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你能健康活多久(三) 两小时车程改变一个人的健康, 遗传的作用有限:约占15% 西木博士 还记得黄晓珍女士吗?她从巴马移居百色以后,身体变胖,体质下降,开始生病。她的基因没有变,是两个多小时车程以外的环境和生活变了。在巴马,几乎没有胖人,而在百色,胖人随处可见。从巴马到南宁大约需要四个小时车程,两地的高血脂发病率却相差20多倍。在《生态·长寿·美》一书中,巴马学者黄秉生和黄孝谋报告说,一项调查发现,南宁人近20%的人患有高血脂,而巴马有高血脂问题的人不到1%。(2006版,第43-44页) 所略乡一位五十多岁、上过学的农民告诉我,“过去年轻人没有毛病,老年人也只是感冒发烧,现在骨质增生、关节炎、胃溃疡、胆囊炎和癌症等怪病越来越多。”巴马人的基因没有变,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变了。他接着说,“我们这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上化肥,九十年代开始用农药和饲料。不少人在八十年代开始多病,到了九十年代各种怪病越来越多。” 类似的、但更糟的故事发生在另外一个著名世界长寿之乡——巴基斯坦罕什。罕什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山脉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被西方医生发现它是世界长寿之乡时,那里没有医院,没有药店,没有公路,有的是美丽天然的环境和健康长寿的居民。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一条公路跨过崇山峻岭通入罕什的山谷,罕什人的命运从此开始改变。当白糖、白面包、白米、精制植物油、可乐、咖啡和酒类等垃圾食品和饮料引进仅仅6个月后,罕什人的健康状况就开始恶化。 在美国畅销书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里,作者Malcolm Gladwell在引言中说,在19世纪末,意大利罗马东南郊区有一个村庄叫“罗赛图”(Roseto)。由于生活贫困,村民们成群结队地离开故乡,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洲,最后在“班冈”(Bangor)乡附近定居下来。他们开始自己盖房,种地,养猪,修建学校和教堂,形成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社区——罗赛图乡。20世纪50年代,当地医生发现,罗赛图的乡居民在55岁前没有心脏病,65岁以后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只有整个美国平均发病率的一半。研究人员同时发现,移民到美国其他地方的罗赛图人的身体状况却与普通美国人一样糟糕。换句话说,宾州罗赛图人的卓越健康状态并非来自他们的特殊基因。 基因遗传缺陷的确可以导致疾病,但真正有遗传性疾病的人占整个人口不到5%。基因相对稳定,万年演变不到万分之一,而环境瞬息万变。即使是遗传性疾病,真正的原因一般也不是基因的问题,而是胎盘环境的问题。基因遗传可以影响健康和寿命,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遗传的作用平均仅为15%,环境和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决定因素。 基因是生命的蓝图或程序,但它只是一些“如果…那么…”的条件指令集合,必须通过环境来表达和实现。换句话说,基因是一组视情况而定的计划,就象下雨则打开伞(执行计划A),不下雨则不打开伞(执行计划B)。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基因表达和最终结果,形成不同的生命轨迹。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此,基因并不完全直接控制健康,它对健康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环境的作用实现的。 那么,环境又是如何具体影响人体的健康和寿命呢?(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