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霞琴| 走在兴业路上(11.6.27)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4

    孙霞琴| <wbr>走在兴业路上(11.6.27)

 

    说起石库门,人们自然而然会与兴业路联系起来,因为上海新八景之一的旧里新辉石库门建筑群就在这里。

    记得我的“摇篮曲”也是在兴业路附近的石库门里响起,石库门伴随我美好的童年,也给了我不少温暖的回忆。

    我漫步在兴业路上,发现这里是上海百年石库门的集中地,其中的经典地标就是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及旁边的新天地。随着上海世博会上海馆石库门标志“永远的新天地”的传播,兴业路几乎就成了永不落幕的“石库门博览会”。

    石库门,在上海人的心目中,不只是一种普通的民宅,更是一种城市的情结,它承载了上海百年近代史。写入历史史诗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会址等,与兴业路一脉相承。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长恨歌”、“花样年华”、“七十二家房客”、“路灯下的宝贝”等电影作品,都与石库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石库门作为一种上海近代史上的民居建筑,融汇了东西方文化,它既有江南民居的式样,又有西洋建筑的格调。青红色间的清水砖墙,用石头作门框,配上黑漆厚重的大门和铜质门环,门楣雕刻着巴洛克卷涡状山花,一般二楼都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似欧洲联排式建筑风格。

    石库门的空间布局,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和亭子间等,于是,老上海出现了很多石库门房中的前客堂医生、亭子间作家、前厢房演员、灶披间小皮匠、天井里烟纸店老板……但更多的是延续悠久的石库门 “唱机与笼鸟咿呀,旗袍与长衫马褂,昔阳西下,饭菜飘香邻家”的弄堂情结。

    兴业路上的石库门,最神圣而令人嘱目的是“中共一大会址”的会议室。客堂间约18平方米,雪白的墙壁,朱红的地板,窗明几净。中间放置着一张铺着白色台布的长方形会议桌,桌上放着花瓶、瓷茶具,紫铜烟缸火柴盒架。桌的周围有12只圆木凳,东、西两侧靠墙各摆着一只茶几和两把椅子。会场十分端庄清雅,场景定格在1921年7月23日。

    我走进兴业路上的石库门“屋里厢”展示馆,这是一幢上世纪二十年代的500多平方米的石库门老房子,它诉说着当年从宁波来沪做生意的一家六口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它陈列着客堂间、书房、老人房、父母房、儿女房、灶披间,并用多媒体、投影机等现代设备,演绎了一个虚拟的石库门里“上海一家人”的家庭生活故事。

    兴业路上的石库门在悄悄变化,据说1952年5月,为了建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上海市委购下了兴业路76号、78号两幢房屋。 1998年,在上海新天地石库门街坊的改造中,兴业路沿街的石库门,建成了上海邮政博物馆新天地分馆、上海国际访问者中心、上海“屋里厢”石库门展示馆。

    走在兴业路上,我想着,从“中共一大会址”的石库门到新天地石库门,让人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民居之中,在民众之中开创了新天地,共产党关注民生,为人民谋幸福;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中国共产党人从兴业路上的石库门起步,带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断奋斗,走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