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苏东坡的〈寒食诗帖〉》

 520者也 2014-04-14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在趣味沉郁上很接近颜真卿。他中年好颜鲁公,况且颜真卿也有寒食帖:“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是一手札。

 

因为反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入狱,死里逃生后贬谪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到黄州三年后,原诗为《寒食雨二首》。

 

第一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情。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这里用了两个典。杜甫的《曲江对雨》有“林花著雨燕脂湿”,“燕脂”即“胭脂”,苏东坡将花红零落、泥污燕脂与雪组成极丰富的意象。而“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典出《庄子·大宗师》中的“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意思是,壑可藏舟,则可藏山,好似不可动摇,但夜半就可能鬼斧神工,运行推移,愚昧者不知天地间变化无法预料。苏东坡在这里将人人都期冀这样改变自己命运看作碌碌无为——心力交瘁中,一个少年,一觉醒来,已经白了头发。

 

第二首:“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炮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拿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前三句写落魄贫寒,漏屋空檐,苦雨凄风。“君门深九重”出自宋玉的《九辨》,“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兮九重”,用到这里变为感叹:“欲归朝廷邪?则君门九重深幽;欲返故乡邪?则坟墓有万里之遥。”与“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形成鲜明对照。最后的“哭途穷”,典出杜甫《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出号江城灰,题诗蜡炬红。此身醉复醒,不拟哭途穷。”而“死灰”包含的典故是,按律例,阴阳和才有景色,律气应才灰飞,“灰飞之通,吹而命之,则天地之中声也”,“中声”是中和之声。苏东坡将自己看成是“死灰不起”,一种深刻的穷途渺茫。

 

写这《寒食雨二首》时,苏东坡的“学堂”刚盖成。对照《雪堂记》,能读到与林语堂描述不同的另一个东坡居士。据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雪堂”开工于这一年正月十五,东坡自己说,因落成大雪之中,四壁又以绘雪装饰,“环顾睥睨,无非是雪”而命名。《雪堂记》味道在虚拟了一个来客,这个来客先追问,你究竟是脱世俗而出,还是被世俗拘禁?大禹治水、庖丁解牛,都以质柔施以至刚,至刚遇至柔,才不需要见到全牛。你有智慧,用于自己就是,为什么要像刺猬那样,时时耸起脊背,将猬毛丛集于外?风影无形,这是连小孩都懂的道理。名如风影,你却独留之,所以愚者见你回避,智者起而倾轧。你今天知道这些已晚,我带你到藩篱外一游吧。不仅势利、名誉、阴阳、人道是藩篱,智商也能成为藩篱。人之患是因有身,身之患是因有口。你筑堂隐身,绘雪隐心,身安堂中,即形拘其中;心清于雪,则神固其中。智能既已烧为灰烬,筑堂又将复燃,重新蒙蔽于你。你见到雪光刺目,感觉寒气刺骨了吗?五官为害,目光为最,我看你是以知为目,危在其中。东坡描述着客人以手杖指四壁说,此凹凸如雪下起伏,大风过后,凹者留,凸者散,天会喜凹厌凸吗?不过是大势所趋,均也。天且不能违,况人乎?你到这里,本来避人远之,现在筑堂而起,堂不就是名,不就是雪在凹处吗?

 

东坡文章的好处,就这样,经常有逻辑极强的层层追问,先将人生笨拙揭露的体无完肤。这是借他人口回答“我思故我在”,然后在深刻穿透的基础上,再有超然之上的不以为然——这才是清醒地洒脱。《雪堂记》中他的回答是:你说的都对,但你以为登春台与入雪堂,是一样的吗?以雪观春,则雪静;以台观堂,则堂静;静得而动失。古之神人皇帝游走赤水河北,登临昆仑山巅,游为适意,望为寓情,意适于游,情寓于望,则意畅情出,适然性情而为,可以忘其本。他的意思,性情第一,才是看透人生险恶后,不动声色,唯一的安身立命之处。

 

苏东坡在黄州一共待了四年,元丰七年正月,神宗就有了“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的批示。四月他离开黄州时,有《别黄州》诗:“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蔽帏。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于一身归。长腰尚哉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鞿”是马笼头,“瘿”是生于颈部的瘤。可与此诗对照的是他在当时写的《谢移汝州表》,其中写到当时的心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绑囚犯的绳索,带着这心境回到官场,这年七月他专到金陵会晤了王安石,在政治态度上达成了某种默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