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露天电影陪伴上海116年 这份情依然醇厚(12.7.16)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城市的变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改善,也裹挟带走了不少属于童年的生活和记忆,一种纯粹而原始的生活记忆。

  最早只是作为香水的花露水,从小吃到大的盐水棒冰,市民手中已越来越少的蒲扇,久违了的露天电影,他们沉淀的都是上海人多少年来的消暑记忆,早报记者寻找并走进这些仍然鲜活的历史和这个城市的当下。

    天色渐暗,吱——吱——蝉叫声从树丛中断断续续地传出,长宁凯桥绿地,一棵杉树下,一副白色幕布如同船帆一般舒展开来。

    7月13日晚上六点半,长宁凯桥绿地开始播放今年夏天的首场露天电影。上海“免费露天电影进公园”活动进入第7个年头,这个夏天,17个区县的公园绿地将放映200余场露天电影,长宁凯桥绿地是放映点之一。

    57岁的公园管理员陈春荣打开放映机开关,一束彩色光影投射到银幕上,尽管只有简单的颜色和测试字样,但所有观众都抬起头来,盯着银幕上那些简单的色彩,那些五彩斑斓的光影,是铭刻在胶片中的时光,却投射到观众内心的快乐情怀。对于很多人来说,那些简单色彩泛出的是三四十年前仲夏夜最美好的回忆。    

    放映点从工厂到公园

    “那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哪有专门的银幕架,银幕都是拴在树上、拴在墙头上。”陈春荣3年前才学习使用放映机,但回忆起以前看露天电影的时光,陈春荣总是笑逐颜开。三四十岁以上年纪的人,大多有着露天电影的记忆。

    上个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社会商品还不丰富,普通家庭中能放上一台老式旋钮收音机已经算富裕了,业余之后的娱乐生活单一,除了聊天、看样板戏,最重大的乐趣就是周末或偶尔在露天广场、公园看免费电影。“《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讲起当时的影片,陈春荣和管理员同事周琦顺嘴就能说出一溜。

    物资匮乏的当时,放映露天电影也并非一件容易事,大多只有有实力的国营厂矿、学校等才能定期放映,播放的影片也大多为凸显爱国情怀以及部分新闻简报。陈春荣还记得,自己看的第一场露天电影还是学校组织的,傍晚,一校的师生全都整整齐齐坐在梅陇中学操场上,被蚊子咬了一通也没顾及,看的片子就是《小兵张嘎》。“一帮学生,看得哟兴奋死了。”想起当时的情况,陈春荣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周琦对露天电影的记忆也不少,周琦那时正是十六七岁热血方刚的时候,几个朋友之间只要听说哪里要放露天电影,约上一伙人肩头上扛着长凳,顺着田埂走六七里地都要去看,一次还骑自行车到外省市看电影。

    “后来几年,弄堂、公园里面也放露天电影,还看过《冰山上的来客》。”周琦说。同时进入公众视线的还有来自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生产的电影。对周琦来说,最为惊叹的就是《多瑙河之波》,“我现在跟我丈夫姓,我叫胡安娜。”直到30多年后,周琦还能从容背出其中的经典台词,还在惊叹剧中人物“安娜”的美丽。“那时候也没什么休闲,就只有看电影。”

    上海的夏天再次散发出特有的活力,电影再次成为上海城市中消暑的主要食粮,各种当时能看到的新影片,纷纷出现在上海露天公园、露天弄堂中。

    1979年9月闸北公园放映露天电影墨西哥影片《冷酷的心》时,现场就涌入了上万名观众,甚至还挤伤人,引得公安局迅速增派警力赶赴现场维持秩序。

    当时的中山公园成为名气最大的露天电影场。到周末就能看到一户户人家抱着凉席,买张门票到中山公园草地上一铺,从白天待到晚上电影散场,露天电影场中纳凉算是时髦而惬意的事情,露天电影的影响力一时无二。

