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民初国术界的一个顺口溜想到的

 隐士的书屋 2014-04-17

从民初国术界的一个顺口溜想到的——

何福生先生生前讲,民初时武术界有十八家和十三太保的说法,十八家一说出自马良搞的全国武术大会,指的是参加这次武术大会表演的十八位武术家。十三太保一说则出自中央国术馆,指的是武功超群的十三位老前辈,并仿照民间对三国故事中武将的排序“一吕二赵三典韦------”,把这十三个人按照武功从高到低也排了顺序,编成了顺口溜:

孙二李三秦四尚,

五马六霍七吴八张,

九有苗刀刘,

十推快手杨,

十一神枪李,

十二数杜郎,

十三太保形意黄。

何福生先生进一步解释说:一孙指孙禄堂,二李指李景林,三秦指秦鹤歧,四尚指尚云祥,五马指马贵,六霍指霍元甲,七吴指吴俊山,八张指张策,九有苗刀刘指刘玉春,十推快手杨指杨鸿修,十一神枪李指李书文,十二数杜郎指杜心五,十三太保形意黄指黄柏年。

后来我也曾就此问过张文广、吴江平两位原中央国术馆学员,他们两位的说法与何福生大致相同,但也略有区别,张文广说:十三太保并不对号这十三位前辈,而是单指黄柏年先生一个人,跟其他那十二位前辈都没关系,所以,没有什么大太保、二太保的说法。顺口溜中十三位前辈的排序是按照普遍认为的每个人武艺的高低由高到低排的,因为黄柏年先生正好排在第十三位,所以借用了十三太保这个称号,为的是叫着顺口。张文广先生这个说法在吴江平那里也得到了验证。但吴江平背的歌谣与何福生也略有区别:就是把苗刀刘和神枪李两位换了个次序。

这虽是顺口溜,但折射出当时国术界的普遍看法,由此再次反映出当时武林的公认:孙禄堂先生为第一技击高手,李景林先生紧随其后。我曾问何福生先生:“十三太保保的是谁?”何先生讲:“保的就是武术这杆大旗。”十三位高手中形意、八卦、太极三门占了六位,少林拳、弥踪、通臂、八极、通背、查拳、自然门等各有一人。有意思的是这个比例与中央国术馆课程设置的比例竟然大体相似。

十三人中没有当今最火的陈杨吴三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形意、八卦、太极三门之外的占了7位,因张策兼习太极,则所谓的内外家正好各占一半。涉及到的拳派有形意、八卦、太极、少林、弥踪、通臂、八极、通背、查拳、自然门等,专以器械成名的有武当剑、苗刀、六合大枪等。除李景林和黄柏年外,其他十一位前辈皆生于1870年以前,在当时是真正的老前辈,唯李景林生于1885年,黄柏年生于1880年,同属壮年。李景林能够列入,与他对当时国术界的影响以及他本人的军政地位是分不开的,黄柏年则因为长期在中央国术馆教授形意拳,在当时国术界有一定影响力,其实黄柏年不仅精通形意拳,同时也擅长八卦拳,所著《龙形八卦掌》一书中的拳照甚是精妙。

中央国术馆开办以来,在男学员的课程设置上,形意、八卦、摔跤三门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后来又加入拳击,当时称为搏击。以后太极、八极、披挂、查拳、练步拳、苗刀、劈刺等也曾间或成为必修课。

除了拳击外,其他各派武艺随着时代的变化,其精粹大多已丧失,包括中国式摔跤,现在的技术也远逊当年,很多重要的核心技术都已失传。另外以形意拳为例,自1929年元旦,孙禄堂先生在《江苏旬刊》上指出形意拳为统一各派拳术的基础后,全国各省市国术馆无不把形意拳列为必修课,遗憾的是,即使在当年真正懂得形意拳的教师就已很少,有真实造诣者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按照当时倡导技击实验的山东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的说法:自郭云深、宋世荣、刘奇兰之后,在形意拳上有真实造诣的只有孙禄堂、尚云祥二人。山东国术馆在其《求是》月刊上又云:形意拳若练出柔劲是其它一切拳术都不能抵御的。并认为自宋世荣之后,在形意拳上徵得柔劲的首推孙禄堂。又说现在的形意拳,柔劲自然已经见不到了,能把刚劲练出来的都几近于无了。

因此由于缺少明师,形意拳虽然遍及各地,却逐渐丧失其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看看今天形意拳的状况,不是正是如此吗?!其实又岂只是形意拳,各派传统武术的现状几乎相同。不是吗?如今这十三位高手的各家传人中,有谁的功夫能够赶上或接近他们前辈的功夫了?恐怕一个也没有。

尽管今天已经不可能再现当年那样的高手,但是深入总结那个时期的国术发展,一定可以深化我们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不至于还象现在这样,在不断地乱编瞎练。因此对民国时期的国术发展做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梳理、总结与研究,对于今天传统武术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