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zjsxShenwx 2014-04-14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一种因刺激过多、过强和过久而引起的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时常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往往习惯于不止一次地重复同样的批评。父母第一次批评,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内疚,可是如果父母批评起来没完没了,孩子就会感到不耐烦甚至与父母对抗,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恶化。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如何避免“超限效应”并达到所期待的教育效果呢?

  1. 给孩子布置任务时,只限定“一项”

  冗长的讲话无论讲得多么好,听众也很难听进去,而与此相比,对具体的内容“只讲一点”,即使讲话的能力差,也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讲的内容一多主题就分散了,讲得再好也不会给孩子留下印象。所以在提醒孩子注意这个那个的时候,父母一开始就要表明“我只讲一点”,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负担减轻了,做好听的准备。如果罗列太多,无论多么好的意见,孩子从一开始便不想认真地听,会导致“对牛弹琴”。

  2. 更加注重激励过程,而不是比较结果

  有位家庭教育成功的妈妈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说:“虽然妈妈对你的成绩有点失望,但妈妈以这期间你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你有这样的自制力和坚持力,妈妈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充分肯定孩子付出努力的过程,就能充分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力。这样就拉近了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了一种能够彼此容纳、沟通的氛围,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影响和损害时,会自然而然地进行自我保护,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么场合,看到孩子的毛病,就是一顿训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的批评是正确的,也会使孩子感到“丢面子”,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损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逆反心理。

  3. 批评要针对事情,表扬要适度

  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时,一定要针对事情而不要针对孩子。因为有时孩子做事的动机和愿望是好的,只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当,才造成不良后果;有时孩子犯错误是因为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所致。表扬同样也需要把握“尺度”。有这么一个例子,某学生上课总是调皮捣蛋,自己不认真听讲还影响他人,因此各科老师上课总是批评他。时间长了,批评根本不管用,于是班主任想出一个新方法,让各科教师把对他的批评改为表扬,发现他有任何进步或者“闪光点”就立刻大力赞扬。刚开始他很受感动,表现也大有改进,可是突然有一天,当教师以同样的方式表扬他时,他却大为恼火,说“我已经进步了,还不够吗?”原来,听惯了批评的他,最初听到表扬时,觉得老师真的是看到了他的优点。可后来当老师们重复地表扬他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老师的表扬缺乏诚意,而且许多是有意拔高的,因此他觉得老师只不过是在哄自己,名义上是表扬,实际上是让他注意这些方面,有明褒暗贬之意。这虽然是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但家长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4. “比较级”的说法,让孩子更愿意接受

  明智的父母跟孩子常用“比较级”的说法。有时父母对孩子没把握完成的事情,可以先指出其一处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然后再说:“这儿如果这样做会更好些。”使用这样的“比较级”说法,会使孩子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使用“会做得更好”这种“比较级”的说法,是以“现在做得还可以”为前提的,由于前面已经用认真的夸奖做了铺垫,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就会高兴地迎接挑战。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利用教育艺术,避免“超限效应”的出现。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适当地留点“空白”,让孩子有自己思考、反省的空间。对孩子的批评应该点到为止,切不可“穷追不舍”,要用科学的方法构造一座心灵的沟通之桥,只有这样,才能使成长中的孩子把父母视作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自愿接受教育,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