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校在沪兴起 1850年4月的一天(清道光三十年),上海南市道教白云观一如往常的宁静,香客三五,青烟袅袅,在其隔壁今西林后路102号,由美国基督教会开办在上海最早的女子学校裨文女塾(裨文女中)宣告成立。 在这之前,上海妇女目不识丁者十占八九,封建社会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理念,妇女缠足禁锢在家无缘上学。女校开张,使上海妇女有机会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当然,外国教会办女校,其目的是在妇女中传播宗教信仰,培养西方文明的“淑女”。旧时申城外国教会办的女校,当以“中西”、“晏摩氏”、“圣玛利亚”最有名气,是贵族化的女子中学。 现在江苏路上的市三女中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创建于1892年的中西女塾(中西女中)。当年建于今西藏中路沐恩堂东侧,吸收中国信徒的女孩入学,宋庆龄三姐妹曾就读该校。1916年教会将校舍出售给扬子公司建造扬子饭店(即今申江饭店),得款后在沪西忆定盘路(今江苏路155号)购地另造分校,1930年改为中西女中。1952年6月,圣玛利亚女中并入后,改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早期沪城此类女校还有清心女中、惠中女校、文纪女塾、徐汇女中、启明女中等18所,大多创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以前。 旧时,在外国教会办的女校中,学生必须读《圣经》、做礼拜;外语被列为主课,一些学校的中国历史、地理课本都用外文编写;有的学校规定宗教课不及格者开除出校;校内不许升中国国旗,只能升创办人所属国国旗;还规定学生毕业后只准嫁给基督教徒。圣玛利亚女中学生,必须早晚行祈祷礼,学生请假外出必须由家属或保证人报告校长,纪律颇严,往来信件校长有检查权,学生穿衣不能露肉在外,学费昂贵,每学期大洋80元。可见洋人办女校,明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中西女中 上海中西女中的前身是“中西女塾”,又被称作“墨梯女校”,由牧师林乐知先生于1890年创办。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早年在上海都曾就读于中西女塾。 学校早期的教材除汉语的文言文以外,全是英文版,跟英美学校的教材一样。教学方法是:中文课程讲汉语,西学课程讲英语,西学包括现代数学(称为算术学)、理化与自然科学(称为格致)、还有圣经,并开设琴科、家政等课程。全校六个年级共收400名学生,全部住校,学费和住宿费是一般学校的两倍左右。学生虽然都是富家小姐,但在校期间没有保姆伺候她们穿衣梳妆、叠被铺床,一切都要自己动手。 女中十分重视体育,甚至规定女生必须学会骑自行车,体育不及格者不能升级。女生一反中国女子好静不好动的低调风格,学会了游泳、骑马、踏脚踏车(自行车)、打网球……校园里活跃着动如脱兔的少女们。 记者采访上海市档案馆时,工作人员拿出了一本名为《墨梯年刊》的珍贵藏书。据介绍,该书是1937级女生在毕业前编印的纪念册。玫瑰红的外壳,包金粉的书名,泛黄色的照片和生动的文字,将人们的视线带回70年前的中西女中校园。从小学到高三,总共12年的中西女校的生活,让毕业前夕的女生们写下深情的赠言:“近半年来,我们开始意识到离别的悲痛,我们留意着学校里的一切——这富丽堂皇的大礼堂,这窗明几净的图书室,这寂静无人的孤岛……啊!这一切对于我们真是太熟悉,太值得留恋了。师长们的指导和同学们的互助,我们要献上什么来表示我们的感激之情呢?” 杰出校友:宋氏三姐妹 宋庆龄7岁入中西女塾,她的英文名字是“罗莎蒙黛”(Rosamonde)。在学校里,她一直是个文静的短发女孩,勤奋好思考。宋庆龄特别喜爱学习英语和文艺,曾参加学校的话剧排演和游艺会演出,演技颇受赞扬。很多年后,老师和同学们都记得她所扮演的那个公主。 宋美龄的外号则是“小灯笼”,入学的时候只有5岁,是个胖乎乎的淘气任性的小女孩,经常喜欢穿着男孩的衣服到处乱跑。由于年纪较小,所以她在幼儿班学习。为了让她们互相照应,学校还特意把姐妹俩安排在同一个宿舍。但是宋美龄晚上经常做噩梦,期间还出了一身丘疹,最终被父母领回家里去了。 宋蔼龄也是在中西女塾接受启蒙教育的,她进校时只有5岁,当时没有适合她的班级,时任校长的连吉生同意她先试读一学期,并单独教了她两年。之后10年中,她学会了独立自主以及一口流利的英语。 圣玛利亚女中 1881年6月,美国圣公会施若瑟主教成立了圣玛利亚女校。新校舍建在梵王渡圣约翰书院后面,整个校园的建筑呈古希腊风格。此时的圣约翰书院和圣玛利亚女校仅一墙之隔,然而除了星期日在教堂分座“做礼拜”之外,男女学生从不允许交谈。学校开始时招生40余人,以后每年陆续增加。1885年女校附设育婴堂,黄素娥兼管其事。1900年,学校举行第一次毕业典礼,仅有一名学生朱静贞毕业。