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古诗词阅读考点解读

 紫曦唯幂1 2014-04-14

中考古诗词阅读考点解读


中考古诗词阅读考点解读

从近年来各地的中考情况看,古诗词阅读试题不仅考查角度多,形式也活泼多样,充分休现了课标和大纲的要求。

现以2013年各地市的中考古诗词阅读试题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点解读。

一、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

概括内容主旨,一般要求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特点等基本要素。这一考点的关键词“内容主旨”,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意图的材料,是作串作者表达的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是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总结。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②请概括诗句的内容或特点。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④这首诗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还有少量的选择。

1.(2013年四川眉山卷)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的小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突出了“塞下秋景”“天冷”、-------和--------的特点;词中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解答时,先要圈出描写的景物存哪里,再看看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从中提炼出相关的信息简要概括。如声杂、城孤。再扣住“家”字稍加分析,便可理解这首词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2.(2013年上海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一(2)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 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人手,不要忽视诗词题目、小序和注释中提示的内容或隐含的信息。分析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

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解题人格】

(1) 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样的诗十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2) 体会诗歌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

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二、体昧意象意境,描绘景物画面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诗歌 创造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桃花、梅花等四季物象,柳、月等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理解诗歌,把握诗意,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这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④对某一诗句所描绘的画而、情境进行扩充性描写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

3.(2013年四川乐山卷)读下而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道画面描述题要求扣住诗句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并运用生动的语言 它清楚地描绘出来。参考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人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4,(2013浙江温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一(2)题。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1) 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了柏林寺------------- 的环境特点。

(2) 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描写的环境特点的把握,根据平时积累,简单易答。答案:幽静或幽深。第(2)题是画面描述题,抓住

“山”、“云”、“峰”这些意象,展开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参考答案: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特点,最后理解作者寄予的情感。分析诗歌意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找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在描述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看到作者注人其中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观、客观两方面的融合。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解题入格】(1)理解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分析诗歌形象:找出描写诗歌意象的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理解意象中作者寄予的情感。

(3)体味诗歌意境:客观形象十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描绘诗歌图景,二概括意境特点,三剖析作者思想。

三、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

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场先抑、运用典故等。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③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

5.(2013年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2)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l)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2)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从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上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可抓住“浮云”“流水”来分析:运用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者回答:运用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意赅。第(2)题,从尾联的内容可看出是景物描写,故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答案:尾联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6.(2013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一(2)题。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考蒼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l)题,可扣住颈联中的“静”“昏”来思考;第(2)题,要通读全诗,掌握诗歌内容,在体会环境特点及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答题(需联系所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参考答案:(1)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逸的生活景象。(2)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它们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手段。分析技巧手法,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人手。一首诗可以综合用几种表现手法,如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要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作用。

【解题入格】(1)赏析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揭示手法十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 情感)。

(2)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十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四、品味语言精妙,赏析经典名句

赏析诗歌,离不开品味语言。这类试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锤炼、对句子的推敲、对名句的领悟等,要求考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命题的角度有:①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②赏析诗眼,领会诗中某字(词)的表达效果。③欣赏诗词中写得最妙的一联。④剖析整首寄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题型多为选择题、填率题、简答题、品述题、批注题。

7.(2013年浙江丽水卷)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e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解析】本题从字词锤炼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字词一般以动词、形容词为多。此诗中的“堆”字,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和文富有动态感,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8.(2013年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l)一(2)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l)请从烁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第(l)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两个字都是使动用法,“悦”表面上写山光使飞鸟快乐,实际上,鸟的快乐也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空”写出诗人心中杂念顿消,表达了诗人宁静、平和的内心感受。第(2)题:问是否矛盾,实际上是要求赏析这

一名句的妙处,好在哪里。通常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内容、情感方面来理解。答案:不矛盾。尾联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抒发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涵),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其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注意情、景、理的统一。

【解题人格】(1)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2)品析名句: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展现)什么情景+抒发什么情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