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富人?——有空看看,说不定有用哦。。。

 怡吾 2014-04-19
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富人? - 夕阳有约 - 休闲广场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所接受到观念就是通过努力读书,努力工作,找到一个将来可以领退休金且稳定的工作,来保证一个成功的人生。

谁想到为什么许多人要被迫打两份工才能维持生计,或是供养孩子上大学? 谁料到许许多多的家长当他们的孩子需要时却爱莫能助?在他们的孩子最重要的成长时期他们却没有时间去陪伴他们? 只怕是当他们意识到的时候已是人到中年,债务缠身。从一张薪水支票等到另一张薪水支票,得过且过。成天为没完没了的开支而烦恼...

很普遍的一种错误观念是:要多赚钱就得更努力地工作。然而,从根本上讲,当你改变你的思维而不是行为,你的收入就会增加。智能的选择就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转换错误观念开始。 首先你要转换的就是:金钱能够使你富有。这是穷人和中等收入阶层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他们观念中最大的误区。在这种观念下的努力,带来的只是工作收入,你不会因此而变得富有。他们认为,富有就是有很多钱,而只有通过辛苦的工作才能挣到钱。工作得越辛苦,挣的钱就越多。而事实恰恰相反,只有穷人才为金钱辛苦工作。通常你越穷,工作就越辛苦。大多数人对建立财富有着相同的思维,他们觉得找一份工作就是建立财富的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了。如果想多赚钱,可以寻求晋升,加班,打第二份工等。认为高薪能使你富有,这是穷人的思维。

富人的思维:我不为金钱工作,让金钱为我工作。穷人“三忙(盲、茫)”忙碌,盲目(每天的忙碌带来什么?),茫然。中国人一向是一个崇尚吃苦耐劳的民族,把特别轻松得到的财富看作是非分之财,如果一个人能轻松地赚钱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这种陈旧观念现在必须被抛弃。每个人都需要事业备胎,不要等到正胎破了才惊觉为时已晚!无论你目前有没有工作,这是一个好备胎,不需要背景,不需要人脉,不需要口才,只要一份决心! 

哈佛大学第一堂经济学课只教两个概念,一是花钱要区分投资行为或消费行为;二是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的才用于消费。

哈佛教出来的人,几乎都很富有,并非由于他们是名校出身,而是哈佛培养了他们的理财行为。每个人看到这里,似乎还有些懵懂,再举几个例子,就会恍然大悟。

譬如: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学,在社会工作5年后,不约而同积蓄了30万元人民币。甲往通州购买了一套房,乙买了一辆奥迪。5年后的今天,甲的屋子市值为60万元;乙的二手车,市值只有5万元。两人目前的资产,明显有了很大差异,但他们的收进都一样。

甲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实在没有花出往,只是转移在了屋子上。乙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钱是花出往的,给了别人,二手车用过10年后,几乎一文不值。

我正是那种只有消费没有投资的人。从开始工作算起,我花的钱都属于消费。人家买国库券,几年后现金翻番;我买名牌皮鞋、西装,几年后旧了扔了。人家集邮、收躲古董,现在已经价值连城;而我爱好唱歌、舞蹈,这么多年进歌舞厅的用度少说也有几十万元。后来人家买股票,我说买那玩意干吗?人家买屋子,我说有公房住就够了。人家没装电话时,我先装了电话。人家没买汽车时,我就先买了汽车。我一直以为花掉的钱才算是自己的,你说我能成为富翁吗?

很多人以为,甲的收进为每月1.5万元,乙的收进为每月8000元,甲应该比乙富有。这是错误的观念。

富有的定义,并不是你每月工资挣得多,而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财富。美国人每月工资均匀超过中国人两三倍,照说美国人应比中国人富有,实际情形状况却不是这样。一个美国人身上有几张信用卡,每个月花完钱后,会欠下不少债。在美国,理财规划师的理财讲座,时间多花在讲如何减少你的债务。

同样,一样普通人以为中国台湾地区居民工资均匀高出大陆一倍,他们自然比我们富有,实在不然。往过台湾的朋友都知道,在台湾,地铁单程是12元,上海是3元;在台湾,午饭均匀要50元,上海是10元;在台湾租一套房6500元,上海在市郊接合部租一套房1000元。

在台湾,假如每月挣15000元,减往房租6500元,交通费1000元,吃饭3000元,交税1500元,一点点娱乐2000元,每月剩下1000元。而上海的工程师,每月工资8000元,减往交税1000元,减往房租1000元,交通费200元,吃饭1000元,娱乐1000元,每月剩下3800元。不言而喻,到底谁更富有?

我没存过一分钱,结婚成家后,给老婆的也不是存款,而是家用开销钱。假如按照哈佛的教条:储蓄30%的工资是硬指标,我算了算,工作到现在,至少也有四五十万元的存款吧。这下该明白我为什么不能成为百万富翁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