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它栽培技术

 深山林 2014-04-14
稻茬麦
稻茬麦
      在稻田收获水稻后种植小麦或大麦。中国南方和北方都有稻茬麦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以北以稻麦两熟为主,长江流域以南除稻麦两熟外,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及上海市,还有早稻一晚稻一小麦(或大麦)一年三熟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淮冬麦区有些地方推行旱田改水田以及水稻旱种,扩大种植水稻面积,从而发展了稻麦两熟种植制。种植稻茬麦地区小麦商品率较高,而且有较大的增产潜力。这种栽培制度对提高粮食总产量有重要作用。
      中国稻茬麦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产也较高,在南方冬麦区还有较大面积的冬闲田可以发展稻茬麦。东南亚的菲律宾、泰国、缅甸、盂加拉、印度等国也在发展稻茬麦。
      中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稻茬麦出苗不全、不匀,耕作管理粗放,施肥不足,生育后期多雨,湿害重,土粘板结,病、虫、草害均较普遍;在北纬31度以南的沿江滨湖地区,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北方稻茬麦因茬口迟,播种晚,穗少、穗小,又多遇后期干旱,往往产量低而不稳。防御湿害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在500~700毫米,多雨年份小麦拔节到成熟阶段的降水量达400毫米以上。而且雨日多,空气相对湿度高,往往造成湿害,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30、40%。防御湿害的办法,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排除耕层滞水和地表水,以保证小麦根系正常生长。在平原和圩区的稻茬麦田,应着重加深明沟,建立沟渠配套的排水系统,达到明水能排,暗渍能滤的要求。70年代,江苏、浙江两省和上海市推广了麦田地下暗沟排水新技术,用人工挖"土暗沟",沟深0.6米,间距4~6米;或用动力牵引打"鼠洞",深度0.6~0.8米,或用瓦管、塑料管筑"暗管",埋深1米左右。均可收到良好的排水、防湿效果。
      整地与播种稻茬麦耕层浅,宜逐年加深耕作层,直到20厘米以上。耕地时结合增施有机肥或将秸秆还田,既提高土壤肥力,又疏松了土壤,改善耕作层通透性。稻茬麦田的有机肥用量以占总施肥量的50%以上为宜。同时采用氮磷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施作基肥,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培养地力。稻田土壤粘重,种麦时如土壤水分不适,整地质量就差、土块大,播种深浅不易一致,往往造成严重缺苗。因此,提高稻茬麦的整地质量,是获得小麦全苗、苗匀的基础。一般在前茬水稻的谷穗黄梢时即开沟排水,收割水稻后,随即趁适墒浅犁,以揭开板结田面晒堡,当土堡晒到发白,应及时粗耙。然后耕地,同时施足基肥,耕深16~20厘米,随耕随耙,碎土保墒,开沟筑厢,等待播种。有的稻茬麦田采取旋耕灭茬、松土播种,遇秋涝年则采取免耕种麦,避免因烂耕、烂种而造成饶苗不发的现象。
      适时播种是稻茬麦早发壮苗的前提。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春性和弱冬性小麦品种,冬前单株要达到2或3个分菜的壮苗,需要450℃左右的积温。可根据本地区的品种特性和形成壮苗所需积温来确定各个地区的最佳播种期。同时掌握当时土壤墒情,如天旱土壤水分不足,要及时浇灌,以保证适时播种。
      田间管理各地稻茬麦区的高产麦田,在施肥方法上均宜掌握"苗期促,返青控,拔节孕穗攻稳重"的原则。要求施足基肥,普施种肥,如基肥不足,宜看苗酌情早施分蘖肥,以利于促根增强育壮苗;控返育肥,抑制无效分蘖,酌情适量迫施拔节孕穗肥,以达到增穗、增粒、增重的效果。
      稻茬散播的麦田,杂草严重,可采用轮作换茬,提高耕作质量,以减轻杂草危害。有条件的地方可改撤播为条播,苗期进行人工锄草,辅以施用防莠剂化学除草。



