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粉霞 摘要 语文教学改革存在不少现实困难。高中阶段学生“读”与“说”的训练较少,课堂学习中,学生参与意识薄弱。我们应重视口语交流,挖掘“学生”课程资源;鼓励口语表达,让课堂有更大的生成空间;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感悟生活及语言运用能力。口语交流,让语文彰显生命活力。 关键词: 参与 课程资源 课堂生成 感悟 运用 近年来,语文课改的东风吹遍大江南北,有识之士纷纷站出,呼唤教育方式的新突破;一线教师积极实践,课改已迈出可喜的步伐。但是,语文教学改革也存在不少现实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高中阶段学生“读”与“说”的锻炼越来越来少,许多学生喜欢“看”书而不喜欢“读”书,喜欢“听”讲而不愿开口,企图以置身事外、观望接纳的方式,索取老师头脑中的“知识”,而不愿实实在在地参与。从语文教学来说,笔者认为,从强化口语入手,鼓励互动,促进学生参与,这是实施新课改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 在口语互动中挖掘“学生”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就是指形成语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语文课程的必要条件,它不仅包括教师、语文教科书、其它教学辅助手段和设备,也包括学生这一群体。学生这种资源,是一种生命载体,它具有开放性,更具有开发性。这种课程资源不是信手拈来,它需要教育管理者善于发现的慧眼,善于发现的心灵。 有一次笔者讲析杜甫诗《登高》,课堂教学末尾一个环节,是学生自由选杜甫诗进行体悟,并口头赏析。多数同学挑出几句诗,以三言两语交差。但有一女同学陈蕾,兴致很高,选了杜甫的诗《月》,用纯正的普通话、优雅的语调诵读了一遍,随后又将其意境加以描摹。她的精彩朗诵及赏析赢得了满场的掌声!我当即用热情洋溢的话语,表扬了她,并邀请她讲一讲自己的经验。就这样,她颇为得意地说,学诗要注意标题、注解、寻找意象等;又说自己很喜欢诗朗诵,在读中体味诗意;说把古诗与散文意境联系,写赏析短文会更加顺手。我暗暗惊喜,她说出了我要说的话!此时,学生们把惊异的目光投向了她,她俨然是全班同学的“老师”了! 随后,我有意识地培养她,经常让她示范朗读,讲析诗意,随性发挥;甚至在课堂向这位“专家”公开“请教”。学生们羡慕之余,自然而然地学她了。学生的创造力一旦得到发挥,学生的宝藏一旦被挖掘,语文教学就充满了亲和力! 学生不仅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个性各异,人人皆有“绝招”,教师如果能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特长、人生体验都可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只要让他们以自己的眼睛发现社会,交流研讨,展现才智,那么就可形成一个班级“专家”群,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资源,带动班级研讨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新。 二 以口语表达拓展课堂“生成”空间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新的教育理论强调,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学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测度的。新课程反对教师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相反,它提倡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语文课上的口语交流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可扩大课堂生成,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中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的教学活动,曾让我深有感触。我制定教学计划时,准备以《我与地铁》这篇文章作为载体来进行教学。学生们提前准备了文本,一切按计划进行。这篇文章,是史铁生自己生活状况的反映,也是他在痛苦中超越自己的历程的写照。 作家在文中这样说:“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是个让读者热泪双流的细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这一点出发联想,以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母爱的伟大。学生们纷纷发言,有说到母亲劳动归来故意装出不累的样子,让儿子放心的;有说到母亲一边淋着雨奔忙,一边喊儿子回屋以防感冒的;有说到自己骨折时母亲有泪不敢流,想背过身又犹豫不决的感人细节…… 就在我要总结的时候,有学生冒出一句:田维的母亲也这样。田维是谁?一时大家都愣住了,好像在责备她的随意。很明显,大家对田维并不熟悉。 此时,是结束讨论,还是关注田维?我想,学生的灵感是极其宝贵的,为什么不能暂时抛开原计划,随机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呢?我说,没关系,咱们欢迎她给大家讲讲田维吧! 她镇定地拿出自己的摘抄本,读了起来:“孩子,你要勇敢,她总是这么对我说着。但是,当我倒在了惨白的病床上,母亲也变得脆弱而爱哭了。我将母亲拖入了这无底的深渊……我的疼痛折磨起我,它变得无情而残忍……母亲簌簌地流泪,孩子,我多愿替你疼。”教室鸦雀无声,她又说:“田维写的《花田半亩》,是用生命营造的一片美丽的花田!她用自己的痛楚作引,用母亲的爱意为汁,做成浓浓的人生鸡汤,给读者送去坚强乐观,送去超越苦难的理念,让生活艰难的人们永存希望!” 就这样,田维这位已经离世的仅有21岁人生的“八零后”美丽女孩,让全班的每一位同学深受感动,口语交流这种最朴素的思维展现方式,催开了美丽的心灵花朵。课堂有了“生成”,学生的体悟会更加鲜活,而这种兴趣还会向课外延伸。后来,我设法找到了这本书,同学们争相传阅,为她与病魔斗争的精神而感佩不已。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语文学科,本来就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它最终必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愿我们给口语以应有的重视,让它带着学生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学习,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丰满生动。 三 以口语交流培养感悟、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教育过程充满着生命体验,而学生的喜怒哀乐,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口语的交流越充分,学生的感悟机会越多,对人情世理的理解就愈容易,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就越高。 语文课的功能之一便是引导学生发掘生活,留住生活,参与生活。让他们找到生活的可爱之处,多彩之处,关注它们,重现它们,从而产生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在这一点上,口语是无比便捷的途径。 就口语交流情境来说,其设置可以是多样性的。比如,让学生口述广告词,尝试分析商业广告与情感的关系;表演服装店顾客与店主的对话情境,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态与语气;记者当众采访班委会成员;同桌互致节日祝愿;就班级发生的大事件作现场播报等等。其它如家乡民俗、名山旅游、流行歌曲、网络热点、校园动态等方面,也是语文口语训练的极好素材。 这种教学实践,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凸显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有情感上的投入,产生独特的心灵体验,而且能以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口语交流,可以孕育希望,激发热情,滋润心灵;也有利于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扩大课堂教学的生成空间;还可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所以,强化口语,并不是简单地让课堂热闹起来的方式,而是彰显生命活力、从理念层面实践新课改精神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0年第11期 《要让学生的灵魂站立起来》 发表版修改于2014.4.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