1908年添设师范科、图书馆。此后圣玛利亚女校有较大发展,正式成立英文部、中文部和音乐部,学制定为8年。 1923年,圣玛利亚女校迁入白利南路(今长宁路)新校舍,并改名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招生对象多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到1929年为止,学校共计有八年制毕业生100人,师范毕业生17人,初中毕业生137人,高中毕业生145人,中文特级毕业生63人。 这时的圣玛利亚女校,已经成为一所贵族女子学校,学校完全按照美国式方法教育:除必修课外,还有宗教活动,家政训练和音乐舞蹈表演等选修课,传授西方上层社会的礼仪、社交知识。它一年学费一般学生是84元,相当于普通工人10个月的工资;专学西文的一年学费是168元,其他伙食、杂费尚且不包括在内。这样高的费用,普通人家显然是难以支持的。自此,圣玛利亚女中开始成为继中西女中后的上海第二所贵族教会女校。 解放后,原圣玛利亚女中的校址上建立起了一所新的大专院校——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8月,该校并入东华大学,成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宁分校区,共占地面积64000平方米。然而较为可惜的是,由于开发商的不当开发,这处名园如今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杰出校友:张爱玲 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的6年时光是孤独的。那时,她的父母已经离婚,她常常穿着继母孙用蕃给她的那件极其宽大的旧旗袍,行走在校园和教堂的阶梯上。许多同学对身边这位瘦高个的丑小鸭感到不可理喻,每逢做礼拜的时候,她们都会站在过道的两边,用一种奇怪的眼光打量这位微弓着背,鼻梁上架一副近视眼镜名叫张爱玲的同学。 幸好有写作相伴,这使张爱玲获得了许多别人没有的乐趣。她每天都尽量让自己呆在无边的想象之中,有时会因为一句话或者一样东西长时间地遐想,直到思维枯竭,身体开始疲倦。闲暇的时候,张爱玲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苏州河边祖母住过的那幢空房子。那时,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常来学校看望张爱玲,顺便也带来些她母亲黄逸梵的消息。黄逸梵与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离婚后便去了英国,她留给少女时代张爱玲印象最深的是这样几句话:“要往前看,拿出力气来,争你该争的,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一条命不争,是别人给的,争得了就是你自己的!”是啊!人生都离不开一个“争”字。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期间,写出了《不幸的她》、《迟暮》、《牛》、《霸王别姬》、《读书报告三则》、《若馨评》和《论卡通画之前途》等作品,争得了“天才少女”的名号。 百年老校焕发新光彩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历经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学校始终强调以清晰的办学思想来指导实践,不断形成了适合女性发展的管理理念。早期,学校十分注重涵养性情、改善品质的教育。上世纪50年代,学校重视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教育;80年代,学校注重女子成才的探索,对女生实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90年代初,学校提出了针对女生身心特点,发挥女生个性特长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国际化、信息化,有特色的一流女子中学”的办学目标。学校至今已与美国、日本等5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定期进行交流合作、教育研讨。 进入第二个百年发展期,学校提出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女子高中”的办学目标和以“独立、能干、关爱、优雅”(IACE)为特征的学生培养目标,努力探索女子成长成才规律,营造女子成才氛围,启迪女子成才意识,挖掘女子内在潜能,发挥女子个性特长,为造就德才兼备、秀外慧中的现代化、开放性的杰出女子人才奠定基础,使之无愧于“女子人才的摇篮”的盛誉。
本报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