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为统领,提升城市形象的研究

 mlg997 2014-04-15

  为进一步打响“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提升杭州城市形象,增强城市软实力,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委〔20071号)要求,杭州发展研究会组织课题组开展了调研,并就以“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为统领、提升城市形象提出建议。

  一、关于以“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为统领、提升城市形象的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直观展示,是城市特色的集中表现。提升城市形象,对内可增强城市的整体性,激发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可展示城市的独特性,提高城市形象的识别度,形成城市的辐射力和竞争力。杭州要永远成为全体杭州人心目中的杭州,成为每年几千万来杭中外游客记忆中的杭州,成为留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自身“胎记”的杭州,必须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有杭州特点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既体现了杭州城市的整体特色和综合优势,又体现了杭州城市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总体品牌。以“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为统领,以城市标志推广应用为载体,以彰显城市美学为导向,构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是实施城市CI战略、提升城市形象品位的核心环节,是实施“城市国际化”和“软实力提升”战略的内在要求,是科学经营城市、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为统领,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为核心,坚持生活为本、文化为要、品质至上、细节为王,彰显城市美学,通过城市标识标牌系统、户外广告系统、城市色彩系统、城市公共艺术系统、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系统等的相互协调、相互整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打造清洁、亲水、清净、绿色、无视觉污染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美誉度,提升城市软实力。

  3、基本原则

  ——坚持地域特色与国际潮流相结合。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既要体现杭州的独特性、差异性,彰显地域特色和城市个性,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同,又要符合国际标准与规范,使用国际标识和通用语言,让中外游客都能知晓。

  ——坚持历史传统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既要挖掘杭州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延续杭州的历史文脉,又要体现时尚气息,注入现代元素,使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永远焕发青春活力。

  ——坚持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相结合。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既要注重形象载体的外在表现和视觉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又要注重挖掘形象载体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感召力。

  ——坚持审美价值与生活导向相结合。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既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体现美学价值,又要贴近生活,体现生活导向,把日常性与品质性有机结合,充分展示杭州的品质生活。

  ——坚持打造标志与注重细节相结合。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既要注重打造集中体现城市特色、具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的标志性形象载体和区块,又要注重细节,完善配套设施,突出人性化设计,把城市形象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做到精致、精细,充分展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

  ——坚持丰富多样与协调统一相结合。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既要注重体现单体建筑、单个区块等形象载体的特色和个性,又要坚持一体化设计,促进单个形象载体与周围环境和谐,不同形象载体之间的协调以及城市整体风格的统一,真正做到和而不同。

  ——坚持简洁直观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既要力求简洁直观,让人一目了然,又要立足不同形象载体的功能特点,注重其实际应用价值,做到实际功能与形象表现的统一。

  ——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既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硬件建设,提高硬件设施的档次和品位,又要注重发挥城市主体的根本性作用,提高市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扩大市民群众的参与,真正做到城市形象建设为人民、城市形象建设靠人民、城市形象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城市形象建设成效让人民检验。

  二、挖掘和彰显城市文化,丰富城市形象的文化内涵

  1、形成历史文化的序列展示。深度发掘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等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跨湖桥遗址、良渚遗址、南宋皇城遗址、南宋太庙——三省六部遗址、越王城遗址等重要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依托遗址公园以及良渚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西溪中国湿地博物馆等文化载体,形成完整的文化序列,展示延绵的城市文脉。注重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中运用杭州历史文化元素和符号,展示城市的历史文脉。

