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漠明珠——敦煌

 洁洁赢 2014-04-19

沙漠明珠——敦煌。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光影大漠)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鸣沙山下的骆驼队)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努力在沙漠中攀爬的人们)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日落时分,月牙泉)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壮观的雅丹地貌)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阳关故址)

    来甘肃的人,99%都会去敦煌,我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历经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汉风唐雨的洗礼,敦煌拥有无比灿烂的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壁画彩塑艺术举世无双,被公认为“人类文明的曙光”,是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同时这个靠近沙漠戈壁的天然小盆地又拥有鸣沙山、月牙泉、雅丹等众多奇特的自然景致,集古迹文明、自然风光、人文特色于一身的神奇土地。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沙漠之下有绿洲)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鸣沙山,顺着狭窄的山脊向上攀登)

    从嘉峪关出发,坐大巴车5个多小时即到敦煌。一路上,满目的黄土戈壁,不时刮起的沙龙卷更添一份荒寂;大片大片的风能发电风车,在蓝天白云之下随风转动;偶尔出现的骆驼队,彷佛让人一下回到了千年之前……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骆驼对穿行黄沙之中)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鸣沙山上,布满了密密麻麻游人们的脚印)

    渐渐的,视野中开始浮现绿色,你很难想象,在这个年降雨量不到40毫米,蒸发量却达到2400多毫米的荒芜之地,却能有如此繁茂的绿洲,这都要感谢发源于祁连山,全长390公里的党河。正是这绵远不断的祁连山雪水滋润了敦煌的土地,成了整个绿洲的命脉,党河也是名副其实的敦煌母亲河。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一只滑翔翼飞过大漠)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继续深入“山”中的游人)

    敦煌市区不大,开车一会功夫就能出城,而出城就是满目的沙漠、戈壁,所以你在敦煌市区行走,与一般的小城市没有任何区别,根本感受不到这是四面环沙的地方,而一旦出了城,你就会领略到沙漠绿洲的意义。离敦煌市区最近的一处景观,就是鸣沙山、月牙泉了。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一位游客“另辟蹊径”)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就快到山顶了!)

    位于敦煌市南郊7公里处,坐车或打车都很方便。在转到景区的路口之后,巨大的沙山赫然出现在眼前,而你的两侧还有绿树相伴,感觉很是奇特。进景区要么光脚,要么租门口的鞋套,否则你的鞋子会让细沙填满。在中国,有很多叫鸣沙山的地方,天地奇响,自然妙音。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它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鸣沙山中,以敦煌鸣沙山最富盛名,这里的鸣沙,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而现敦煌鸣沙山的沙鸣,据说就来自他们拼杀之声。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风吹过的“沙印”,如一条条涓涓细流)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回头,是自己在沙漠上留下的痕迹)

    濒临山前,一座座鸣沙山如一道道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在山脊之上,看以清楚的看到人们爬山留下的一排排脚印。鸣沙山看着虽不高,可是如果小瞧了它,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爬沙山和普通的山完全不同,由于细沙非常软绵,一脚下去几乎会全部陷入,所以走一步退半步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而且每次从沙里拔出脚都会遇到很强的阻力,所以每爬一段,就要休息片刻。山脊非常狭窄,两侧的角度十分陡峭,虽然是软绵的细沙,但往两侧看去,有恐高的同学也会有点忐忑。沙漠里的气候非常干燥、炎热,我进山的时候已是下午5点半钟,但太阳就像如同中午一样,烈日当头,汗水几乎出来就蒸发掉了。远处,可以看到一排排骆驼队,上面骑满了游客,沿着沙漠之路,缓缓前行。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数数看,几个人)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黄沙之上,自己的背影越来越长)

    用了近1小时,终于抵达了一个制高点,从这里眺望,周围的景致果然不负所望:沙峰起伏,金光灿灿,鸣沙山宛如一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像少女一样娴静。阳光斜射过来,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人们不规则的脚印在光线的作用下,都变成了美丽的点缀,一阵阵风略过沙面,将本来的印迹又吹散开,形成新的画面,就像有一双巨大的手,在做沙画一样,索性一屁股坐在沙子上,顾不得身上粘满得的细沙,生怕错过这动人的视觉盛宴。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这样的角度,才能更好的感受沙漠绿洲的真面目)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在山的斜坡上,索性就歪着来一张好了)

