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话史(十) 北宋

 夜风2008 2014-04-17

溪流瀑布系列日志背景边框-10 - 山间溪流 -     山间溪流的休闲屋 

 

 方寸话史(十) 北宋

一声长叹 de 博客

 

邮票不仅享有“国家的名片”之誉,还被称为“百科全书”。邮票不仅仅是邮资凭证,负载邮政的使命,还具有宣传教育、传播知识的功能。小小邮票,魅力无穷。

邮票作为一种载体,把时间与空间、人物与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历史上有意义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通过方寸画面,呈现给世人。

本博推出《方寸话史》系列博文,目的在于介绍邮票上出现的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展现泱泱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

 

 

   北宋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赵匡胤建立,建都开封,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

公元960年,后周政权的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发动了政变,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

在宋朝刚刚建立之时,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斗争。宋太祖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王朝。至此,北宋王朝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四分五裂的局面,统治黄河中下游流域及以南一带广大地区,实现中国大部分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使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一、宋太祖

第 <wbr>128 <wbr>篇:方寸话史(十二) <wbr>北宋(1)


                        几内亚比绍发行的《中国历史朝代·北宋》小型张  宋太祖


第 <wbr>128 <wbr>篇:方寸话史(十二) <wbr>北宋(1)


                         索马里发行的《中国历代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

第 <wbr>128 <wbr>篇:方寸话史(十二) <wbr>北宋(1)


                       台湾邮政发行的《故宫古画(二)》邮票  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后汉郭威称帝时,赵匡胤任后周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

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便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平定南平和武平,灭后蜀。三年后,太祖改元年号为开宝,有过历史上的“开宝北伐”。后又灭南汉,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是永不消逝的英雄。

    赵匡胤在位16年,死时年50岁,庙号太祖,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他的死因颇为蹊跷,历史上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加害,篡夺帝位。真是天道玄远,难以祥说。 

 

 

 

    二、宋太宗

第 <wbr>128 <wbr>篇:方寸话史(十二) <wbr>北宋(1)


                           索马里发行的《中国历代皇帝》宋太宗  赵匡义

 

宋太宗赵炅,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宋太祖之弟。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关于宋太宗,历史上说法甚多。最为著名的就是“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有关记载以僧文莹的《续湘山野录》最为著名。

宋太祖暴毙后,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与赵德芳无法登基,而是弟弟赵光义即位。且赵光义登基后,一反常例当年改元。不久,赵光义流放了亲弟弟赵廷美,逼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自杀,赵德芳也离奇病死。由于此类怪异迹象太多,世人多怀疑赵光义是谋杀兄长而即位。

金匮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昭宪太后(赵匡胤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命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在宋太祖时代,人所未闻,又恰好可帮助宋太宗获得即位的合法性。事实上,宋代时宋太宗谋杀兄长而登基的“烛影斧声”之说已大行于世。时至今日,后代学者大多考证其为宋太宗命赵普助其伪造。

    另外,宋太宗好读书,“开卷有益”典故即来自他。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卷六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三、宋仁宗

第 <wbr>128 <wbr>篇:方寸话史(十二) <wbr>北宋(1)


                         索马里发行的《中国历代皇帝》   宋仁宗  赵祯

 

宋仁宗,北宋第四代皇帝。初名受益,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在位四十一年。

宋仁宗在位时,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清末成书的小说《七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宋仁宗统治期间,可谓是宋朝文化科技的全盛期。唐宋八大家里宋朝的六大家都生活在仁宗年间。而仁宗本人也是一位书法家,其“飞白书”丝毫不逊于赵佶的“瘦金体”。现存诗14首。

 

 

 

     四、宋徽宗

第 <wbr>128 <wbr>篇:方寸话史(十二) <wbr>北宋(1)


                           索马里发行的《中国历代皇帝》  宋徽宗  赵佶

 

宋徽宗,名赵佶,北宋皇帝,画家,书法家。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

宋徽宗的谥号是“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真不知道这样一堆充满赞美的词汇,是南宋的礼官们如何想出来的。乍一看这堆谥号,不知历史的人,也许认为徽宗是个仁德慈孝的皇帝。其实不然。

对于宋徽宗赵佶,可以用三个词汇来评价他,那就是:治国昏君,亡国之君,艺术天才。

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

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

赵佶作为皇帝,和当时的京城名妓李师师的风流艳事,足见其荒淫奢靡。

赵佶在位期间,因奸臣当道,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爆发了方腊、宋江等领导的农民起义。

所以说,宋徽宗赵佶是一个“治国昏君”。

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赵桓为庶人。并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至此,北宋灭亡。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之后,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享年54岁。

所以说,宋徽宗赵佶是一个“亡国之君”。

宋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

宋徽宗本人艺术造诣极高。他擅长绘画。他的真迹有《诗帖》、《柳鸭图》、《池塘晚秋图》、《竹禽图》、《四禽图》等,而《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是御题画。

另外,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宋徽宗的签名画押很有特点,独具特色。他的签名画押看上去像一个“天”字,但是这“天”字的第一笔又和下面的有一段距离。其意为“天下一人”。