  2、加强物产文化的形象展示。挖掘和梳理能体现“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品牌、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特色产品,以胡庆余堂、楼外楼、知味观、西泠印社等“老字号”和龙井茶、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都锦生丝织、西湖绸伞等知名品牌产品以及杭绣、南宋官窑瓷、印石、丝织工艺品等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为支撑,形成传统物产文化的系列展示;以美食、茶楼、演艺、保健、化妆、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为突破口,形成引领时尚潮流、体现品质生活的现代物产文化的系列展示;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省著名商标、省名牌等荣誉产品为重点,结合重大节会,分行业、集中时段进行推介营销,形成产品品牌文化的系列展示。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以及刀剪、扇业、伞业国家级博物馆等的基础上,建设一批高规格的特色产品博物馆或集中展示厅,使物产文化展示和产品推广营销有机结合。

  3、彰显城市水文化形象。发挥江、河、湖、海、溪的独特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五水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统一的水文化景观带,即体现融山水、自然、园林、人文形象于一体的西湖文化景观带,体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气派和时代风貌的钱塘江文化景观带,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运河及河道文化景观带,体现人文与生态相融的西溪文化景观带,体现融野趣自然之美与休闲娱乐特色为一体的湘湖文化景观带,加快西湖、运河申遗步伐,推进西溪申报世界湿地名录,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彰显杭州“五水共导”的城市特色,让更多的杭州老百姓倚水而居、倚水而商、倚水而游、倚水而文、倚水而业。

  4、丰富重大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依托西博会、休博会、动漫节、茶博会、丝博会等会展品牌,以活动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涵,以“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为目标,努力打造融展示展览、经贸洽谈、标准发布、文化交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标志性活动。以生活品质为主题串联现有会展活动,形成健康生活、休闲生活、舒适生活、艺术生活、美丽生活、数字生活等生活会展活动序列,促进会展业与城市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把杭州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具有“生活品质”鲜明品牌特征的会展集聚城市,凸显杭州会展文化形象。

  5、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城市人文精神为内核,实施市民公德提升计划,通过倡导志愿者服务、深化“春风行动”等措施,引导市民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成为“生活品质之城”的展示者、推广者,展现杭州人的新风貌、新形象。

  三、倡导城市美学,提升城市形象品位

  1、加强城市建筑设计和空间设计。坚持一体化设计理念,从单条人行道到整个综保工程,从色彩、材质到铺路石、窨井盖等形象载体的设计和选择,都应体现和而不同。加强城市建筑设计,注重桥梁、广场、建筑等单体建筑的艺术设计,推进特定区域建筑群、地面、植物等景观要素的系统设计,体现建筑美学,提高建筑品位。加强城市空间设计,注重城市天际线、制高点、重点街道、视觉走廊、城市入口等城市特殊景观的设计,促进各景观间的协调统一。重点做好西湖轮廓线、钱江新城江景线的系统设计,完善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改善沿湖建筑,最大限度地修复西湖东岸城市轮廓线,变“城压景”为“景入城”,打造湖城合璧的自然人文典范。

  2、促进规划设计资源的整合提升。推进体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坚持重要规划设计方案向全球招标的成功做法,大力整合规划设计资源,实现规划设计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引进国内外一流规划专家、形象设计师或形象研究专家,编制、完善、提升各类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以及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设计的超前性、系统性、操作性、权威性。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规划设计、园艺设计、城市色彩设计、产品设计等为重点,发展设计服务业,打造“设计杭州”品牌,为提升城市形象提供支撑。

  3、构建城市色彩体系。立足城市的文化历史积淀和自然地理特征,研究确立杭州城市色彩主旋律,厘清各城区色彩结构,揭示各城区街面建筑主色调与店招、广告、公共标识系统、公交系统、城市家具和谐共存的色彩规律,构建整体和谐、多样有序的城市色彩体系。加强色彩控制。对新建的城市建筑,要服从城市色彩规划进行色彩设计,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对背离城市色彩主旋律,进行色彩整治,减少色彩污染和色彩垃圾。

  4、打造城市声音景观。注重挖掘城市的声音记忆和声响资源,推进“艺术化”、“主题化”创作和提炼,构建具有审美价值、体现文化内涵、具有独特性的城市声音标识系统和声音景观系统。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开发景区声音资源,推进声音塑景,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声音景观;以梳理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声音记忆和声音景观为脉络,挖掘声音元素,寻找声音记忆,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声音景观。

