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快、实、准、优”四部曲抓好精准扶贫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4-08 浏览
14次
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近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黔东南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扶贫开发座谈会精神,“快、实、准、优”四部举措安排部署全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全力促进精准扶贫落实到村到户。 明确主体快。2月22日,黔东南州委召开了州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州委州政府与各县市党委政府签订了《黔东南州2014年扶贫开发工作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大事项推进行动目标责任书》,将2014年的减贫任务、摘帽县和摘帽乡镇及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分解到各县市党委政府,明确了扶贫开发的责任主体。 研究对策快。针对月亮山、雷公山这“两山”扶贫攻坚主战场,州委书记李飞跃、州人民政府州长廖飞于2013年11月7日—11日深入月亮山调研,研究突破“两山”贫困瓶颈的方法路径,在2014年3月15日召开全州全面深化改革暨“两山”扶贫农村消防攻坚推进会,对“两山”扶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专题研究“两山”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 政策措施实。出台了《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州推行扶贫工作个案管理的意见》(黔东南党发〔2013〕33号)、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州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党发〔2014〕6号),对全州贫困农户进行个案管理,按照州级干部帮5户、县级干部帮3户、科级干部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的“5321”的形式,用5年时间,分年度对全州贫困农户开展手挽手、面对面地结对帮扶行动。明确了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移民、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11条工作措施推进扶贫开发,落实了具体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从加强组织领导、推行“个案管理”、加强资源整合、加强资金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等方面保障落实。 计划出台《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月亮山、雷公山地区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扶持为突破,以人才建设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资金投入,2014年从州级财政预算安排5000万元建立“两山”地区扶贫攻坚专项基金,2015年提高到1亿元,并在此基础上,以后逐年增加20%,集中投入到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全力推进“两山”地区的扶贫攻坚,到2016年消除“两山”地区农村绝对贫困,到2018年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一番以上,超过8000元,达到全州平均水平,力争达到10000元。 贫困人口底数准。通过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两项制度衔接,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协调配合,在原有贫困人口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州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和识别机制,强化贫困人口信息管理,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并根据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情况,制定出全州16个县市贫困情况分布图,标注出贫困乡镇、村及贫困人口数和减贫人口的具体情况,将贫困人口细化落实到村到户。同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分类指导,定向施策,对需要社会救助兜底的贫困人口、通过扶持可发展致富的贫困人口和需要生态移民搬迁的贫困人口分别采取社会保障、产业扶贫和生态移民工程等不同措施进行扶持。 个案管理结对准。《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州推行扶贫工作个案管理的意见》(黔东南党发〔2013〕33号)出台后,全州上下按照《意见》要求,以单位为单元、干部驻村、责任到人、统一管理的方式,按照“5321”结对帮扶要求,认真抓好个案管理结对帮扶的落实工作,实现了全州49716名干部分5年(2014—2018年)对355836户贫困户1209016贫困人口的结对帮扶全覆盖,对扶贫对象进行了精准瞄准。现全州49716名干部已与全州71175户贫困户241811贫困人口建立了2014年结对帮扶关系,其中州级单位4494名领导干部与8453户贫困户29921人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四大班子的领导38人共结对帮扶190户675人,分别落实到全州的16个县市37个乡镇41个村。 进村入户帮扶准。结对帮扶关系建立后,全州各级各部门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认真实施“5321”个案管理结对帮扶,切实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特别是州委常委同志带头蹲点驻村,开展“讲、访、帮、促”活动,进村入户、贴近群众、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5321”结对帮扶工程落到实处,掀起全州扶贫攻坚新热潮,实现扶贫效益精准到户,推进全州扶贫开发。 资源配置优。整合水利、电力、交通、财政、发改、教育、人社、人口、民政等部门资源资金,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共同投入扶贫开发,在贫困地区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公路、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和发展教育、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端电压合格率、通路率、入学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社会养老保险率等,达到精准扶持。 农业产业优。根据黔东南州资源优势,结合省十大扶贫产业,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抓好20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州100个农业园区建设,围绕黔东南州蔬菜、蓝莓、香猪、茶叶、中药材、烤烟六大重点产业,以市场为向导,因地制宜,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力争到2015年,全州实现蔬菜种植面积300万亩;茶园面积70万亩;香猪存栏133万头,出栏150万头;实现烤烟收购75万担,做到1户贫困农户有1项增收项目,保证农民增收。 劳力资源优。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和杭州对口帮扶资金,结合各县市农业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微型企业发展等的需要,集中力量,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以及民族民间技艺培训等,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优化劳力资源结构,提升农户转产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内生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