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抗日水鄉文化深邃 煙波浩渺、天水相連的微山湖形成於明代,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抗日戰爭時期,「鐵道游擊隊」在此與日寇周旋、戰鬥,使得這個抗日水鄉聞名遐邇。這裡不但風光秀麗,資源豐富,物產豐腴,而且文化悠久,古跡眾多,集人文景觀、自然風光於一身,堪稱巨大的天然公園。現在,微山縣政府每年七八月份荷花盛開季節,都要舉辦一個集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之大成的湖上「荷花會」,十萬畝荷花迎風怒放,滿湖飄香,堪稱世界最大的荷塘花色了。作為自然之湖,微山湖世人皆知,但悠悠歷史賦予了微山湖多少深邃的文化底蘊,卻鮮為人知。
據《微山縣志》記載,微山因微子而得名。微子是殷帝乙的長子,殷紂王的同母庶兄,也是孔子及宋襄公之祖(孔子乃是微子的十九世孫)。死後葬於宋國留色(今微山島西)東山上,他的後裔,以殷為姓,依墓而居。 神秘「三賢墓」藏於微山島 微山島是微山湖上最大的島嶼,四面環水,面積約9平方公里,有14個自然村莊環島瀕水而布。這裡原本是山而並非島,生成於距今8億至6億年間。在宋代至明代400餘年間,黃河屢屢決口氾濫南遷,侵奪泗河由淮入海,使泗河水渲洩不暢,便在微山等數十座山丘周圍瀦成湖沼。現在,微山島西10餘公里的水下,還沉沒著一座古城——留城。 踏上小島,最先撞入眼簾的是三座高築在山坡上的古墓,距今已有2,000至3,000年歷史了。墓的主人是被世人稱之為「賢人」的殷商微子、春秋目夷和西漢張良,民間亦稱這三座古墓為「三賢墓」。 殷姓後人長年看守微子墓 在微山島的鳳凰台上,繞過朱牆厚土壘起的大殿,隱在金碧輝煌的單層歇山式建築後面的,便是微子墓。 殷微子墓是全國少有的商墓之一。墓前有4塊石碑,雖經兩千多年風雨剝蝕,斑苔蒼蒼,碑文仍依稀可辨。其中主碑為漢丞相匡衡所書,橫額為:「仁參箕比」。據說是語出《論語.微子》中的「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老夫子說:「殷有三仁也。」微子三仁為其一,語出於聖人之典。 墓園內的大殿裡,正中供奉著微子塑像和牌位。大殿的牆壁上繪有巨幅壁畫,向遊人無聲地講述武王伐紂的故事。史書記載,紂王執政,昏庸無道,沉湎酒色,耽於朝政。有不滿者,用酷刑,直諫者,重殺輕囚。其庶兄啟數次進諫不聽,與大師、少師商量,攜祭器憤憤離去,做了個遠離凡塵的隱翁。周公旦平定紂王之子武庚叛亂後將微子請出,封於宋地(今河南商丘),殷氏遺族因有了這位賢仁者,才有了生息繁衍的機會。 現在,殷微子墓由微子的後人看守。他的後人們傾慕先賢的品格,甘願自貶為草民,在昔日荒蕪的山野間,守著先人的墓地,老老實實地耕田牧水,也成就了擇水而居的後世子孫。所以,記者與當地的殷姓人氏攀談,發現他們不僅是樂水的智者,還於敦樸厚道的秉性裡,不時露出些許王者的大氣。 春秋軍事家目夷埋骨島上 這裡還保存了很多珍貴的碑刻,有一塊漢碑是漢元丞相匡衡所立,碑文出自漢代著名書法家梅福的手筆,可謂價值連城。不僅如此,墓園一隅還樹立著一塊侵華日軍留下的墓碑,上書「殷微子墓」、「豐田部隊」等字樣。這在全國來說,也是罕見之物。 目夷墓位於微山島東峰,距微子墓2.5公里處。現存墓為圓土堆,墓前立一石碑,是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徐州知州傅堯俞所立,正面陰刻篆文:「宋賢目夷君墓」。目夷字子魚,是殷微子的17世孫,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的庶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戰略思想可從《子魚論戰》中窺見一斑。一生馳騁沙場的目夷其卒年、卒處和葬地鮮見史書記載,何以死後葬在了「世外桃源」般的微山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謎。 張良是否葬於當地仍成謎 張良墓在微山島西麓,距微子墓南1.5公里處。其墓前有清乾隆二年立石碑一幢,上書「漢留侯張良墓」。墓前原有「透亮碑」和「松抱槐」為微山島的兩奇觀。張良是劉邦的謀臣。劉邦滅了項羽建漢稱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叫張良選擇3萬戶作為封地,張良不敢接受,說:「我和帝初見面時在留(古留國,現已沉沒微山湖中),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張良被稱作留侯。張良多病,晚年避居留城封地,死後葬於留城城東微山上。現在,墓前還有一個很大的村莊叫「墓前村」。 民間盛傳,張良死後,當地百姓擔心呂后挖掘張良墓,便四處造假墓,一夜之間造墓800座。事實上,現在全國各地的張良墓亦有多處,分佈在山東、河南,江蘇、湖南等地。張良死後是否真葬在微山島上,至今仍有爭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