  四、完善城市公共标识标牌系统,提升城市标识形象

  1、建立城市文化标识系统。设计制作与街区景观相符合的铭牌,在历史文化街区、名人生活地、重要事件发生地设立城市记忆铭牌,构建城市文化标识系统。制作杭州城市文化地图,为杭州市民及国内外游客提供全方位城市文化旅游信息,丰富城市文化的形象展示。

  2、加强城市标志推广运用。坚持规范性、品位性、广泛性、组合性的要求,推进城市标志在重大活动、城市宣传、城市窗口、公共建筑、公共设施、荣誉信用、公务系统、特色区块、行业企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通过在各个领域广泛、规范使用城市标志,实现全方位地推广和经营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美誉度。

  3、推广标识标牌的双语标识。对已建的公共厕所、停车场、电话亭、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的标识进行改造,由单一的中文标识逐步过渡到中文和英文双语标识;对新建的城市公共设施,同步考虑标识标牌的双语标识。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旅游服务中心、风景名胜区、商业特色街等重要场所或区块,推行中英双语服务。

  4、实行道路指示牌“多杆合一”。在城市道路有机更新中,按照“洁化、绿化、亮化、序化”要求,针对交通指示牌、路灯杆“多、乱、散”的现状,对现有的交通指示牌、路灯杆进行清理、归并,推进路灯杆与交通标识标牌的整合,实行“多杆合一”,彰显交通设施美学,减少“视觉污染”,打造以路灯杆、交通标识杆、公交站亭(公共自行车亭)、售货售报亭“两杆两亭”为基础的城市标识标牌系统。

  5、加强城市流动性标识管理。以公交车、出租车、游船、水上巴士、免费单车为重点,加强城市流动性标识的设计管理,突出城市标志,融入时尚元素,体现人文内涵,使城市交通工具成为杭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构建城市雕塑体系,提升城市艺术品位

  1、打造城标雕塑。以城市标志为基础,设计制作体现杭州城市独特文化和精神,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经典性的城标雕塑,矗立在钱江新城中轴线上,并用文字记录城市品牌、城市标志、城标雕塑的诞生过程,将城标雕塑打造成新城主景观、杭州新标志。

  2、建设标志性城市雕塑区块。以城市特色景区为依托,打造环西湖景观带、钱塘江景观带、运河景观带、钱江新城等城市雕塑景观带;以城市特色区块为依托,打造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商业街区、高教园区、产业园区等特色雕塑区;以绿地、广场、主要交通节点、公共场所为重点,加强雕塑节点建设,构建充满生活气息、反映文化内涵、发挥导向功能、具有审美价值的城市雕塑点群。推进中山路公共艺术品长廊建设,加强钱江新城区域内公共艺术品的创作和形象展示,将市民公园打造成以杭州历代名人雕塑展示为主题的城市“雕塑公园”,加快太子湾公园的整修建设,集中展示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的雕塑精品,构建“一带两点”城市公共艺术品创作和集中展示区。

  3、推进城市雕塑串珠成链。加强城市雕塑资源的梳理和开发,保护优秀雕塑,拓展新型雕塑,着力提升城市雕塑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在对杭州雕塑空间景观系统进行梳理和评价的基础上,加强空间布局创新,重点依托标志性地块、风景名胜区、广场车站、名人故居、特色街区等特色区块,将反映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内涵、不同艺术风格的城市雕塑,以不同主题体验游的方式进行串联,推进城市雕塑串珠成链,把城市雕塑打造成文化品位高、视觉形象美的特殊旅游产品和城市金名片。

