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为政举措

 句国英爱吃水果 2014-04-13
为政举措编辑

政治

康熙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康熙对民情的了解,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9]
康熙晚年倦勤,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一百一十二人。康熙说“朕反复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10]。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则勒限赔款。

军事

康熙戎装

  康熙戎装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为康熙帝决定撤藩,导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抗清朝政府,其他二藩相继响应,三藩之乱最终在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被完全扑灭,国家也因此遭受了较大的损失,不过维护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康熙采纳了安溪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授明郑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兵攻克台湾。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尊敬并册封达赖政策外,还派兵于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18年至1720年)间入藏,击败了占据西藏北部的准噶尔汗国军队。此后,清朝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颇罗鼐二人协助达赖班禅分理前后藏事务。[3]

经济

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其一,是废止“圈田令”,即废止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

文化

康熙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11]。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康熙晚年画像

  康熙晚年画像[12]

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十分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颇有著述。不过这只限于个人兴趣,康熙并不鼓励对国民进行科学教育。对基督宗教也很有好感,后来康熙逐渐发现罗马教廷试图过多的干预清朝政治,并且皇子信仰基督后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遂开始有所抵制天主教。
康熙对于宗教基本上是宽容的,不仅仅是满洲的藏传佛教信仰,他也大致接受基督宗教传教士讲道,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依于门下。
康熙时文字狱则相对有所减轻,比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以及亲政前鳌拜等顾命大臣发起的《明史》案。[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