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

 雅軒 2014-04-16

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

人世間有德的人必定有福。 德少的人不管怎樣辛苦勞作,卻經常有溫飽之憂。

 世俗中的人講積德,古人大都相信積德得福報,所以守本份的人都是與人為善,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

 修行的人則講守德,凡事順其自然而不刻意強求,而要在修行中信守法理,不做任何有損道德的事。

 德生於卑退,因此大凡積德與守德之人都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個謙虛忍讓的心態。

“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一語見於道家經典的《呂祖修養經》之中,也見於明代高濂所作的《遵生八箋》以及清代人金蘭生編述的《格言聯璧》。

 在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中,儒、道、釋三家的有關論述都提到了“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因此在修德養性方面,諸家思想具有完全相同的修行目標和境界。

“卑退”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謙虛退讓。

 做人只要明白了謙虛忍讓的道理,就能不斷的積德;修者在修行中信守謙虛忍讓,就不會失德;忍辱精進,就能修成大德之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