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词鉴赏5 表现手法
2014-04-14 | 阅:  转:  |  分享 
  
诗词鉴赏5表现手法题目类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
果?解答思路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内容,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作者采用这种手法的
原因—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以及运用该手法的好处。涉及的术语表达方式——记叙(叙述)、描写、
说明、议论、抒情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常用修辞——比喻、对比、拟人、夸张、反语、反复、反问、设问、
对偶、互文、借代、通感、双关。描写方法——直接描写(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间接描写(衬托、对比),概括勾勒,工笔渲染
,细节刻画,动静结合,声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赋、比、兴结构特点——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首尾照应、卒章
显志、过渡、铺垫、伏笔、承上启下、衔接、线索、诗眼等。表达技巧——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点面结合、正面侧面
描写结合、托物言志、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反衬(衬托)、用典、变换角度等等。1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07全国1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壤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磋。休
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2苏轼《阮郎归初夏》
07上海?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
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这首词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加以
描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少女午梦醒来,被园中“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的美景深深陶醉,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
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花溅玉的水花,喜悦、兴奋,不能自持。作者巧妙抓住弄水叶面,琼珠
碎而复圆这一细节,融主人公愉悦心情于景物描写中,真正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3李华《春行即兴》(2005全国1)宜
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4杜甫《江汉》
(2004广东)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
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
的意境。5刘攽《雨后池上》(05全国3)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扬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
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倪瓒《小桃红秋江》(03安徽春招)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
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从动静与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7陈陶《陇西行》誓扫
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本诗采用了虚实相间的写法,简要说明。本诗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苏轼《蝶恋花》(2004辽宁)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分析这首词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9华清宫
吴融过华清宫李约(07鄂)四郊飞雪暗云端,君王游乐万机轻惟此宫中落
便干。一曲霓裳四海兵,绿树碧檐相掩映,玉辇升天人已尽,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10徐兰《出关》(2007山东)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
要分析。11陈维菘《醉落魄·咏鹰》(2007安徽)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
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
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简要分析。12司马光《客中
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这首诗写景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请分别指出,并说说这样写
的作用。13张养浩《双调·折桂令·中秋》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写出作者运
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简要分析。14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作
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15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作简要赏析。16郑思肖〖宋〗《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分析全诗所用的表现手法17曾公亮《宿甘露僧
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简评这首诗的表达技巧。18李白《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19宋之问《
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
处,应见陇头梅。这是宋之问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
过岭的传说。前两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南朝宋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请结合尾联,揣摩诗人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20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
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首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物寓意
。请结合词作及背景资料进行赏析。2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5辽宁)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
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舟
下建溪宋方维深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两首诗的首句均用
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22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2001全国)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23郎士元《听邻家吹笙》(2004
湖南)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24柳中庸《听筝》抽弦
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
南歧路洛阳城。诗人是如何表现筝声的?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
,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诗人是如何表现筝声的?
一是通过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将筝声外物化,给人生动具体之感。﹙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啾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独自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二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诗人的感受﹙悲怨、重重离别之恨﹚表现筝声的独特魅力。25赵嘏《江楼旧感》(2003
北京)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26欧阳炯《江城子》(200
4全国4)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27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什么
样的情感?28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29文天祥《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
薇。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10山东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
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岁暮①杜甫10安徽岁暮远为客,边隅还
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
杜甫客居阆州。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
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
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双
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
犯雪岭”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
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
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一是通过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将筝声外物化,给人生动具体之感;二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
法,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筝声的独特魅力。诗中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而去年的“同来”与今年
的“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物是人非的感伤。借古讽今。诗中“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
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奢侈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
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其时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四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
的深切思念,惟恐匆忙之间表述不尽,故于行人临发之际又打开信封补写。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细腻而又复杂的思乡之情。变换角度。诗中第三句
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
,这也正是作者自己“千里思故乡”的表现。运用典故。诗中借用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典故
,表示诗人誓不投降的决心。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
情,情景交融。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
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而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片云”、
“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
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
”、“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扬舞”及垂扬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
,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这首小令开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洁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
谐统一。(或:第三句写视线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
晴朗的天空下,绿色的浮蘋、粉红色的蓼花高低错落地生长在水边的情景。作者将白、蓝、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
丽、多姿多彩。“无定河边骨”是现实,是实写;“春闺梦里人”是梦境,是虚写。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既颂
扬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奋勇作战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又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新生,
可谓点;二三句写燕子轻飞,绿水环绕,视线移向更广阔的空间,可谓面,而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上片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
,意境开阔。整个上片写暮春之景,由点而面,处处可见旷达之语,符合苏轼的放旷心胸。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
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使用了“对比”和“象征”的艺术手法,作者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
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远景:南山;近景:葵花
虚景:柳絮;实景:南山,葵花这些景物互相映衬烘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令人怡然陶醉在这初夏之景中。(1)
比喻,以一轮飞镜喻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2)侧面烘托,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的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拟人化。
变换角度。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借客观景物来表达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
了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
鲜明,反差强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
(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全诗运用了以花自比、托物
言志的艺术手法,抓住菊花宁可独处寂寞也不与百花为伍、宁可凋零枝头也不随风飘落的特点,寄托了诗人独守清操、宁死也不降志辱节的决心。以
花自比、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使得“匹夫不可夺志”的崇高情操得到了艺术化表达。(1)虚写:前两句,弥漫山巅的云气,竟然直入枕中,让人
觉得好象千峰在侧;沉雄悲壮的松涛,就在床下轰响,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悚然惊惧。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读者带入惊
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2)夸张:后两句,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波气势,索性打开窗扉,放长江于室内,以荡
涤心胸。这里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3)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都是感受到的、观看到的景,但景中
充溢着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相同:都在开头通过写景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不同:李白诗直抒胸
臆,元稹诗通过侧面描写表达了对朋友遭贬事件的强烈反应。对比(对照、比兴),雁回而人不能回,由雁及人,表达
了诗人忧伤思乡等复杂的内心情感。明朝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的亲人。再次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杜鹃的啼鸣往往给人以凄婉动人的联想。诗人的人生历程在经历了从踌躇满志到失意孤独的过程之后,杜鹃的啼鸣更能引起诗人愁苦寂寥之情。作者把自己看成一只“悲鸟”,由杜鹃起兴,借物寓意,“况半世飘然羁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对时局的忧虑。“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渲染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描写船帆被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显得十分滋润等来烘托蒙蒙细雨,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比喻、借景抒情)首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曲,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末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与首句呼应。
献花(0)
+1
(本文系江山携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