![]() ![]() ![]() 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城市。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造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完全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的西方建筑师功不可没。但是,一般对西方建筑师的了解,仅限于邬达克。作者曾直接领导与推动上海完成国际先进理念的历史文化风貌去保护规划,在著作《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中,对整个上海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轮廓做了一个整体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完整的、各部分相互关联的历史画卷。作者带着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理解,借助多年来对上海的深入研究,把一个个孤零零的实例串联起来,叙述着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
最华贵的建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的极度繁荣给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空前的机会,造就了一批极有影响的建筑师。他们几乎垄断了上海绝大部分外资建筑的设计。 公和洋行原是香港的一家老牌建筑设计机构。1911年,随着上海经济的繁荣和其作为远东最大都市的地位逐步确立,它决定在上海开设分部,并取名“公和洋行”。在整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公和洋行以其不可匹敌的雄厚设计实力而称雄上海,获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建筑设计任务,留下了一系列上海近代建筑史上极有影响的作品。 1923年6月23日是公和洋行历史上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一天它的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新楼正式落成。这座为公和洋行赢得了极高声誉的建筑使其从此走人了它的黄金时代。汇丰银行新楼完全采用新结构: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顶部穹窿为钢架。然而外面却又被严严实实地用花岗石的复古外衣包裹起来,不留丝毫新结构痕迹。它的新古典主义式的立面采用了横竖三段划分。大厅全部天花,地面、壁柱和柱子均为意大利大理石饰面,内部装饰极为考究,且装有当时最先进的冷暖气设备。大楼造好后即被英国人自诩为“从苏彝士运河到远东的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 1927年12月19日,公和洋行又一座纪念碑式作品落成。这就是外滩的海关新大楼。海关大楼的设计风格发生了某些明显的变化。总体上讲,它的风格仍是复古的,正面入口的希腊多立克式神庙处理,尤其是门廊的4根多立克式柱子,做得极为地道。但立面装饰大大减少和简化了,顶部层层收进的钟塔更多地表现的是立方体的体积感和高耸感,流露出的艺术装饰主义手法预示了公和洋行的设计思想正在由复古主义转向艺术装饰主义。 1929年9月5日,外滩南京路口的沙逊大厦落成。这是上海第一座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也是上海最早的一座典型的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的高层建筑。它的建成标志着公和洋行的设计风格已完成了从复古主义向艺术装饰主义的彻底转变。它以极为独特的高达19米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塑造了外滩的又一个标志。 回不来的大光明 大光明电影院曾是上海的一个浪漫和怀旧的符号。它让人联想到了周立波讲的他们小时候唱的大光明的主题歌:“中国猿人,背起箩筐,差路,上海音乐厅,大光明!”早已消失的记忆一下子给他唤醒,那的确是一代上海人儿时放学回家、逛马路成群结队狂呼乱吼的歌…… 大光明电影院位于南京西路216号。是外籍建筑师邬达克(1893~1958)设计,于1933年建成。大光明电影院的立面造型与室内设计均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装饰主义特征。横竖线条交叉组合,乳黄色曲面外墙,大片玻璃窗与方形玻璃灯柱以及室内流畅的天花与墙面线脚及霓虹灯处理,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大光明电影院使邬达克成为先锋建筑师。这个昔日的“远东第一影院”不仅目睹了80多年来中国电影史的兴衰起伏,更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活见证。如今,大光明影院虽然已整修一新,但它已不复往日的摩登与辉煌。 1934年12月,邬达克的另一座更为重要的建筑——22层、高83.8米的四行储蓄会大楼(即国际饭店)落成。它的深褐色面砖和竖线条处理,层层收进的顶部造型,无不反映出美国艺术装饰主义摩天楼的特征。这座大楼的建成标志着上海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吴同文住宅是邬达克将其所倾心的新风格表现于小住宅设计的一个成功实例。这座住宅建于1935~1937年,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座豪华的小住宅设有玻璃顶棚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小舞厅,以及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它的表面为绿色面砖,水平的阳台、圆弧形的大片玻璃和流线形的室外大楼梯使它产生了一种具有强烈现代感的形象。 法国建筑师在上海的革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建筑师赉安德设计很具革命性。1926年建成了法国总会,这是一座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复古建筑,但其内部设计如彩色玻璃天花、楼梯、人像雕刻等无不具有新风格的气息,与巴黎艺术装饰博览会上倡导的新风格遥相呼应。1933年建成的雷米小学,已完全成了一个国际式建筑。20世纪30年代,上海兴起高层公寓热,赉安德在这一建设热潮中设计了两幢完全现代风格的作品:万国储蓄会大楼和道斐南公寓。在上海的新风格建筑中,法国建筑师表现得更为积极,也更富革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