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清爽,没劲(09.7.29)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随着持续的“周立波热”,本报前阵子发表的关于上海男人路数清爽的文章,受到颇多反响。最近关于上海人“拎得清”与“拎不清”的讨论不绝于耳。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都市,而海纳百川的真正表现,就应该融合“路数清爽”和“不清爽”这两个矛盾体。并非为了针锋相对,本报在此选登四篇读者来信,仅供参阅。

只能“搏一记”的上海人

文/吕蕴蕊

上海话中有一个词,叫做“搏一记”,很能反映上海人少了一丝博弈精神的现状。“搏一记”,是心里面抖抖豁豁、犹犹豫豫做出的决定,即使是最后能做到放手一搏,也只敢搏一下,完全豁不出去。

上海人把“头势清爽”归功于够理性、严谨。孰不知,当整个城市被理性所笼罩,当所有人群被严谨所束缚,上海就成了千篇一律的聚集地。

每个人在这个城市里,似乎都有自己的定位。不同于国外街道上,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相,走在上海的马路上,放眼望去,就只有两种人:打工仔和老板。尤其在市中心地区,绝大多数人走路的速度都是相当急促的,他们的路子很清楚,计划很明确。人们在奔向下一个目的地之时,面无表情,心无旁骛,最可悲的是,他们义无反顾。这般犹如傀儡一样,行为单一、思路清爽的生活,有劲口伐?

当然,在上海生活的人,还可以有另一种分类,就是有钱的和没钱的。如果说,是因为没有钱,生存都难以保证的时期里,要算清楚每天吃多少量的食物,要计较每天有具体多少的花费是情有可原的话,有钱人还要为生活而计较差之毫厘的事情,未免显得太悲哀了。

笔者在此可以毫不夸张地预测一句,基本上自认为“路数清爽”的人一定都沉迷于股市。他们有着相当一致的动作和言语,埋头于大量的财经媒体里死命地研究,然后一抬头,开口就是根据“业绩”、“K线图”、“财务报表”等专业术语。上海人骨子里都抱有一种“人定胜天”的心态,那其实是相当要不得的。有钱的、没钱的都在算计,却不愿相信“人算不如天算”的真理。

人生不像棋牌那样有规可循,做到尽在掌握、步步为营。人生更像是股市,以为看清,实则糊涂,搏不出来。股市没有专家,只有输家和赢家。所有的股市都是因算精而失败,因为股市本就不是科学技术的游戏,不是简单的公式计算,永远有只“大鳄”在你身后盯着。

如果硬要将人生比作棋类,它也应该像是四国大战一样充满未知的惊险与刺激,而并非像桥牌一样路数清晰。

在此,笔者并不是消极地提倡迷糊度日,或是放纵迷失,只是希望在这样一个缺乏激情的城市中,能有些不期而遇的事情,能有些不要算得太清楚的情况。

生活,因为意外才会惊喜,因为转角才有期待。激荡变化的社会里,有时就是因为有非理性的博弈而会蓬勃发展。

上海,不要让你的思维因单一而枯竭,不要一味地让理性主宰世界。特清爽,真额特没劲了!

流浪——都市的混沌

文/小远

你知道在西安,是什么让我感动惊喜,雁塔下、鼓楼边,古城西安人堆儿里动辄可见的流浪歌手在烈日下突然给人振奋,过街地道里抱着吉他的大男孩,认真地、用力地弹唱。怎么在上海,就从来没有碰见什么够味儿的流浪歌手……

男孩子是甘肃人,在西安上大学,本来就喜欢玩吉他,经常在地下道里跟着那些流浪歌手们合奏啊、练琴啊什么的,大一下学期就干脆辍学也当起了全职地道歌手,一唱5年,成了习惯。就在这个地下通道,地道里有回声,音效好一点,白天里全西安就这一个地道没人管。不愿意到酒吧驻唱,受束缚。感觉自己就是介于乞丐和艺术之间,50%为赚钱,50%为了艺术,有时还要跟城管捉迷藏。

