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书店时代的终结(11.3.24)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20113月,在复旦北区学生公寓前面所谓“非洲街”上的唯一一家正规书店“三人行书店”贴出了搬迁告示,并将一直以来的八折销售改成了七折。然而,即便如此,购书者似乎也没有比原来增加多少。

老板跟我说,这条街上原来有六家书店,他们是坚持到最后的一家。

在此之前,2011年初的一天,我骑车去复旦南区的万象书坊,却看到一辆大卡车停在门口,人们在里里外外忙着搬运已经打包好的书籍和其他的东西,店内一片狼藉。走进去问了下正在忙碌指挥搬运的老板,这是要关门还是要搬迁?她说书店要搬迁,搬到到大学路上去。但大学路在复旦的东北方向,离复旦的各个宿舍区都很远,至今我也没有去过一次。

未过几日,由季羡林先生题写店名的心平书店突然开始了装修,店内的书籍一本未留,或许是我没有注意,似乎没有看到这里贴出过搬迁的通告。前一天我还进去闲逛了一下,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这里的书一直以来都是八五折销售,这样的价格在复旦并不占什么优势,改造是迟早的事情,却不知道会改成什么样子。寒假过后,特地跑过去看了一下,答案似乎也并不意外:心平书店成了心平书店附属眼镜店。

情况类似的还有南区步行街对面的志达书店,曾经是复旦周围店面最大的私营书店,而在2009年,这家书店被全家超市占去了一般的面积。并且也间断性地推出一些低折扣的书籍。当初第一次来复旦的时候,便在这里买了两本书。现在的志达书店虽然没有倒闭,但是书店的环境和品质已经远远不及当年了。

唯一例外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书店,在前两年扩张了店面,人家上面有人,咱不说它。

如今的书籍销售,好像只有折扣才是最吸引人的。在复旦的书店里,最有存续希望的,似乎就是那些折扣颇低的书店或旧书店了。包括步行街上的庆云书店、政民路上的大学书城、国权后路的博师学术书店,以及国年菜市场二楼的复旦旧书店等等。博师旁边的古月旧书店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评价很高,但是近来几次去逛,却并没有什么好买的了。

而这些书店未来又能如何呢?有多少人还记得,大学书城当年可是独自雄踞两层楼的,而今只剩下了一楼的店面了……

当年的复旦购书记忆

本科的时候,曾经一次次地在周末从松江大学城奔赴上海市区买书,主要是两个区域:一个是福州路和文庙,另一个则是复旦。每次背着一个空包过去,背着满满一包回来,有时候手里还要提两个袋子。一天下来,即便饥肠辘辘、又困又乏,心中也满是欣喜。

在复旦,因为全是步行,所以常去的地方只集中在南区,而不外乎上面说的这些书店。每次都在国权路、国年路、步行街、政肃路、国权后路来回跋涉。后来得知北区有家三人行书店,当有一些书别的地方已经找不到的时候,这里可能会有,于是在2008年第一次往北走了很久,找到了这家书店。没有想到的是,在一年多之后,我便住进了这家书店旁边的北区公寓。更没有想到的是,又一年多以后,人家颠儿了。

那个时候,五教对面还有个罗素书店,似乎还有个开明书店。这两家书店在2007年或2008年就关门大吉了。而著名的左岸书店,则在2008年关闭,据说是因为亏损,也据说引起了复旦师生的哗然。万象书坊随后代替了左岸,装修和书籍都有一些改观,但是也没有支撑几年。由王元化先生题名的鹿鸣书店,也很有名气,我也曾经慕名前往,只是书店在复旦南边,比较偏僻,而且书籍折扣也是相当的不多,所以在去过几次之后,便没有动力再去了。据网上说,复旦曾经的书店还有这样一些:企鹅书店、淘吧书店、三味书屋、生乐书店之类的,我来得晚,对这些基本上没有印象。

那个时候痴心买书,生活费的一半都砸了进去,每次在复旦的书店都逛得很开心,只不过真要买书的话还是挑折扣低和性价比高的,而每次都有意外的收获。而今考到了复旦读硕士,对于买书却没有了当初的热情。兴趣和工作之间,似乎总有一种矛盾。正如陈明明老师所说,“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但写文章是一件痛苦的事”。由于要写东西,忙忙碌碌之中,所有的书都成了工具,阅读和引用之后便束之高阁,而原来喜欢的一些书,如今却也没有了吸引力。有的时候环顾满书架的书籍,想挑一本闲读,却发现很少能有当初的那种兴致和乐趣了。走笔至此,颇有点现实主义的悲哀,确实需要一些理想主义的滋养了。

一定不是独特现象

复旦的情况一定不是特例,其实想想就能理解:复旦都成这样了,何况其他地方呢?