    在山上继续向前,转峰而过,另一个更加奇特的景致出现眼前,在几座沙山的包围之下,一洼弯弯的碧水从沙中涌出,旁边是庙宇楼阁,在荒漠之中格外显眼,它就是久负盛名的月牙泉。为什么在沙漠之中,能有这样一潭清澈的水泉,而且在如此干燥的环境下不干涸?因为它的源头是敦煌母亲河党河,靠着源源不断的雪水不断充盈,清澈透丽、千年不涸,堪称奇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断流,只能靠人工的办法维持泉水现状。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明暗各半的鸣沙山)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赶着来看日落的人们,正在努力攀爬)

    敦煌的傍晚,或许很多人会选择去沙洲夜市,一品当地各种特色牛羊烧烤,逛一逛极富西域特色的小市场,但还有一种更棒的选择,那就是坐在鸣沙山头看日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然我已看过无数的日落,山上、海边、古镇,但在沙漠之中还是头一回。大漠的落日,更精彩的是沙漠,随着光线的角度愈来愈大,沙漠出现了壮丽的光影效果,在如波浪细纹般的沙面上,阳光像一位画家,尽情的挥毫笔墨,把整座沙山绘成了一幅黄与黑的重彩油画;人们的倒影也被映射的越来越长,各种造型一览无余的在金黄的沙面上跃动着,很多年轻人则做出更多搞怪的姿势,来迎合着落日光影的绚烂。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在光影的作用下,不规则的脚印都有了美感)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坐在沙头,看日落)

    太阳越来越低,黄色的沙漠变成了暗橙色,极富韵味,天边开始呈现更加丰富的色彩:橙、红、蓝、紫,月牙泉也被沙头遮去了光芒,呈一片深蓝之色,像是已经提前进入了梦乡。疲倦又兴奋的游人们全部顺着沙山山脊,整齐的坐成一排,静静又不舍得欣赏着最后的大漠落日时光。不知不觉间,太阳隐去了自己的身段,只留下一丝丝殷虹在天边,整座沙漠突然就暗了下来,大片的蓝紫色让其显得更加神秘,刚才还烫手的沙子,骤然变冷,而人们最后的享受即将到来——或坐或趟或跑,一路呼啸着沿着沙山山面滑下去,如果你还有点畏惧这看上去颇为陡峭的角度,不妨闭上眼睛,一跃而下,相信到了山底的那一刻,你一定还有再想玩一次的冲动!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最后一缕阳光,送别月牙泉)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黄昏之下,月牙泉显得更加神秘)

    翌日,出发去更遥远的西边——魔鬼之城:雅丹。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雅丹的风蚀地貌)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金狮迎宾)

    雅丹一词是维吾尔族语,原意为陡壁的小山丘,现在多用来指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即雅丹地貌。在极干旱的一些地区,干涸的湖底会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型龙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貌被称作雅丹地貌。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首先到达的是玉门关)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如今只剩这么一座土墩在这了)

    在中国的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分布着许多雅丹地貌,最有名的要数新疆的楼兰古城,而敦煌的雅丹地貌则是被新发现的一片区域,面积有400多平方公里,形成经历大约40万年到70万年。那么这里为什么被称作“魔鬼之城”呢?原来雅丹这个地方经常会刮大风,尤其在夜里,风呼啸过地貌,会发出奇怪的声响,听上去就像鬼在叫,故称作“魔鬼之城”。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站在玉门关前,满目的荒草戈壁,难得的是竟还有一水洼)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埋在杂草中的玉门关)

    雅丹距敦煌市区有100多公里的距离,离新疆非常近。沿途还有著名的玉门关、阳关以及汉长城遗址等。第一站抵达的是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曾经让人向往的古老城塞,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留下的只是一个两层楼高的土墩了,四面是大片荒地,偶尔有一片湿地水洼藏匿于杂草丛中。昔日的雄壮变成今日的苍凉,剩下的只能供人们自己想象了。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汉长城遗址,风化更加严重)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残破不堪的汉长城)

