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名人楹联故事集

 陋室书屋2 2014-04-18

 

  • 乾隆妙对赠长寿老人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览西湖时,在灵隐寺见到一位长寿老人,这位老人时年一百四十一岁。乾隆即兴制了这么一副对联赠给老人: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是一副内含数字运算的对联,上下联不仅词句对仗,而且运算的方式相同,结果相等。上联中“花甲”,指六十岁;重开者,乘二,则是一百二十岁;外加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岂不正是一百四十一岁。下联中“古稀”,指七十岁;双庆者,两倍,再加一个春秋,则加上一岁,也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

 

  • 鲁迅幼年对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书时,不但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对句的课,出了个上句:

       独角兽;

 

       要同学对。有的同学对“两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等等,先生都不满意。鲁迅根据读过的《尔雅》中的句子,对了:

       比目鱼。

 

       私塾先生连连点点头说:“很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兽入井中;

 

       鲁迅又根据《尚书》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备受私塾先生赞赏的下句:

       放牛归林野。

 

       鲁迅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对句基础,所以,在他以后所写的诗文中,往往穿插了许多精采的对句。如《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的:“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无题》中的:“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中华”等等。

 

  • 少年毛泽东巧对邹塾师

       1902年春天,9岁的毛泽东进入韶山南岸私塾求学,拜邹春培先生为师。少年毛泽东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深受邹先生喜爱。
       夏季的一天,邹先生有事离开蒙馆,走前吩咐学生尽心温习功课,不得任意走动。先生走后,毛泽东朗读《论语》,当他读到孔子的弟子曾皙说的“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句时,受“浴乎沂”“咏而归”的启发,按捺不住游泳的诱惑,带头邀约同窗学友溜出蒙馆,扎进池塘戏水弄波。

       邹先生回馆后见到学生落汤鸡的样子,十分气愤,便采取一种特殊的处罚方式:对对子,对不出则打板子。邹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  

       “濯足”;

 

       毛泽东看后略加思索,从容走上讲台,在黑板一侧写下:

       “修身”。

 

       邹先生读着毛泽东的下联,频频点头捻须称好。“濯足”,其意为“洗脚”,语出《楚辞-渔父》,原文是“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诗句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的意思。毛泽东的对句“修身”,其意为“修身养性”,指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语出《礼记-大学》篇,原文是“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毛泽东的下联对得工稳妥帖,词性相同,动宾对动宾,平仄相反,仄仄对平平,且均有出典。毛泽东下联的立意显然更高一筹,堪称佳对,难怪邹先生颔首连呼“免罚”了。

 

  • 纪晓岚对对赢古砚

       一次酒席间,胡牧亭见有父子二人,都是乾隆戊子科进士,灵机一动,出了一个上联,要纪晓岚当场来对,如果对上,情愿以百金古砚相赠,否则照罚。他的上联是: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纪昀便以席间的张司徒应对: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张司徒是进士出身,点了翰林,主持过乡试,他有个门徒,此时也官居司徒。纪晓岚应对后,胡牧亭只好认输,将他的一方古砚送给了纪晓岚。

 

  • 唐伯虎对的谐音双关妙联

        据传,才子唐伯虎与其友人张灵一天相会饮洒大醉,二人作成一副谐音妙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是唐代诗人,刘伶是晋代文人,皆善饮酒。“假倒”、“留零”谐音便生出妙趣来。

 

  • 林则徐儿时巧对解父难

       据说,年少时的林则徐赴考时,他父亲恐他年少远行疲惫,便让他骑在自己肩上。进考场时,主考官以林则徐年少,即景出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联曰:

        以父作马;

 

       林则徐的父亲羞得面红耳赤,非常难为情。可骑在父亲肩上的小林则徐应声便对:

       望子成龙。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可此时此刻,要替父亲和自己解嘲,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对法了。而且此对中以“父”对“子”,以“龙”对“马”,对仗工整,内容入情入理。“以父作马”乃戏言,“望子成龙”是成语。真是“望子成龙父作马,可怜天下父母心!”

