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

 网海拾珠668 2014-04-19

      学《黄帝内经》不能不涉及到伤寒的论述,这本来是非常简单的问题,然而让专家们一论,弄得非常复杂了,越来越说不清了。寒就是冬气,冬时严寒万类收藏,一切都固密,不伤于寒。当接触到冒犯伤了寒的气时就叫伤了寒。这个“伤”不只是损,也包括虚增,使正常的气不正常了就叫伤。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伤了四时的气为病,是以伤于寒气为准,最能乘杀疠的气叫伤寒。如果是冬天损伤了寒气,春天必得温病,这是损了寒,温无治。如果是冬天损伤了寒气,在夏天必为暑热病,是热为病,是阳病。这也是先损了寒造成的。如果是夏天损伤了热,冬天必寒无治,是寒独盛,是伤了正常的寒,就是寒病,是阴病。这都叫伤寒病。进行五运六气运转的气有六种精气,风、热、火、湿、燥、寒,熱和火都为阳,风也是阳,湿燥寒为阴。在同一个天体中,在不同的时令中,这五种气只有一种气是当其位的王气,而且都是以司天的气为准。阳司天,也就是说,厥阴的本气风司天,风为王气,火次之,风行火随,母旺子实,而湿燥寒,必从阳化而跟着。如果是厥阴中的中气火司天,就成了火为王气,子胜母虚,湿燥寒还是阴从阳化跟着。当厥阴的标气一阴司天时,就成了阳气风火从阴化了,阴成王气。不管六气中那一气司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的气都在司天。其中必有一方的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气中又有一气是王气,这王气是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起着领导的作用,影响和决定着五种气的变化和发展。比如,太阳的本气寒气司天,就不能伤了寒气,寒是王气,燥虚,湿次之,风和热气从阴化。当行到中气,标气司天时,是正阳司天,热为王气,为巨阳,风次之,寒燥湿就从阳化了。也就是说当其位的气为正气,非其位的气为邪气。所以说当太阳的正阳气司天,寒气来了,太阳的正阳是施用的气,是主气,寒是客气,先温先热,寒同热化,必伤了寒气,寒气就不能布天,大热而行,热的余气积到下一气,热气先大胜,使寒气严重受伤,发生的是热病,叫伤了寒的病。如果是在同夏化,人必死,这叫热伤了寒,当其位者死。不论哪一气司天,如果丙的寒运来得太早,失了柔气,必大寒不正,是大虚胜,成疫气。如果丙的寒运来的太迟了,是寒的柔气不正,是大虚胜,成疠气。这都是寒气大胜造成的病。是两气相生造成,只有推其天地详乎太乙才会知道。其它六气同理。古人为什么把寒大胜和寒受了重伤都叫伤寒呢?因为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中,木火分为阳一方,土金水分为阴一方,论的就是阴阳。而古人又把阴阳散于手足六大经脉上,阴是阳的根,阳是根的苗,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阴是静,阳是动,在阴与阳的关系中,阴无其阳,阴的杀气不止,阳无其阴气,阳气就长、长、长而不停。生长不止,就损伤了阴,阳是灾,是祸,是病。阴杀不止就是伤了阳,阴是灾,是寒伤。不管阴阳怎么论,都以静的根为准。总是先扶其阳,阳气振,再补其阴,阳先阴后,阳盛阴跟着倡。圣人在天地间合阴、阳,就要先修身养生,把身的阴、阳气修平衡,从的是司天在泉的气,使生气勿杀,长气勿罚,化气勿制,收气勿害,藏气勿抑。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时节中疵疠身不起,疫疠身不生,是与时间相合,调的是什么经脉,这就是伤寒论中最宝贵最应该弄清楚的问题了。所以论伤寒知五运六气的运转,分清南北政,定出司天在泉,别出宗司(宗司;即标本中)明其化气,是很容易明白伤寒论的。这些全在《黄帝内经》里。所以我痛恨当今那些,连先调那些经脉都不懂,一股脑的讲修身养生的人。