  六、加强户外广告管理,提升城市视觉形象

  1、科学规划户外广告布局。按照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与城市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城市区块人文特色相结合的要求,完善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布局,明确户外广告禁设区、限设区和许设区。严禁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自然文化景区、公共文化教育标志性建筑以及生态敏感区等区域中设置户外广告,禁止在城市绿地、道路等户外公共场所设置独立式户外广告。环境控制区要适当限制户外广告数量。开设户外广告许设区,建立若干个“商业广告集中展示区”、“特色街区广告展示区”、“重要节点广告展示区”、“景观沿线展示区”等户外广告许设区。

  2、严格控制户外广告设施数量。坚持总量控制与品质优化相结合,加强对现有专用户外广告设施的梳理和整治,对不符合使用要求或已经过时的户外广告进行清理。城市户外广告系统要依附于城市标识标牌系统,不再单独设置户外广告设施,推进城市户外广告系统与“两杆两亭”整合、合二为一。充分挖掘利用公交车亭、标识标牌、路灯杆、公共自行车、“免费单车”停靠站、变电箱、公用电话亭、游船码头等公共设施发布公益广告或商业广告,实现公共设施美化与广告资源开发的有机结合,开辟广告的空间资源,形成统一协调、美观现代的广告发布系统。

  3、提升城市户外广告设计水平。户外广告的布局、色调、风格应依据各自道路、桥梁、广场、绿地主要功能定位,围绕公共性、商业性、景观性、文化性等功能要素,与街面功能、环境氛围、业态定位、文化特色相适应,与街面亮灯工程相衔接,进行系统设计。按照“一节点一规划”、“一街一景”规划的要求,完善武林商圈、湖滨商圈、吴山商圈、黄龙商圈等城市繁华地段和钱江新城核心区以及副城中心区等重点区域的户外广告设计。整合独立式户外广告资源,现有独立式户外广告必须与“两杆两亭”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4、加强公益广告制作和宣传。在严格控制户外广告总量的同时,保证公益性广告的数量和比重,适当增加城市文化广告、城市品牌广告、公共信息广告、应急信息广告等公益广告的配比,发挥城市公益广告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引导作用,使户外公益广告成为展示城市品牌的重要平台,发布城市公共信息的重要载体,推行党(政)务公开、提供公共(应急)信息服务的重要渠道。优化公益广告的空间布局,选择适当地段、区域建立若干个“公益广告集中展示区”、“城市公共信息集中发布区”,集中展示“生活品质之城”形象。

  七、加强城市家具设计,塑造城市家具景观

  1、提升城市家具的品位和文化内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不同区域的城市家具进行分区统一设计,在发挥城市家具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注入审美要素和城市文化元素,增加文化内涵,体现人文关怀,促进城市家具艺术化设计、人性化设置、国际化标注,着力将路灯、候车亭、果壳箱等城市家具打造成公共艺术精品,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细节形象。

  2、实施城市家具形象塑造工程。以加强城市品牌、城标运用、提高城市家具品位为目标,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对现有的公交候车亭、果壳箱、电话亭、报刊亭、邮箱、座椅、路灯等城市家具进行梳理,开展城市家具形象点评活动,推进城市家具的综合治理和有机更新。

  3、建立城市家具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城市家具长效管理的办法,将城市家具管理与城市“洁化、绿化、亮化、美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条块结合,市区联动”的管理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城市家具管理合力。

  八、强化重要场所的形象塑造,提升城市窗口形象

  1、塑造重要场所的对外形象。以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高速公路出入口、旅游集散中心等对外场所为重点,组合利用城市品牌、城市标志、城市雕塑,统一制作包含城市品牌、城市标志内容的大型宣传牌或户外屏,打造展示杭州特色的标志性形象。

  2、提升服务窗口的公共服务形象。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交通、医院、银行、邮政、电信、商场、宾馆、旅游景区等公共服务场所为重点,组织开展讲文明礼仪创形象、创建文明示范岗、行业形象点评等活动,提高服务品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形象。

