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只是作为香水的花露水,从小吃到大的盐水棒冰,市民手中已越来越少的蒲扇,久违了的露天电影,他们沉淀的都是上海人多少年来的消暑记忆,早报记者寻找并走进这些仍然鲜活的历史和这个城市的当下。 从西洋影戏到露天电影 其实,露天电影和夜上海,这段情已经绵延了116年。 时光投射到1896年8月11日,上海苏州河北的西唐家弄徐园中,就由西方商人放映了“西洋影戏”。此后一二十年间,电影放映成为西方商人流动赚钱的好方式,放映电影必须隔绝光亮,使观众置身于黑暗之中,因此常在茶楼单间和公园的夜晚放映。上海的第一个露天电影场就名为“消夏露天电影场”,其中可见露天电影对消暑之功,当时的文人常“夕雨后新凉,偕友人往观焉”。 1908年上海开辟第一个电影院后,有冷气的影院与露天放映才开始争夺消暑的观众,各有竞争。不过碍于影院建造和维护所需成本不菲,露天影院仍占有着一定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作为群众娱乐和宣传的主要方式,继续在上海壮大。各个区县都建立放映队,定期流动为群众播放电影。周琦、陈春荣那时候所看的露天电影,大多也就是由这些放映队播放的,放映员们也成了那些年夏天最受欢迎的人。“那时候放的电影少,流动的,这场电影没去看,可能今年一年就看不到这个片子了。”周琦说,娱乐方式缺乏也造就了露天电影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淡出10多年后再复出 后来,咖啡厅开业、录像厅出现,1983年音乐茶吧这些时髦场所出现在上海,露天电影也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电影放映队大多也在1980年代中期解散。直到2000年后,上海各公园、绿地才重新请回露天电影,作为大众消暑的一个选择。 现在露天电影对于大众的吸引已经再无法达到当时万人空巷的高峰,但给有些人的快乐,却还是醇厚的。 就在7月13日长宁凯桥绿地今年的首场露天电影开播前,68岁的张兴爱阿婆就已经早早坐在广场等待。张阿婆年轻的时候在工厂工作,下班之余也常跑到学校看露天电影,张阿婆记得那时候也常去中山公园看露天电影,下午四五点就得跑去占位子。“现在的年轻人不大喜欢露天电影了。”张阿婆说,自己的孙儿都已经工作,但夏天消暑他们还是更愿意待在空调房里。 不过,张阿婆依然固守着自己的这个爱好,喜欢偶尔到公园看看露天电影。张阿婆说,“家里也关一关空调,来这里主要是露天的风凉快,自然。” 当晚长宁凯桥绿地放映的是港台片《神奇侠侣》,电影开映前,前排的几名五六岁小朋友抱怨着被爸爸拉到露天电影孵不了空调,但电影开映后不久,小朋友就安静下来,静静观看,广场观众逐渐变满。 张阿婆摇着扇子,细眯眼睛看着变幻的屏幕,张阿婆看到时光的记忆,小朋友则看到新鲜的玩意儿。 对于张阿婆来说,时光在电影胶片中流逝,但对于露天电影快乐的感受却没有消逝,变化的是随着发展人们对于享乐日益丰富的选择。 ●1906年夏天,上海南市区西园和新园放映露天电影,公开售票。之后,每年夏季,都有露天电影的放映活动。 ●1908年,上海建第一家正式的电影院,与露天电影形成竞争。 ●1924年,静安寺路上的圣乔治饭店,在花园中开办了圣乔治露天影戏院。 ●1925年,洋行为推销狮肥田粉,在新泾乡陆家楼放映介绍肥田粉施用方法的电影,一时轰动,放映地九亩麦苗踏为平地。同年,大华饭店也开设了一家露天放映场。 ●上世纪50年代,电影基本是巡回露天放映,60年代影院观众逐渐增多。 ●1958年,各地成立放映队。 ●1983年-1986年,放映队取消。 ●2000年,徐汇区举办暑期社区电影节,放映露天电影30余场。 ●2005年起至今,上海每年7月至9月开展免费露天电影进公园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