    伤寒一证,张仲景讲的够详细了,连反映到脉上,是沉是浮都说出来了,就差说出沉脉,浮脉是在何年何月何日和时辰在何处论的伤寒病了。所以显得辞旨古奥,意蕴幽深,才会使后人不能领会,不能贯通,关键还是《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的运转没通,才会望洋兴叹。对条辩中“六经八纲”这个词专家还没辨明白,如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再一分手、足,就成了12条,手经脉就是司天一方的脉,足经脉就是在泉一方的脉。任何一方的脉,如太阳经脉,它不只是代表太阳寒水,他还代表热,代表阳,它在不同的时间代表不同的气。正如《至真要大论》里说;“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寎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就是说;用六气看气时,只是按照大约学习的时间,粗略的一看,就说;厥阴就是阴,少阳就是阳,这只是说对了一半,是学习的工夫不深,没学透,厥阴之化,在论标气时,厥阴是为寒为阴,为一阴,走中气时,就是火,就是温,就是阳。当走本气时,才是风。太阳之化,粗料一看是阳,是热,其乃是寒,在不同的时间看太阳寒热用法不同。不要老是死死地背记,外寒内热,里外相合,这不对,不是两气同时发生作用,这样其不差乎?用失其道,没弄通弄懂,就论五运六气的运转,必然是辨不清六经的寒、热、阴、阳。注意,在一经之际的时间,寒热即殊,看本气,究其标,论标气时,要合看其本,论病没看清六经脉的阴阳,不就是自吹自雷,充膺其能耐吗?再说“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这八个字,最主要的是“阴阳”俩字,五运六气中的五气,分开阴阳是最关键的,阴阳气顺着六经脉流动,哪一条经脉是阴,是阳,是当今专家们最糊涂的地方,是看不懂《黄帝内经》的一难。第二难才是摸脉。在《六元政纪大论》里叫“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八纲”也就是在天地间八个方向上如何辨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用竹管做成的笛子在洞庭湖上发出来的( 5 sao),声音和在青藏高原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每一条经脉随时令的变化而代表的阴阳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伤寒论》中的“寒”,在六经脉中是随气所在,当在寒分,寒大胜,为得气,当在阳分,寒就从阳化,为受治。在正常情况下,寒气先走六经脉的标气,再走六经脉的中气,最后走六经脉的本气,也就是说,司天者其气三,司地者其气三,要以六经的经名言其气,以气在六经的经脉处言其处,以气处的寒热论寒热,气得气还是不得气,然后论寒气的形证。如果寒气是走标气阳气主事的时间,寒至三阳必受治,流到三阴必大胜,所以说就看六经脉中的气是谁主气了。我们说的这些话专家们是说不出来的,即使他们看到我们的博文,没有我们亲自指导,也理解不了其中的含义。

      在《热论篇》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也就是说,热病是伤于寒,是阳被寒伤了,是寒盛克了热,使热固结造成的。当太阳的标气司地时,属于巨阳,为统帅,是说足太阳经是主司地的气,来的是阳,去的是阴,阴阳不能相交,一阳少阳,二阳阳明,就成了来的二间气,一阴厥阴,二阴少阴,成了去的二间气,三阴太阴为司天的气,上临着三阳,而且一定是在初侯的天气,下降的时间,是足太阳经的标气主事,全都积中在风府。所以书里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热虽甚不死。”是因为阴的邪气大胜克了阳气,是阴病阳没病,才有救,不能死。(看以前我画的太阴司天的图,当少阴的间气与太阳共同主管地气时的图)是司天的为大邪气,而太阳司地的气为正气,这叫天地各自一气,阴气治了地的气,一定是天气下降,气有余,降已而又升,初侯的初气湿气先交于外甲子少阴经上,又在非南政年,少阴经是寒,又在坤方太阴的湿地。所以书里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是阴在外大胜先注入到了人的经脉里,使司地的王气被固结在里边,外淫于内,使正阳先受克,怫郁起来,从巓入络脑,阳气涨满,故头项痛腰脊强,皆不好受。本应该是足太阳经行于地,为统帅,司天的气从着司地的气,但由于在天人合一时,(即甲己还加甲时,甲的湿气先加到了少阴的足经脉上)湿的阴气降已而又升,先时而至了(肚脐以上之方)节气一方,湿与湿并,湿气大胜。到第二天是乙日,天人合一时又合到了太阴的司天的气上,阴又先同凉化,又同三阴行,使三阳受治更深,阴盛而进入二阳阳明的标气受治,故身热,阳怫郁更重,鼻干脉更浮。阴湿到第三日丙日,天人合一时,(丙辛合,加于庚寅)就直接合于少阳经上,少阳受治,寒胜到顶。胸胁痛,耳聋。但还未入于脏,在这头三天时间里,一发汗,把寒的精气化成水,邪气就没了,伤寒就好了。如果到第四日,第五日,第六日阴湿都合到了足的阳经脉,是太阴、少阴、厥阴受治,阳受治轻。在这后三日,只要是使寒水生成了风木,伤寒就好了。如果第7、8、9、10、11、12天不愈,这完全行的是三阳的中气,而三阴行的是标气阴。到13、14、15天时,三阳行的是本气作用,而三阴还是标气的一端发挥作用。此时,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必“大气皆去,病日已矣。”这叫寒损伤了阳气,叫伤寒。《热论篇》就是伤寒论中热伤于寒最典型的一个例证。其他的专家总是用文学的方法来解释阴阳气,而不是把阴气或阳气随气所在,直接放到十二经脉的本、中、标中去论阴阳。具体时间,具体气处看病和不病。如;“太阳之为病,浮脉,头顶项强痛而恶寒”的条辩,直解,辩证,摘锦,金牌,总是说太阳外是寒,中是热,太阳是开,少阴是关,就是忘了在《气交变大论》中岐伯说的话;“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的话了。或根本就不懂的此话之含义。因此才争论不休。也就是说太阴施用不能是本的湿气,中间的澡气,标气的三阴,同时发挥作用。叫政令;即节气的初候标气时间和末候的本气的时间。德化;为平衡的时间,无太过,无不及,中气的时间,也就是书中说的调至中府。在《至真要大论》中论六气的标本的注解里早就告诉了;“从本从标从中,皆以其为化主之用也。”知到了这些,再论“伤寒”的论述,就通顺了。

                           拄其间   锷未残        2013.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