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场舞背后的群体诉求

 苦夏2012 2014-04-18

 

  □ 陶 涛

  日前,温州一小区600余名业主集资购买26万元音响设备,以“对轰”广场舞大妈。广场舞风靡的同时,“广场争夺战”也在全国多处上演。公共资源的共享与争夺背后,折射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一段时间以来,广场舞团队与基层民众之间的冲突却屡见不鲜,这些组织被视为社会治理的顽症,舆论几乎是一面倒的批评之声,矛头指向其噪音大、霸占公共空间等。
  在把一种社会现象付诸骂名之前,我们需要用审慎的态度权衡它的功过是非。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默顿认为,任何社会文化项目都同时发挥着正功能与负功能,只有在权衡正、负两方面功能的提前下,才能对社会文化项目做出理性的评判。“强势占领”广场背后,广场舞大妈们有着怎样的诉求?同济大学一调研组走进“东方康乐排舞队”,对长期稳定参与的重点成员进行了访谈。
  调研发现,团体成员以中年女性为主,被访者年龄在44-73岁之间,平均年龄58岁,绝大部分成员已经退休。五六十年代生人的广场舞大妈,经历了单位制的瓦解,后者带走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保障;国企转型带来了大批工人的下岗,他们从熟悉的“单位”中走出来,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着自我的重塑;房地产市场化催生了邻里的消逝,热络的弄堂生活已然成为回忆,取而代之的大都是每家每户冷冰冰的防盗铁门。
  社会制度环境的变化催生了新需求的产生,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诉求无法通过原有的国家体制得到满足。对这样一些在性别、年龄、成长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具有同质性的群体,广场舞这样的草根舞蹈团体正是一种基于他们的特定需求而产生的“自我满足型”草根组织。个体参与组织的过程就是他们追求自我满足的过程。
  对绝大部分成员而言,起初来跳舞的目的就是为了健康。尚未退休的王阿姨说,“早点开始锻炼,老了总归有好处的”。
  对健康的主动追求,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单位制的解体,福利式的医疗保障制也宣告终止,原本由国家和单位全权承担的个人医疗费用,如今需要由个人与单位共同承担,普通城市居民的就医成本提高了。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口就医的支出在他们的日常花费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广场舞团队活动地点附近分布着多个老年人口集中的社区,不少成员曾经被关节病、“三高”等中老年常见病所困扰,“与其去看病,医保卡里的钱都花完,还不如自己出来锻炼”,这种想法很普遍。
  除了跳舞之外,成员还有一些互助性的互动,而这些互动往往是成员扩大关系网络的关键性事件。调研组就发现,成员间经常相互帮忙代购拖鞋等生活物件。在购物途径如此多样化的今天,此类日常生活用品几乎无需托人代购。然而,对于那个年代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习惯于也更倾向于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内的资源来购物。
  人天然有互动的需要,需要被人欣赏和倾听,对中老年人来说这种需要尤其强烈。紧密的邻里人际关系是属于广场舞成员的时代记忆。然而,城市发展中出现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市区,却也使人们失去了以往在里弄、胡同中热络的生活方式。广场舞团队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提供社会交往的平台。
  调研发现,最普遍的交往形式是每日都会发生的寒暄和交谈,闲聊家常。另一种形式,则是分发喜糖、喜蛋。当成员的家中遇到喜事时,会向所有成员分享喜讯。深入交往后,这种交流会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渐形成一个朋友圈子。逐渐热络的旅游、舞友轮流庆生等“线下”活动是“朋友圈”形成的重要标志。这样,跳广场舞已经不单单是处于健身的考虑,更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切实需要,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寻找归属感的途径。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了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这不仅意味着体制内的身份失去了,同时原本由单位包办的福利、保障都不复存在。团队中不少成员曾经历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她们经历了艰难的下岗再就业,却又在人到中年时不得不为照顾父母、儿女成家的事情继续奔波。此时,一个由具有相同经历的同龄人组成的团体满足了这种特殊的需求。“整天都做家务也不好,出来多接触接触人,心情也开朗了……”。
  另外,广场舞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代人经历过闭塞的年轻时代,业余生活贫乏而单调;80年代,他们普遍在不宽裕的条件下结婚生子。于此同时,来自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挑战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在生计和家庭之间奔波忙碌,他们几乎过着“工作单位”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几乎所有人对“舞台”都是十分陌生的,甚至是稍感畏惧的。戚阿姨刚开始跳舞时,“心很慌,脚骨还发软”。但开始跳舞之后,她们的胆怯发生了改变,从跳舞中她们得到了赞美和自信。
  功能主义研究者拉德克利夫·布朗曾说:“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存在,都是由于他们对整个社会有独特的功能”。“广场舞”这一城市社会中最普遍、最草根的现象同样如此。未来我国老龄化程度将越来越高,中老年人口对于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广场舞”的正功能、抑制其负功能带来的矛盾和冲突是值得反思的。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