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东南的虹口区沙泾路上,有一处时尚创意艺术园区——“1933老场坊”,这是一栋坐落于苏州河支流弧形弯道的岸边,被沙泾港和浦虹港两条水系所环绕的老建筑,其前身就是建造于1933年的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是当时远东最大的牲场建筑,约3.17万平方米,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之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5个楼层,每层楼的地面都是一次性浇注,上铺马赛克。大楼空间布局设计奇特,外方内园,东南西北4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将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整个建筑形成了一个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若迷宫却又次序分明的奇特布局和艺术化空间;加工车间所采用“无梁楼盖”,“伞形柱”、旋转坡道等,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整体建筑的冷峻英式风格,融合巴西利卡式元素,是那个年代西方最流行的建筑风格。 1949年解放后,这里先后被改造成城中的东风肉联厂和生化制药厂。老上海们都知道,从北外滩海宁路、吴淞路口十字路口,沿吴淞路进到其支路武进路,路口从前一度曾是55路调头车站,武进路走到头便能隔水望见对岸的两支烟囱。 2002年这家生化制药厂停工,荒废了一段时间以后,如今已被开发成为一个现代时尚创意园区。 作为城中近代优秀建筑之一的“1933老场坊”,经过整体清理和原设计空间还原,由建筑本身所呈现的沉默之美,似乎相对是一种与现实毫无纠结的、有距离的美感世界。精致的镂空立面外墙装饰和长廊下奇特的椎形立柱富于华丽的异国情调,似乎超越了建筑原本的使用功能,踱进外方而内圆的建筑内部,迷宫似的阶梯和牛羊们曲折的“天路”,让孩童们不期然有种游戏的冲动,而成年人也似乎能从光影晃动中收获某种近乎魔幻气质的感染。 “1933老场坊”空间所赋有的光影条件,可以说是摄影家们的天堂,摄影展常常可以沐浴在天光中,以奇诡的面目与观者对视。见证城市变迁史的1933老场坊,其精神特质与摄影展一脉相承,“远东最大屠宰场”的名头以及当时最现代化或者说“牛性化”的生产条件等等无从考证,但老场坊的改造却在更多的直线与折角、更多的透光与折射、更多的现代材质中,显现出一种更为成熟与进化的现代感与商业文化意味。而“1933老场坊”建筑本身所具备的艺术气质和氛围,一旦置身其中,对营造工艺繁复的感叹、穿梭其中的灵光乍现是需要慢慢品味的,时光倒流的怀旧、逡巡游走于天桥的惊奇……使得它在流畅的现代金属或玻璃质感共同构成的都市文化中,霍然玲珑剔透起来。而坊间刻意做旧的弹格路,静谧地躺在午后的阳光中,躺在城市纷繁的沧桑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