  3、打造城市形象标志性中心。结合城市品牌、城市标志的运用,促进重点区域、特色区块的标志性形象建设,重点推进钱江新城核心区、湖滨特色街区、西湖文化广场等区域的城市标志性形象建设,形成若干个市级城市形象标志性中心;各城区要结合各自实际,遵循审美导向,注重个性设计,突出文化功能,打造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具有本区特点的区级城市形象标志性中心。

  九、加强商业特色街区的形象塑造,打造城市形象示范区

  1、实施街区美化工程。体现城市空间美学,注重街区道路、街区建筑、街区色彩等形象要素的协调统一,推进架空电力杆线“上改下”工程,减少街区视觉污染。体现城市人文关怀,配备特色座椅、直饮水、电话亭、公交站台等人性化设施,完善为残疾人服务的交通信号、坡道、洁具、交通工具等专用设施。吸收杭州特色文化元素和形象符号,完善街道立面、店面、招牌等的形象设计。

  2、提升商业特色街区休闲功能。强化商业街区休闲购物功能,增设人性化的商业步行街区。完善商业特色街区及其周边区域的交通功能,增加停车、换乘设施,改善商业特色街区交通环境。按照人性化、生态化、休闲化的原则,有选择地建设一些咖啡茶楼、浪漫酒吧、音乐喷泉、休闲小屋、街心草坪、街头森林,打造“动静结合、商艺结合、赏购结合、休娱结合”的风情街区,营造轻松、宜人、舒适的休闲环境,使商业特色街区成为集“休闲、文化、创业”高度融合的城市精品街区和生活品质形象的集中展示区。

  3、打造标志性城市形象示范街区。以体现生活品质理念为导向,以突出主题建设、展示特色形象为核心,提升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等现有商业特色街区形象。按照“休闲、文化、创业”高度融合的要求,重点培育中山路历史文化商业街、庆春路金融商务街、小河直街传统民居街区、曙光路都市休闲特色街区等新型商业特色街区。全力创建“中国著名商业街”和“中国特色商业街”,通过理念提升、形象塑造和全球推介,打响若干条“宜居、宜商、宜文、宜游”的“生活品质之城示范街区”。

  十、加强亮灯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夜景形象

  1、加强亮灯设施整治。按照保留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三个一批”的要求,推进城市亮灯设施的整治和建设。对市民和游客认可,具有保留价值的亮灯设施,进行保留,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具有保留价值但又有明显缺陷,特别是对耗能高、色调变化小的亮灯设施,进行改造;对目前没有亮灯又需要亮灯的景点、溶洞、桥梁、建筑甚至树木等,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新建亮灯设施。

  2、推进重点亮灯工程建设。立足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旅游产品、打响亮灯品牌的目标,重点推进西湖、运河、钱江新城三大亮灯工程建设。按照“品质之光、功能之光、特色之光、科技之光、生态之光”要求,坚持“经济节约、环保节能、高效低耗”原则,采用绿色、高效、节能的照明新技术、新光源、新方法,特别要充分体现“生态亮灯”和“亮灯不扰民”的理念,提高三大亮灯工程的品位和档次,改善城市的夜间环境,提升城市的夜景品质。

  3、加强重点领域、重要节日的夜景形象展示。按照体现“高雅、和谐、大气、节能”的要求,完善钱江新城、西湖、运河、西溪湿地、市区河道、主要商圈和商业特色街区、主要入城口、标志性建筑等重点领域的亮灯设计,着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具有“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品质的杭州城市夜景,推动杭州“夜间经济”发展。注重元旦、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以及西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重要活动日的亮灯设计和夜景展示,提升城市夜景形象。

  十一、强化宣传推广,促进城市形象的对外展示

  1、加强城标与展会标志以及部门标志的组合使用。以城标为统领,依托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动漫节等节会会标,以各种节会活动为载体,推进城标与不同会标的组合利用;以部门标志、单位标志、行业标志为依托,促进城标与部门标志、单位标志、行业标志的组合使用,做到自然协调、和谐相融、互为支撑,形成宣传推广的合力。