去过好几个城市,北京、武汉、成都、重庆,日子好不好混还要看一个地方的音乐氛围,看看这个城市是不是拿音乐当回事儿,拿活着当回事儿。在北京王府井地铁站里唱,挣钱是最多的,一来二去地熟了,管理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牛的人,一天最多只能唱4个小时,他唱完了,你就插空过去唱就是。但跟西安相比,北京人也都很急很忙,很难有人静下来听听路边人唱首歌。在北京唱了几个月,还是决定回西安。古城大气,生活更实在,每月连吃带住,600多元就够了,可以让人静得下心来练琴。

生活对于艺术,是挺重要的。能让艺术活下来,能活得挺艺术,这个城市才有灵魂。比起“京漂”,“西漂”有种特别的淡定和洒脱,比如许巍。养着“漂儿”们的城市,因其偶尔的“不规则”,反倒给人留出了梦想的可能。

很少能听到上海人去什么“流浪”,路数清爽、举止得当,好像人人都跳过了青春期,也很少有人在这里“海漂”,争先恐后地落户买房,白领、套装、写字楼,迅速进入轨道。这里的脚步过于急促,市容过于整洁,容不下漂浮的塑料袋和歌手……

怀念小马路的迷踪

文/梓桐

上海的小马路,曲曲折折、兜兜转转,有人说她犹如霍元甲的迷踪拳一般“迷离”,也有人说她“阴魂不散”。的确,从公共租界到孤岛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小马路早已覆盖着一层层的历史厚土,她的脉络并不清晰,但仍然韵味无穷。

城市,是一本一直打开却永远读不完的书籍。就像伦敦之所以能成为旅游胜地,就在于其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氛围。伦敦地面的上方与下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格局,下方的地铁是整个城市路数最清晰的地点,而几步之遥的上方却是一个充满了有趣而迷离的城市。大马路清清楚楚,最适合跟团的观光客,小马路错综复杂,最适合深度自助游客与城市旅行者。每一种旅行方式,都有滋有味。

怀念起了曾经风情万种的上海街头,因租界瓜分而错乱,因阴差阳错而有致。每条小小的街道,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

最近刚修葺完善的武康大楼就是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原名诺曼底公寓,位于淮海中路1842-1858号。这是上海少有的六叉路口,天平路、余庆路、兴国路、武康路、淮海中路,每一条都富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她们经历过风风雨雨,见证过时代变迁,被雨水洗尽铅华,被狂风吹走浮躁,最后积淀下来的,不仅仅是街道两旁纵深的一花一木,还有无法复制的岁月气息。

怀念起了曾经千娇百媚的上海马路,它是城市旅行者的天堂。穿上跑鞋、背上背包、拿上地图,在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之中,街巷、老公寓给了像陈丹燕一样的“小资”作家一个发“嗲”的空间,给了王安忆等人一个想象的舞台。公寓、梧桐树、小马路,这个意义上的人们,最容易怀旧。老马路整合了人们的记忆,在下一个转角,见证下一个故事,充满期待与惊喜,思维单纯而简朴。人们在城市里兜兜转转,在老巷中迷离纵深,在阳光下享受生活,在雨滴中做自己。

这是老上海的味道。

这是钢筋水泥无法堆砌出来的味道。

这是家的味道。

从周立波“头势清爽”说起

文/小黑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火了,他每每开场白的路数大家也都清楚了。

一低头,一条清清爽爽的头路,一句“路数清爽口伐?”这,便是上演好戏前的标志。

在以往的上海滑稽戏中,通常是拿小人物开涮,关注的也总是一些陈年往事,或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新闻,这样的把戏,人们总会渐渐看透,提不起兴趣。

而周立波“头势”确实“清爽”,他恰恰看到了这一点。他在长时间亲身观摩与研习了相声、东北二人转等传统曲艺形式后开创的海派清口,开拓了观众的思路。

他曾明确表示过,他的海派清口与传统曲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并不以搞笑作为终极目的,而是通过插科打诨、轻松娱乐的方式调侃大人物和大明星。可以说,他的搞笑是一个幌子,他将搞笑的形式附加在严肃的大问题中,笑着探讨社会问题与现状,发人深思。

周立波的时机也把握得很清楚。相较于过去上海人把小东西都算得太过于清楚以致于没劲的时代,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上海人,眼界也宽了,也渐渐将眼光放到了更大的舞台。此时,周立波用强势且幽默的语言和并不拘泥于细节的内容彻彻底底地在上海滩火了一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