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的门口有一家名字颇具吸引力的书店:圣大燕园书店。名字来自于圣约翰大学和北京大学,因为这里似乎是北大出版社下属的,主要经营北大版的书籍,另外最多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书。20094月,还在松江的我得到消息,这里在四折清仓!于是赶忙跑过去,大肆购买了原价千元的书籍。买书的时候简直如同过节。但从此之后,这家书店虽然名称未变,所经营的就只是一些考研、司法考试之类的快餐书了。

我的导师邓正来教授有一个弟弟,名叫邓正坦,他在石家庄开了一家个体书店,店名取自邓老师的女儿,叫做“嘟嘟知识书店”,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经营了十几年。据说,这家书店因为老板定期去北京采购书籍,店里的书无论品种还是质量皆属上乘,由此也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人们称老板作“老邓”。然而,就在201010月,老邓的书店也宣布倒闭了,理由很简单:租金上升了,读者减少了,书店入不敷出,自然也就支撑不下去了。

前两年,作为上海的“文化地标”和最大的私营书店,位于陕西南路地铁站的季风书园,也因为地租上升而传出了将要搬迁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好在经过周折和协调,这家书店至今仍然在那个闹市区的地下经营着,据说还要在华师大闵行校区开分店。我对此并不表示乐观,没准儿什么时候分店反而成了主店,而最后主店就变成眼镜店了。

是什么在排挤书店?

当人们没有书看的时候,对书是何等的渴求,曾经中国流传过手抄本,曾经新华书店的门口都排过长龙,曾经的复旦书店似乎也有过老板与读者也能够成为好友的黄金时代。曾几何时,当人们有很多书看的时候,这些构成学子心中的精神家园的书店却又趋向了没落。这是为什么?又是什么力量在排挤书店呢?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如果把话说大一点的话,这都是时代的问题——现代性的时代。说“现代性”似乎有点大,这个概念本身争议多多,用在这里全然是为了便于概括。

这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大致有两个效应:其一是网上书店的兴盛,网上书店的优势在于品种繁多、查找便捷、价格低廉和运送方便,当当与卓越更是与多少家出版社合作,把名字印到了许多书的封底,几乎所有的实体书店都难以抵抗网店的竞争压力;其二便是电子书的普及和电子数据库的应用,有电子版之后,人们的阅读也就变得快餐化了,在电脑前快速浏览所需要的信息之后,无需再去买一本拿在手中来翻看了,手持书本悠闲阅读的时光似乎已经成了下下之选。

这也是一个功利的时代。人们变得功利了,那么对于书商而言,书的诸多价值就只剩下了商品的价值,买书赚钱,如此而已,至于书店的人文价值,就更加无人问津了。对于读者而言,功利的心理使得读书不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利用,无论写作还是考试,用过就算。这样说似乎有点过,但是对于许多所谓的读书人而言,读书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查资料、写论文,把经典只当作快餐,把书店也只当作过眼云烟。

这还是一个物价飞涨的时代。多年来,书籍的定价一路攀升,越来越让人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看到书价便望而却步了。似乎书籍从定价开始,便做好了打折的准备,即便折扣再低,也不会亏本。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问题是,当今的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不幸的是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处在相对“贫”的一端,书价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上涨了,但社会财富并没有均衡地惠及这些读书人。尤其对于学生而言,买书已经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奢侈了。

与此相应,现在我在各种书店做的最多的,就是看到一本好书,兴奋地翻看下内容,然后被书后的定价打击一番,掏出手机把封面拍下,回去之后在网上查有没有更低的价格。如果还是觉得贵,那就自我心理安慰一下:等这书沦落到大学书城的时候再买吧。

在商业化的浪潮和现代性的思维的冲击之下,似乎只有便捷的选购和低廉的折扣最能吸引买书的人。买书的程序便捷了,书的价格下降了,当一次次面对风尘仆仆的快递员签字收件的时候,有谁还能回想起书店之中那种书香氤氲的享受呢?

一声叹息

1998年,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安主演了一部电影:《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故事的主要背景便是一家颇有特色的私营小书店被商业化运作的一家大型连锁书店排挤而倒闭的经过。而这两家书店的老板,倒因为网上聊天而成了一对欢喜冤家,历经周折,最后“牵手成功”。故事虽然颇为浪漫,但是直到最后,那家人情味十足的小书店似乎也没有重新开张。

理想的书店,似乎就应当是那种有人情味的书店。让人能够漫步在一排排书架之间,在琳琅满目的文字标识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与同行或偶遇之人以及书店的老板品评几句,闲聊一番。话说回来,其实书店也并不会完全消失,国外就有很多古老的书店,运营几百年都还在。我也没有实地的体会,不清楚人家是咋整的,我只知道,中国毕竟特色,不一定会像西方一样。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个问题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由此或许可以引出很多的思考,诸如中国的人情味何处寻觅?或者大而言之,当今中国社会向何处去?而一旦面对这样的问题,书店的消逝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小的脚注罢了。

去年年底,弗朗西斯·福山在复旦的演讲中修正了他的“历史终结论”,但复旦书店时代的终结,又有谁能来修正呢?

唉,逝者如斯夫:

复旦的书店……

旦的书店……

的书店……

书店……

店……

……

 

(杜欢 记于上海市政协综合楼,改定于复旦大学北区公寓,2011324日夜)

 

(附及:写完之后,在网上发现了这样一则消息:面对网络挤压 上海欲建大型书城留住“文化空间”: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3/09/5059981_0.shtml,凤凰网三月初的新闻,可以做一点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