所以说,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艺术天才”。

 

 

 

     五、包拯

第 <wbr>128 <wbr>篇:方寸话史(十二) <wbr>北宋(1)


                    中国邮政发行的《合肥包公祠·包公塑像》邮资信封   包公塑像

 

包拯,又称包公,字希仁。天圣朝进士。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包拯一生,效忠宗室,判案公正严明。铁面无私之下,仍有一颗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法理之外尚有人情;且不畏强权,深知民间疾苦,断案如神,明如镜,清如水,直比青天,故有“包青天 ”的美誉。   

早在北宋时期,包拯就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臣,包公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包公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他嫉恶如仇、执法无私、为民请命的精神,千百年来更获得无数民众的好感和钦佩,成为专制社会受到老百姓敬仰、崇拜的少数几个大清官之一。

包公的故事,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如话本、小说、戏曲等,加进了各种神怪和奇案的元素,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历上千年而不衰,包公也因此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奇人物。直到今天仍然深受人民喜爱。

铁面包公,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六、文彦博

第 <wbr>128 <wbr>篇:方寸话史(十二) <wbr>北宋(1)


                              中国邮政发行特种邮票《文彦博灌水浮球》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

文彦博自小聪明机智。他幼时和同伴玩球,球滚进洞里取不出来,其他同伴都无计可施,六神无主之际,唯有小文彦博灌水入洞,球便浮了出来。文彦博非但小时聪明了得,长大从政后,更常以其聪明机智来利益百姓。

文彦博聪明好学,博学多闻。为人宽宏大量,和蔼可亲;公平正直,又光明磊落。他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官,在朝廷上他大公无私,不结党,不循私。做宰相五十多年,名震四夷,世人称为贤相,受封为潞国公。

 

 

      七、苏颂

第 <wbr>128 <wbr>篇:方寸话史(十二) <wbr>北宋(1)


                          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四)》苏颂

 

苏颂,字子容,北宋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制作水运仪象台闻名于世。

苏颂所研制的水运仪象台,是一座高12米,宽7米,像三层楼房一样的巨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的上层是观测天体的浑仪,中层是演示天象的浑象,下层是使浑仪、浑象随天体运动而报时的机械装置。它兼有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以及随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准确报时的三种功用。

水运仪象台的研制成功,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而且在很多方面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使许多中外科技史专家为之叹服。

 

    八、沈括

第 <wbr>129 <wbr>篇:方寸话史(十三) <wbr>北宋(2)第 <wbr>129 <wbr>篇:方寸话史(十三) <wbr>北宋(2)
                        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二)》  沈括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沈括晚年的时候,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记载下来,写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其中特别有名的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技术。沈括当时看到毕升的活字印刷技术,十分感兴趣,就进行详细的观察和了解,还把毕升的发明,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后代的人读了他的书,才知道活字印刷术的来历。

他所写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和“中国科学史的坐标”。

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九、司马光

第 <wbr>129 <wbr>篇:方寸话史(十三) <wbr>北宋(2)
                                 中国邮政发行的《司马光砸缸》小全张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史书。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下至五代末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从小就聪颖过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并且已经登上了“国家名片”。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十、范仲淹

第 <wbr>129 <wbr>篇:方寸话史(十三) <wbr>北宋(2)
                               台湾邮政发行的《范仲淹千年诞辰纪念》

 

范仲淹,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 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范仲淹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朋友梅尧臣写了一篇文章《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在所作的同名答文《灵乌赋》中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相当于我们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英文原句是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范仲淹晚讲了七百四十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脍炙人口的散文《岳阳楼记》中的经典名句。千百年来,这句话不知勉励了多少为官者或知识分子。而范仲淹,也因此被人们所熟知,名扬天下。

范仲淹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之伟大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十一、苏轼

第 <wbr>129 <wbr>篇:方寸话史(十三) <wbr>北宋(2)

 

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纪念张   苏轼


 

第 <wbr>129 <wbr>篇:方寸话史(十三) <wbr>北宋(2)
                             中国邮政《苏东坡塑像》普通邮资信封


 

第 <wbr>129 <wbr>篇:方寸话史(十三) <wbr>北宋(2)
                                台湾邮政发行的苏轼《寒食帖》小版张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其画,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一代旷世奇才,生性豁达,豪放不羁。但对和他所爱的人,却表现出少有的柔肠百转,情意绵绵。为亡妻所撰写的诗词楹联,催人泪下,流传百世。

苏轼共有三个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呜呼哀哉!”

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十二、欧阳修

第 <wbr>129 <wbr>篇:方寸话史(十三) <wbr>北宋(2)
                中国邮政《古代文学家欧阳修诞生1000周年》纪念邮资明信片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十三、张择端

第 <wbr>129 <wbr>篇:方寸话史(十三) <wbr>北宋(2)
                       中国邮政《清明上河图》特种邮票发行纪念   张择端


 

第 <wbr>129 <wbr>篇:方寸话史(十三) <wbr>北宋(2)
                                多米尼加发行的《清明上河图》邮票

 

张择端,字正道。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系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 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桥梁、树木、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

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盛况,将民众置于主人公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

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