  2、强化部门单位对外交流活动中的城市形象展示。树立部门形象反映城市形象、部门形象是城市形象浓缩的理念,加强部门对外交流、公务来访活动中的城市形象展示和推介。设计特色、精致的宣传品,制作具有震撼力的事关城市形象或部门形象的宣传片,把每次接待来访变成展示部门特色、体现杭州形象的好时机、好载体。

  3、加强城市形象的新闻报道和宣传推介。以事关城市形象的事件、活动为重点,利用市属报纸、电视、网站以及境内外宣传媒介和推广渠道,进行城市立体宣传,加大城市的对内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展示“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形象。

  4、推动“生活品质之城”主题文学艺术创作。以反映杭州文化、休闲、创业高度融合的城市生活状态为主题,在文学界、艺术界组织开展主题创作,举办“杭州故事”名家创作、城市雕塑创作、绘画创作、市歌征集、影视剧创作等活动,创作一批传承历史生活文化、展示现代生活文化的精品文学、艺术作品,形成杭州市歌、城市雕塑和有利于城市品牌推广的文学故事,制作反映城市特色、人文物产、生活品质的影视剧,创作体现杭州生活文化的艺术节目,以艺术的方式展示杭州的生活。

  5、加强城市形象宣传载体建设。在现有旅游纪念品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丰富旅游纪念品的种类,增加旅游纪念品的人文内涵,提高旅游纪念品档次,形成与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相匹配的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富有人文内涵的旅游纪念品系列;设计制作体现“生活品质之城”形象的高品位画册、招贴、读物和专题片等城市营销宣传品;出版反映杭州生活品质与城市品牌、城市标志的书籍、刊物;设计制作体现杭州特色,上档次、高品位的城市礼品,展示杭州的特色和形象。

  6、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推进外事、外宣、旅游、经贸等涉外单位的资源整合,形成对外宣传、旅游促销、经贸洽谈、招商引资、人才招聘等对外交流活动的整体合力,促进城市的整体营销。组织相关企业、群众团体、高等院校、媒体、文艺团体等单位,以学术研讨、文化交流、艺术表演、产品展览、企业展示等多种形式,选择有影响力的国外相关城市,对杭州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将“生活品质”点评活动有关成果与纳入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相结合,推出“感受生活,体验杭州”旅游产品系列。调整充实外宣采访基地,深化“博览杭州”外宣活动。设立“城市国际日”,开设杭州城市生活体验项目,展示杭州品质生活城市形象。

  十二、创新体制机制,合力推进城市形象的提升

  1、形成提升城市形象合力。城市形象营造综合性强、涉及面宽,需要协调配合的单位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的规划、品牌、广告、文明、色彩、亮灯、城市雕塑等各个领域,市品牌办、市文明办、市城市品牌营造基地、市城市形象系统规划与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市户外广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市亮灯工程领导小组等相关机构和单位,应各司其职,加强合作,互为支撑,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

  2、完善市民参与机制。对涉及城市形象建设、与市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密切相关的项目,通过公开展示、公开征集、听证会等方式向全体市民公开,推进“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的民主促民生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提高市民群众的参与度,动员市民群众参与城市形象创建、评价、维护和管理,形成人人塑造城市形象、人人参与形象建设的氛围和合力。

  3、构建城市形象评价机制。聘请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美学、城市品牌、城市标志、城市雕塑、城市广告、园林设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部门、媒体界等专业人士共同组成评价组,围绕城市形象载体建设、重大项目实施、相关活动开展等进行社会评价,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城市形象研究交流、宣传展示和改进提升的过程。通过城市形象评价活动的开展,强化城市形象的社会导向,促进城市形象的共同营造和提升。              

                                                          杭州研究会课题组

                                                                      20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