 

  • 苏轼愧添门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奠定了豪放派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皆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苏东坡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8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11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

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让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并把这幅对联贴在大门上。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他手持小书一本,说道:“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他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 苏东坡哑联兴味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 苏轼黄庭坚戏对

       有一天,苏东坡和他的挚友黄山谷在松树下对棋,一阵风吹过,松子落在棋盘上,苏东坡捡起松子笑着说:“我有一联,你如在三步棋内未对上,罚酒三杯。黄山谷笑道:“你有此雅兴,我定当奉陪,如不能对,甘愿受罚。”苏东坡笑着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山谷举棋在手,抬头望见湖边有人持竿钓鱼,心里已得一联,故意装着一副为难的神色。苏东坡以为他真的对不上,便拿起酒杯准备罚他。突然黄山谷把酒杯一推,随即对道: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傍晚,苏东坡和黄山谷回家,只见晚霞映天,赏心悦目,黄山谷异常兴奋,对东坡道:“昔日子建七步成诗,名传千古,你我三步一联如何?如对不上,当罚后退七步。”东坡含笑应允,黄山谷随念出一联:

       晚霞映水,渔人争歌《满江红》;

 

       说罢用力拖着东坡快走,东坡故意蹲下身子,山谷怎么拖不动。突然苏东坡一松臂,黄山谷跌出老远,东坡哈哈大笑即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 解缙巧对曹尚书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永人。据说他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人们皆称之为神童。他家住在曹尚书府的竹园对面,于是便在大门写了一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第二天,曹尚书见后很不愉快,命家人曹保去问是哪个写的。一打听,原来是卖水的贫民解通之子解缙写的。曹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命家人把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后就在对联下增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见了对联更加气愤,遂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解缙又在对联下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见了十分惊奇!即命家人把解缙到府上相见。当解缙来到时曹府中门却不开。解缙当即提出抗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曹尚书说:我出几副上联,你对得上便开中门迎客。曹念: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对:

        大鹏展翅恨天底!

 

        曹又一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对: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曹见解对答如流,口称奇才立即开中门迎接。见解身穿绿衣,个子矮小,走路连蹦带跳,便又挖苦他:

        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知道是真笑他,见曹穿红袍,老态龙钟,便作答:

        落汤螃蟹着红袍。

 

        解入府后,曹问:解学生,你父母做何生意?解想起父亲沿街卖水,母亲在家纺线织布,用联答曰: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曹尚书不得不惊服解缙确有奇才。

 

  •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绝妙对联

       一次,毛泽东与周恩来一起到湖南视察。有一天,两人同乘一辆轿车浏览长沙市容。车子行至湘江橘子洲头,毛泽东目睹江面上帆影点点,百舸争流,立即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在这里与同学们纵论天下的情景,不由得豪兴勃发,于是提出与周恩来对句互娱。他即景咏出: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未行;
    
       该联不仅即景扣情,而且“舟”与“洲”的读音相谐,难度颇大,因而,素有才子美称的周恩来一时竟也无法对出。小车离开橘子洲,行至天心阁时,周恩来忽见一群鸽子从阁内飞出,目睹此景,才思敏捷的他拍拍大腿,立即悟出了: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下联对的十分工整,贴切,天衣无缝。毛泽东听罢,二人开心地笑了。

 

  • 蔡锷作对智讨风筝

       蔡锷(1882-1926),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年反袁将领,于1915年12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无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才华。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争,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蔡锷—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放风筝呢!”

       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贬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 华罗庚的妙联

       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考察团出国考察,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担任团长。团员中,有华罗庚、赵九章等科学家。途中自然少不了谈古论今,侃天文地理。华罗庚即景生情,出了一则上联求对:

       三强韩、赵、魏;

 

       华罗庚先生上联中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上联不仅要求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在座的科学家们大费脑筋,思索良久,未有恰当的下联。华罗庚先生见状,不慌不忙地说出:

       九章勾、股、弦。

 

       他刚说完,满座科学家为之叫绝。《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它是世界上首先记载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的著作。而华罗庚先生下联中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中另一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的名字。

 

