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分散东京功能
《参考消息》驻东京记者蓝建中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北京要设“副中心”的传言激起广泛关注和众多议论。北京与周边省市协调发展,为首都减轻负担,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东京作为世界级大都市,在分散首都功能方面较为成功,有许多经验可为北京制订规划提供借鉴。
日本通常所谓“首都圈”是指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这“一都三县”,其人口接近4000万,是世界人口最多的都市圈。狭义上的东京仅指中心城区的23个区,所谓“首都功能的分散”主要是指从这23个区向外分散。
由于城市功能过去主要集中在中心区,东京也曾面临交通拥堵常态化的问题,通勤过程甚至被称为“通勤地狱”。为此,东京先后建立了7个“副都心”。其中,池袋、新宿和涩谷3个地区是1958年为了分散“都心”的功能而指定的,被称为“三大副都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又先后追加了4处地区为副都心,有效分散了城市的中心区功能。
每个副都心的办公、购物、休闲、观光等功能一应俱全。以著名的新宿副都心为例,这里自1965年开始建设,1991年东京都政府搬迁至此。如今,这里超高层办公楼、超高层酒店林立,集中了各种人群和文化,成为日本最受外国游客欢迎的繁华街区,受到全世界的认可。
为了将人口和产业进一步从东京中心区域分散到周围的卫星城市,日本还建设了位于东京都邻县的“横滨21世纪未来港”、幕张、埼玉等三大“新都心”。这些新都心利用原来的工厂旧址或者填海造地搞开发,吸引了不少大企业总部入驻。
值得一提的是,“埼玉新都心”分担了东京的部分行政功能。经过十年建设,2000年2月,位于东京的办公机构开始向这里搬迁。进驻这里的行政部门包括法务省、厚生劳动省、防卫省等几乎所有中央省厅的关东地区派驻机构。
除此之外,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还在东京等城市圈的郊外大力建设新城。首都圈的多摩新城、港北新城、千叶新城等都是代表案例。
日本还向地方转移国立研究机构,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建设“筑波科学城”。筑波市位于东京都东北约50公里。1963年,日本决定在这里建设“筑波研究学园都市”。至1980年,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转移或新建的国立研究机构也各就各位,如东京教育大学1973年迁到筑波,更名为筑波大学,现在是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此后,民间企业开始大量进驻筑波并兴建工业园区。。如今,这座人口不足21万的小城是日本国内研究机构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集中了日本30%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曾涌现出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如上所述,东京分散首都功能主要是在内部建设“七大副都心”,在外部建设“三大新都心”以及建设新城和筑波科学城等措施来实现的。
不过,东京功能的分散与日本缩小地方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密不可分,如果东京为贫困带所包围,那么其功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向外分散。
此外,便捷的交通也打破了各地距离的限制,如果没有发达的轨道交通将各个副都心、新都心连为一体,而是任其成为孤立的“点”,东京功能的分散显然也无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