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苏迷 2014-04-17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太湖东山、西山古村多,现在出了名的是东山的陆巷古村与西山的明月湾古村。名气稍次一点的西山的东村、堂里与植里几个古村我也去过了。最近扫墓后便取道到东山的杨湾,在古村老街上转了一圈,顺便吃顿农家饭,觉得也是不虚此行。

 

    杨湾古村在陆巷古村之南,相传南宋初年,太湖渔民杨虎因不堪忍受官府的压迫,率众起义,聚众达万人,战船拥千艘。外侮入侵,杨虎归顺岳飞,利用太湖天险,共同抗击金兵,建立过功勋。南宋南北议和,岳飞被害后,杨虎卸甲归田,回到故乡,仍以渔耕为生,繁衍后代。为纪念这位抗金英雄,后人把这个村子起名为杨湾。

 

    现在的杨湾村是2003年以杨湾、上湾、屯湾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为3600余人。与陆巷一样,有一条南北向的老街,老街又有若干小巷分别与东边的山和西边的太湖相连,也以种植与养殖业为主。古村中保存着各个朝代的古建筑还有20来幢,都在门边墙上挂着控保铭牌。古村目前还未开发为旅游景区,相对比较清静。

 

    杨湾的老街,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石板街,而是以青砖铺设,街面之两侧有青石护边,青石则已被岁月磨平了棱角。这条老街,也有近千米,据说就是旧时通往陆巷的古道之一段。老街上也有不少古建筑,但大都数已年久失修,当地方政府意识到这些老建筑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时,也许已稍稍迟了些。

 

    杨湾最值得骄傲的是,一个小村,却拥有三处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明代的怀荫堂、明善堂与元代的轩辕宫(正殿)。前两处正在整修中,不得而入,而轩辕宫对外开放,可购票(五元/人)进入。轩辕宫大殿建于元至元四年(1338),楠木结构,梁为双木相接,俗称“断梁殿”。轩辕宫中前殿的“阴亭”,也较为少见的。其高3.58米,宽2.5米,青石仿木结构,六角形,中空,中间原是放尸骨的,系1971年在东山后山纪界头出土后移建过来的。

 

    春天总是最有生机的季节。老街屋与屋的间隙中、寺院背倚的山坡上,树木都披戴着喜人的新绿,花草则各尽所彩。零碎的油菜花,竞放在空地或树荫下,一似翡翠盘上举托着的缕金饰品。桃花性急,已经谢幕,而二月兰还在念唱最后的春颂。我欣喜地看到枇杷树正挂着果,再过一个多月,又将到采丰尝新的时候了……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穿过个巷门洞,就是杨湾老街的南段了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怀荫堂就在这家小店之西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外面只看得见一个门,加上位置局促,就拍了个门边立的文保碑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右边这幢老建筑蛮气派,名崇本堂,也是控保建筑,建于明代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老街非常清静,有客到来,只有枇杷树悄悄地探出墙来张望一下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一条支巷,也有巷门。巷门上朝老街方向题“居巷”,朝里边题“古里”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一条名叫“南洋里”的支巷,巷口有更楼。图为更楼外与内两视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另一处国保是明善堂。在老街北头。明善堂是唐代名将张巡的后裔,清初进士张延基的故居,建于明末崇祯年间。据村人诉述,明善堂在历史上曾作过小学。无巧不成书,其东南边恰与东山幼山小学接壤。原来,幼山小学也有一段故事:1988年,香港同胞朱恩馀先生来故里扫墓,因躲雨至当时的湖沙村小学,见校舍破旧,设施简陋,决意捐款翻建;地方政府为感恩,将校名改为“幼山”,即朱氏祖父之名。2005年朱恩馀先生又来扫墓,见翻建过的学校焕然一新,颇有发展,再次捐款,遂扩大移建于此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明善堂的大门,里边还在整修,上着锁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清代控保建筑晋锡堂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这处破旧的建筑里堆着些修整下来的树枝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墙上还有残留的老标语。我们这一代人凭着“阅历”能将被遮挡住的字“读”出来: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实现企业管理革命化。应是文革后期的事了,估计原先这里是家村办小厂的车间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喜欢依山小村高低差落的味道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屋前的水塘。山村过水蓄水都很重要,早先这是村里人主要的水源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自然也有挖井以弥补的。这口井叫尼姑井,一定有个委约的故事。井水清澈。边上有控保牌,也属村里的控保单位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古村的寺庙也不少。老街南头口有一处供奉“上天王”,属杨湾村的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这间小庙叫“三元宫”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这处是“上湾刘公堂”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上天王”原来就是刘猛将。江浙一带都非常推崇他的驱蝗之功绩,至今都还保存着“抬猛将”之类的民间庙会活动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这是在刘公堂中翻拍到的“刘猛将史记”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轩辕宫。之前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轩辕宫始名胥王庙。据说宋高宗南渡时,龙舟道经太湖,风狂浪大,有倾复之危,于是遥祷胥王庙,忽地风息浪平,高宗又封其为“显灵庙”,直到民国初期,正殿改祀东岳大帝,才更名轩辕宫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山门殿的二楼上,有五个戏中的人物木偶,忘了问演绎的是什么故事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这是第二进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殿内正中有一青石建筑名“阴亭”。殿之东西墙上有文征明东西山两山图与王鏊太湖两山图的石刻碑贴,均是珍品,只因有玻璃罩着反光,拍不好就干脆没拍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阴亭的简介(最后一组双引号的后一个方向反了,最后一行中的“志”字疑为“之”字)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国保级的轩辕宫在更高的山坡上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轩辕宫正立面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轩辕宫既是“楠木厅”,也是“断梁殿”,整座建筑不用一颗钉子。这是殿中的木结构局部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木结构局部之二。殿中的抱柱联为: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古今少完人,颇耐品味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中华人文之祖轩辕(黄帝)之塑像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殿外平台的东侧是上山之道,路边有残损了的石狮、石马等古物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山上有石亭一座,名轩辕亭,样子虽古朴,却是近几年中建成的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过亭不能登更高,便有铁丝网围着。图为在山坡上透过树隙望见的杨湾村局部,远处是太湖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轩辕宫的东北视图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杨湾古村老街的墙边路上都有大小不一的石块,揣测是路窄,置着可防会车时撞坏了墙面

 

太湖边拥有三处国保的杨湾古村
我把古村带点野性的春的气息拍下,希望能珍藏在自己记忆的深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