  • 胡耀邦巧改武侯祠对联 

        南阳卧龙岗诸葛武侯祠的大殿门两旁,有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传说这副对联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南阳知县顾嘉蘅所作。说明诸葛亮对于蜀汉王朝,不管是在先主刘备还是后主刘禅在位期间,他都是鞠躬尽瘁,始终如一。他的功绩,扬名天下。至于早年诸葛亮隐居之地,究竟是襄阳还是南阳,那就不必追根溯源了。

       1959年,当时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来到河南检查工作,也曾在南阳诸葛武侯祠大殿前逗留,看了上联后,改一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北京有人由于对一些问题有情绪,模仿此联写成: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胡耀邦偶尔知道后,把这幅情绪消极的对联改成:

       风声雷声悲叹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 郭沫若幼年巧对免责罚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6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刚好,郭沫若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先生得知后责备并追查学生,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

       私塾先生出的上联是: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私塾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 蔡和森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1895-1931),湖南双峰县人。1918年,他和毛泽东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20年留法,后来回国参加革命。蔡和森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名闻遐迩。8岁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学,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小和森点点头。

       老板出的上联是:

       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

       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

 

       老板听了很高兴,连声叫好。因为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不食诺言,立刻送给小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 田汉单人独马一杆枪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从小聪明好学,喜欢作诗联对。他的家住在长沙果园处。当地正好是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人称“双江口”。有一年,一个外地文人游历到此,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在双江口附近写下了半边对联:

       二河两岸双江口;

 

       上联是由三个名词“河”、“岸”、“江口”组成,每个名词前面,都是数词;“二”的意思,又与地名相符。要对出下联,的确有一定难度,当时,许多人都对不上。年仅11岁的田汉,看了上联,随即对出了:

       单人独马一杆枪。

 

       下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含意深刻,表现出少年田汉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联中“单”、“独”、“一”与上联的“二”“两”、“双”一样,也是三个名词前的数词,又都是“一”的意思。

 

  • 只剩屁无捐

       据说,少年聪慧的郭沫若在县城读书时,看见农民挑大粪出城被守门役吏敲诈勒索,每担大粪居然要收两个铜板的出城税钱,他气愤地写下一副讽刺对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 黄遵宪巧对讽祖父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清末维新派人士,以擅长外交而名闻当世,曾任驻日本参赞、美国旧金山、新加坡领事。1896年与梁启超、汪康年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提倡“民权”学说。工诗,是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从小聪慧过人,举凡作文吟诗,填词对句,在在显示他的才华过人。

       一天,黄遵宪的祖父横床直卧,吸食鸦片,吞云吐雾之后,得意地吟道:

       龙呵气而成云;

 

       黄遵宪对祖父抽鸦片早就深恶痛绝,而这时见他居然还吟诗作对,陶然自得,更是反感。

       小小遵宪,思索一下,高声对道:

       蚕吐丝以自缚。

 

       黄遵宪的祖父听了,顿时面红耳赤,无言相对。他不得不叹服小孙子的才思敏捷,所对下联意味深长。

 

  • 梁启超巧对父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朋友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 联讽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皇帝把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并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上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殊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后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间,京城士人大哗。清朝入关后,洪承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

       这年,正好洪承畴60生日。他生日那天,洪府车水马龙宾客盈门,这时忽然闯进来一个披麻带孝的人,人们看时却是洪经略的门生。只见他到大厅之后号啕大哭,边哭边大声朗读当年崇祯祭奠洪的诔文,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洪承畴无地自容。那门生哭罢,把手中一副对联在桌上摊开,扬长而去,大家偷眼看那对联,见上面写的是: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嵌抗清名将史可法姓名,下联“成仇”谐音“承畴”,一褒一贬,跃然纸上,洪承畴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洪承畴以先朝重臣降清,又死心塌地做了清廷鹰犬,连他的家乡人也很看不起他。他致仕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一年谷雨节时,他寂寞难耐,拉了一位氏族弟子下棋。洪承畴难得高兴,棋子下得很顺手,一时想起今日为谷雨,便拈须吟道: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那位小辈看看他,缓缓对道: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洪承畴听了,脸胀得绯红。

 

      (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