旱地小麦
旱地小麦录像
旱地小麦 
      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自然降水栽培小麦。这类地区小麦全生育期降水少,缺乏灌溉条件,小麦生长全靠自然降水,其产量的高低与生长年度降水多少及降水的适时程度关系密切。中国的旱地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内蒙古以及青藏高原。这些地区小麦全生育期降水为150~250毫米,如果田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耕作栽培措施,旱地小麦也能获得较好收成。
农田建设 旱地小麦多分布在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地区,搞好农田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蓄墒抗旱能力,才能稳产丰产。丘陵区和旱塬地,坡度在25°以上者,应退耕还林、还牧,植树种草,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坡度在25°以下的山坡地可以种麦,沿山坡等高线横向耕作,建成水平梯田。缓坡地或旱塬地,则在沿等高线翻耕时,加深加宽沟垄,并横向修筑土档,使田块形成小区,建成垄作区田,增加拦蓄雨水能力。梯田堰埂不仅要拍紧打实,而且要种草固堰,防止堰堤垮榻。梯田平整后,如耕层生土过多,可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以加速土壤熬化提高地力。地段坡度大的适当分块乎整,按照小平、大不平方式,分层修成水平梯田。风蚀地区要种草植树,修筑防护林带,以利于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耕作蓄水 深耕可破除犁底层,加深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深度一般以23~26厘米为宜,耕层宜逐年加风避免一次过深导致表层生土过多,影响当年小麦生长。
      中国北方冬麦区的旱地小麦生长期间多处于旱季,降水量少。而麦收后休闲期间雨水较氮约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深层可把这个时期的雨水蓄积在土中以供下茬小麦利用,这是夺取旱地小麦丰产的关键。通常在2米深的小麦根系活动层内,其有效储水量可达250毫米以上,能够补充小麦生育期内雨水不足,发挥"伏雨春用"作用,可以确保稳产增收。深耕必须结合耙、耱保墒,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伏前要抢时深耕,伏中多犁多耙,立秋后则多耙少犁,播前无雨只耙不犁。春麦区入冬时要进行土壤镇压,以压碎土块,减少蒸发;早春当地表化冻3~5厘米时顶凌耙地,以消除土壤板结,防旱保墒。风多蒸发量大的春麦区,可实行免耕、少耕以及深松之、耙耱地等耕作方法。
      轮作施肥 合理轮作与增施肥料可以维持土壤营养平衡、调剂各种养分的累积和消耗,恢复并提高地力。中国北方部分旱地冬小麦实行夏闲,确保以一年熟为主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地力恢复和有效蓄水。小麦连作时间,冬、春小麦均以2~3年为限不宜过长,否则不利于培肥地力。适当地扩种一些菌错、豌豆、小扁豆、毛叶菩于、油荣等与小麦轮作,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方法。东北春麦区多以大豆作小麦前作;黄土高原早地冬麦区则实行小麦、豌豆轮作。增施肥料应以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贯彻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早地冬小麦在播前用有机肥和化肥作底肥或种肥,均宜一次深施,尽量减少分期施用,以避免因客早施肥而影响肥效。旱地春小麦底肥则宜结合秋耕时深施。
      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 旱地小麦要特别重视培育壮苗。由于早地小麦播种的适宜期短暂,应早作安排趋墒及时播种。在表墒不足而底墒较好的情况下,可采用深种强盖或先镇压提墒再播种的方式;丘陵坟地或旱塬地,可结合水平沟或区田垄作等抗早拼作措施,进行垄沟种植,播种前后均须镇压,随播随压,墒差时宜重压。早地小麦采用沟播方式或种后保留播种沟,有利于蓄水、增温、防寒。春麦区在冬前整好地的条件下,早春应趁返浆期适时耙糟枪墒下种;东北春麦区的部分干旱区,。水分蒸发大且风蚀严重,采取不深拼而深松土和耙茬播种小麦的方法。麦田管理要注意防寒、保墒,促苗发育。北方冬小麦于越冬开始时碾
压、耙摄,结合追施适量化肥。早春解冻返浆期顶凌耙麦;起身至拔节前结合降雨可及时中辨,如底把不足肥力不济昧要在早春深施化肥,便于趋墒发挥肥效。春小麦生育期短,发育快,可在三叶期压苗提墒抗导线苗后中拼保墒,但须防止埋苗;追把也宜在三叶期趋墒一次深施为好。



夏秋麦栽培要点

夏秋麦栽培要点
      夏秋麦是指在夏末初秋播种,冬季或秋冬成熟,云南也称早地麦。它能充分利用秋冬水、热资源,避过或减轻干旱、霜冻和高温逼熟,近年来,云南发展很快,已达50余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100米的地区,四川约5万余亩,分布在凉山州的宁南、普格、会东、会理等县;贵州也已开始试种。据调查,亩产可达150~200千克以上,所以是冬春干旱和冻害严重地区大面积提高单产和平衡增产的有效途径。
      以云南夏秋麦地区的生态条件而言,≥5℃积温为1500~1800℃,雨量为200~300毫米,日照为500~600小时。其栽培要点如下:
(一)选用品种 
      夏秋麦应选用春性、强春性、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和抗病高产的早熟品种。目前种植的品种有墨查、8334、0483、872-71、872-1011、872-232、872-124等,不断筛选和更新良种是夏秋麦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 适时播种
      适期播种是夏秋麦成败的关键。过早,气温太高,生育较快,不适宜小麦性喜温凉的特性,且雨水多,光照少,穗小粒少,产量不高;过迟,则抽穗后易受低温或霜冻,不能正确灌浆成熟。据云南气象局研究,以墨查为代表,最佳播期=当地气温≤0℃的初日~115天。公式中的115天是指播种至灌浆中期的天数,可根据品种、土壤状况和当地气候等适当增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