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媒体上看到上海市新命名了20条林荫道,这其中就有曹阳新村地区的兰溪路和金沙江路。 如果不是住在曹阳新村附近的市民,如今的上海人已经很少知道曹阳新村这个名字了。其实,曹阳新村有它值得骄傲的地方,它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更是工人阶级翻身做主人的一个实例。 早几年,我采访过曹阳新村以及第一批住进新村里的劳模。他们告诉我,曹阳新村的兴建是在解放后上海第一任老市长陈毅的亲自过问下才得以实施的,他明确提出“生产建设和生活设施两者必须兼顾”的观点,将居民住宅建设问题首先列入了市政府的议事日程。 于是,就在1951年时,上海市政府征用真如镇东庙前村土地225亩开工兴建工人新村。1952年5月,首期工程完工,一共建成了48幢楼房。因为这片建房基地靠近曹杨路,这才命名为“曹杨新村”。 根据当时的住宅分配标准,第一批新村房子总共可以安排1002户居民,所以也称作“1002户工程”。接下来,曹杨新村又继续动工建造,从1951年到1977年的26年里,一共建成了从曹杨一村到曹杨九村的住房,“二万户”的名称指的就是曹阳新村的工房。 曹阳新村房子多,面积也特别大,它东起曹杨路,西到杨柳青路,北至南石路,南到中山北路、金沙江路,占地有1.8平方公里。如果要走遍九个曹阳新村,公交车开开有好多站头呢。 我记得当年去曹杨新村采访,也是个酷热难当的盛夏。然而,走在新村的小道上,真感到是一种享受:苏州河的一条条支流环绕着新村曲曲弯弯地流淌,静谧而安详。幢幢楼房之间绿树成荫,把暴烈的阳光挡在了浓荫之外。我当时就感叹,曹阳新村成片的梧桐树真不亚于复兴路和思南路。果然,陪同者告诉我,曹阳新村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4%,这在全市是名列前茅的,它是上海市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曾经获得过国家教科委进步二等奖及优美新村、安静社区等称号。 34%的绿化覆盖率还是早些年的数据,近年来上海市加强了绿化和市容管理,我相信曹阳新村的绿树一定又长高长壮实了。我发现,曹阳新村的绿化好,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也难能可贵。邻里之间互相照应着,就像一家人似的,碰到下雨,在家休息的会帮着邻居把晾晒在外的衣物收回来…… 那天,我离开曹阳新村时正值傍晚。夕阳下,我看到那些红顶白墙的房子带着点斑驳,透过纱窗,依稀还能看见底楼的人家正在擦席子,吃西瓜。而朝南的一面,几乎家家门前整齐地排列着晾衣架子,那是上海人熟悉的、四根钢管扎个方形,两根粗铁丝或是一段电线在左右两侧拉紧的样子。 新村大门口的小杂货店里,店主一家在露天搭了张小方桌,上面已经放了三只荤荤素素的菜肴和一碗冬瓜蕃茄汤。一会儿有小孩子奔过来买冷饮,一会儿又有男人买几瓶冰镇啤酒,店主忙却快乐着,好一幅上海熟悉的市井图啊。 近年来,市政府大力推广还绿于民的举措,而我觉得曹阳新村的 “绿色”早在几十年前就属于老百姓了。所以,新命名的20条林荫道里有曹阳地区,众望所归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