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吉化记忆】青春作证

 红豆居士 2014-04-15

【我的吉化记忆】青春作证

2014-04-10 07:18江城晚报

  讲述人:吉化原试剂厂 唐树泰

  1964年8月,刚刚步入社会的我和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兵一起,怀着一颗年轻而火热的心,投入到刚具雏形的吉化试剂厂的怀抱。望着那片荒芜、静谧的土地,我们默默地许下了诺言: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用青春给这里带来一片生机盎然。

  当时,试剂厂生产装置正在建设中,生活设施近乎全无,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厂里连独身宿舍都没有,我们30多个从全国各地聚集在这里的小伙子便住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平房里。冬天的时候,室内温度不到0℃,大家只能戴着皮帽、盖着厚被入睡。

  没有条件,可以创造。为了解决家在外地的人员的住宿问题,工厂领导发出了动员令:自己动手建一座独身宿舍楼。厂内的员工积极响应,一支由120多人组成的特殊建筑队进入了那片荒芜的土地。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

  机械化建筑工具,没有;运输车辆,没有;工作服、手套、水靴,没有;专业的建筑人员,也没有。有的仅仅是几把铁锹、镐头,几个扁担、土筐,两辆手推车,100多双勤劳的手,100多颗坚强而火热的心。

  清晨,我们迎着朝阳奔向工地;入夜,我们披着星星挑灯夜战。烈日下,抡镐的挥汗如雨;风雨中,抬筐的健步如飞。参加建设的人一会儿做瓦工,一会儿做木工,一会儿又去做力工、钢筋工。

  那时候没有人监督,每个人都是那样的自觉主动、争先恐后。手磨破了,没有人出声;肩压肿了,没有人叫苦。每一把泥,每一锹土,都流入了我们的汗水;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记录着我们的劳动成果。

  那时候,物质是缺乏的,但是精神上的财富足以弥补。工地上,总是飞扬着歌声和笑语,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高音喇叭里刚刚传出一个小组的挑战,马上就会响起全场一片应战的宣言。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活力,每一个角落都放射着生机,没有人计较是不是8个小时以外,也没有索取额外的报酬,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一个共同的心声:我们是在建设自己的家,我们是在开辟自己的起点。

  在劳动和欢笑中,我们送走了1964年的霜叶、飞雪,1965年春天来临的时候,一座3层的独身宿舍已经伫立在我们面前。

  时间如流水,一晃50年过去了。在当今这个物质富足的年代,有一个自己的家已经不再是奢望,那座我们亲手建筑的小楼也已经拆除,不复存在了。但是,那个激情岁月我永远不会忘记,永远怀念!

  W记者 张雪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