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极具讽刺意味的“被......”

 江钦辉的图书馆 2014-04-15

  在我们中国的语法中,“被......”就是完全与自己的主观能动无关,甚至在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己的命运被动地被别人或外界因素改变。但在现实语境下,这种“改变”可能发生了,也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生,或者名义上“改变”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改变。“被自杀”(阜阳“白宫”举报人)“被升学”(罗彩霞)“被就业”“被加薪”等等就成为“被......”的最好注释。

   前几天关于大学毕业生“被就业”问题在网上风传,“被就业”已成网络流行语。政府考核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初衷本来是对的,因为高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面向社会的合格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它的评价标准就是也只能是就业率。可是这样一个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指标却被扭曲成了“被就业”,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代替学生与并不存在的单位或公司签署“就业协议”,而更多情况是毕业生为了拿到毕业证而与一个同样并不存在的公司签署一份同样不需要执行的“就业协议”,从而实现主动“被就业”,只不过这后一份“就业协议”对于学生的作用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因为学校没有就业协议就不发给毕业证,这两种情况使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高校68%的毕业生就业率与实际情况相比大打折扣。学校扣着毕业证不发是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之一最善意的揣度应该是为了获取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信息,以便汇总上报,殊不知扣着毕业证不发恰恰影响了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因为连毕业证都没有的人谁会相信你已经大学毕业了呢?所以只有先签一份假协议,以换取本不是问题的毕业证,拿到毕业证再去找工作。一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善政就这样被扭曲成了阻碍大学生就业,为学校赢取“高就业率”桂冠的“恶政”,而我们的莘莘学子们也就只有在不知情或虽然知情却又不得不主动的情况下“被就业”了。

   除了“被自杀”,“被就业”,还有“被加薪”。今天报载,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638元,与上年同期比增长了1674元,增长12.9%,但大多数网友惊呼自己又“被加薪”了。有这种“被加薪”的感觉很正常,因为统计范围只包括公务员,以及与公务员待遇相当的事业单位人员,还有就是合资,境外,国外独资合资,股份制(大多是垄断企业)企业的工作人员。并不包括那些占城镇在岗职工多数的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也就是说,在统计范围内的都是那些高工资的,每年工资增长也最快的企业和单位。而在这些企业和单位中,大多数人员的工资又与那些高管和高官一起“被平均”了一下而拉了上去。本来在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搞平均数,其意义就大打折扣,再加上这种以偏概全的统计方法,这个工资平均数和增长率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曾经说过,我们这块土地上,有着太多的特色,现在恐怕又要增加“被......”这一特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