    汉长城遗址就在不远处,但这里似乎更加凄败不堪,被严重风蚀过的长城遗址,更像是用泥巴堆砌起来的,城墙周围有几位工人正在维修之中,两旁的胡杨树残根,更加加重了这里衰败凄凉的气氛。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抵达雅丹,这样笔直的公路搭配两边的风蚀地貌,很有感觉)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雅丹地貌景区面积巨大)

    雅丹,终于在中午时分抵达。下车,眼前不再是漫无边际的戈壁滩,而像是抵达了一座中世纪的古堡。平坦的河床之上,一座座土丘峰峦突兀,高低错落、鳞次栉比,造型千奇百怪、惟妙惟肖。景区宽广至极,一条笔直的公路穿梭其中,看不到边际,体力好的人可以沿着公路自己走,更加自由一些。景区的观光车只是在4个地方停一会,时间很赶,感觉非常不好。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风蚀的印记,可以在这些土黄色的大石头清晰可见)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这个是不是很像狮身人面像)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在雅丹地貌之中步行,很有感觉)

    期间,有金狮迎宾、狮身人面、舰队出海、孔雀开屏等等栩栩如生的雅丹地貌,而还有更多的造型并未命名,他们深藏在广袤的雅丹地貌之中,如果时间充裕,不妨深入进去,但一定要记住来时的路,因为在这里迷了路,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整个雅丹地貌非常干燥、炎热,我去的时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据说夏天这里最高能到60多度,大白天基本上不适宜游玩,而且非常干燥,要不停的喝水,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出汗,因为汗基本都被蒸发掉了,所以你在这里穿长袖短袖是没有区别的。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很想听听魔鬼城晚上的风声究竟如何)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喜欢搞怪的游人在砂砾土上画下各种符号)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这尊像什么?)

    舰队出海是最壮观的一处景致,长长的雅丹地貌造型聚在一起,像千万艘军舰一样,即将远航,如果能坐直升机或是在高一点的地方观看,必定更加震撼;“狮身人面”则神似埃及的狮身人面像,而旁边也是很配合的出现了两座三角型的土丘,如金字塔般。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可以尽情的放飞思绪、浮想联翩,领略大自然的妙造天成之美。雅丹,就是一座大漠地质博物馆。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雅丹地貌一瞥)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戈壁上的旅人)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舰队出海!)

    最后一站是阳关。如果说玉门关多多少少还留下了一座土墩,那么阳关可就真的一片荒芜了。虽然景区重修了部分建筑,还扎了一些军营,但更多的感觉像是影视城。深入进去,你会找到阳光的遗址所在,放眼望去,除了黄沙、石子、枯草,几乎看不到别的任何东西,没有一棵树木,不时刮起的沙龙卷,更增一份荒寂。当年的沙场点兵、战场拼杀,似乎可以从这一片遗迹中找寻到些许痕迹。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后人立的张骞的塑像)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残壁断桓)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顺着路上的车辙印前行)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这里也有彩色的丘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当年,多少将士在这里戎守征战,地域了匈奴的入侵;多少使臣、商贾、僧侣从这里出关前往西域;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慨万千,写下不朽诗句。这座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中国古代陆路对外的交通咽喉之地,给我们,则是留下了无限遐想,对于过去丝绸之路的繁盛,以及后来由盛到衰的历程,还有千万将士抵御匈奴的场景,我们只能自行想象了。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戈壁中最容易见到的就是这个小家伙了,是不是伪装的很像)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阳关残留的烽火台,而面前的这一尊,不知是谁摆上的)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在这样的亭子里乘凉,感觉很独特)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寂寞的木推车)

    我的丝绸之旅到这里算是结束了,当然我只走了一小段,但西域的风土人情让我终身难忘,期待下一次能深入新疆甚至是延伸到国外,继续沿着古丝绸之路,用自己的双脚,去感受人类历史的文明!

小宫の旅行记——丝绸之旅(五):敦煌
(再见,我的丝绸之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