从西洋影戏到露天电影

    其实,露天电影成为上海的时髦远早于此,第一部在中国放映的电影就在上海。

  其实,露天电影和夜上海,这段情已经绵延了116年。

  时光投射到1896年8月11日,上海苏州河北的西唐家弄徐园中,就由西方商人放映了“西洋影戏”。此后一二十年间,电影放映成为西方商人流动赚钱的好方式,放映电影必须隔绝光亮,使观众置身于黑暗之中,因此常在茶楼单间和公园的夜晚放映。上海的第一个露天电影场就名为“消夏露天电影场”,其中可见露天电影对消暑之功,当时的文人常“夕雨后新凉,偕友人往观焉”。

  1908年上海开辟第一个电影院后,有冷气的影院与露天放映才开始争夺消暑的观众,各有竞争。不过碍于影院建造和维护所需成本不菲,露天影院仍占有着一定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作为群众娱乐和宣传的主要方式,继续在上海壮大。各个区县都建立放映队,定期流动为群众播放电影。周琦、陈春荣那时候所看的露天电影,大多也就是由这些放映队播放的,放映员们也成了那些年夏天最受欢迎的人。“那时候放的电影少,流动的,这场电影没去看,可能今年一年就看不到这个片子了。”周琦说,娱乐方式缺乏也造就了露天电影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淡出10多年后再复出

  后来,咖啡厅开业、录像厅出现,1983年音乐茶吧这些时髦场所出现在上海,露天电影也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电影放映队大多也在1980年代中期解散。直到2000年后,上海各公园、绿地才重新请回露天电影,作为大众消暑的一个选择。

  现在露天电影对于大众的吸引已经再无法达到当时万人空巷的高峰,但给有些人的快乐,却还是醇厚的。

  就在7月13日长宁凯桥绿地今年的首场露天电影开播前,68岁的张兴爱阿婆就已经早早坐在广场等待。张阿婆年轻的时候在工厂工作,下班之余也常跑到学校看露天电影,张阿婆记得那时候也常去中山公园看露天电影,下午四五点就得跑去占位子。“现在的年轻人不大喜欢露天电影了。”张阿婆说,自己的孙儿都已经工作,但夏天消暑他们还是更愿意待在空调房里。

  不过,张阿婆依然固守着自己的这个爱好,喜欢偶尔到公园看看露天电影。张阿婆说,“家里也关一关空调,来这里主要是露天的风凉快,自然。”

  当晚长宁凯桥绿地放映的是港台片《神奇侠侣》,电影开映前,前排的几名五六岁小朋友抱怨着被爸爸拉到露天电影孵不了空调,但电影开映后不久,小朋友就安静下来,静静观看,广场观众逐渐变满。

  张阿婆摇着扇子,细眯眼睛看着变幻的屏幕,张阿婆看到时光的记忆,小朋友则看到新鲜的玩意儿。

  对于张阿婆来说,时光在电影胶片中流逝,但对于露天电影快乐的感受却没有消逝,变化的是随着发展人们对于享乐日益丰富的选择。

 

    上海露天电影简史

 

    ●1896年8月11日,中国首次播放电影在上海徐园进行。

  ●1906年夏天,上海南市区西园和新园放映露天电影,公开售票。之后,每年夏季,都有露天电影的放映活动。

  ●1908年,上海建第一家正式的电影院,与露天电影形成竞争。

  ●1924年,静安寺路上的圣乔治饭店,在花园中开办了圣乔治露天影戏院。

  ●1925年,洋行为推销狮肥田粉,在新泾乡陆家楼放映介绍肥田粉施用方法的电影,一时轰动,放映地九亩麦苗踏为平地。同年,大华饭店也开设了一家露天放映场。

  ●上世纪50年代,电影基本是巡回露天放映,60年代影院观众逐渐增多。

  ●1958年,各地成立放映队。

  ●1983年-1986年,放映队取消。

  ●2000年,徐汇区举办暑期社区电影节,放映露天电影30余场。

  ●2005年起至今,上海每年7月至9月开展免费露天电影进公园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