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

 芦苇片语馆藏 2014-04-20

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

1、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以综合教育为目的一门课程,和基础教育的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具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点,有其独到的知识体系;通过立言以立人,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提倡“开放、多元、积极的主体性的阅读”与“个性化的自由写作”,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

“语文是什么”的提问,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有的语文教师从事了多年语文教学,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虽然天天在进行语文教学,但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何在?有的语文教师在“工具论”下成为工具,也有的教师追求“人文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下,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专业性,成为语文教学空洞的表演者。在其他学科教师面前留下了笑柄——语文课谁都能教。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内心深处充满了困惑,不知语文课怎么上,跟着感觉走,走到哪算哪。缺乏专业性的语文教学,则丢失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

袁卫星老师的回答,让我们从艺术性角度去欣赏语文教学:“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

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生命活动;是诗意人生,是优美的意境,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很高。

语文是田园诗,赋予师生诗意人生;语文是高山流水,在文化领域中寻觅知音;语文是河是海,让莘莘学子扬起理想之帆;语文是一坛陈年老酒,打开它洌人心脾;语文一咏三叹,余音绕梁······

说不尽的语文。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功能。“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没有围墙。”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原本富有诗情画意、充满快乐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荒原”,欢声笑语不再。语文课堂充斥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学习的兴趣全无。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没有了生活的底蕴,变得无血无肉,瘦骨嶙峋。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厌倦。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也曾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被动、难堪,有时和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很尴尬。

语文常不被家长看好,家长首先关心的是数、理、化、英语,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总是被当做“尾巴”,排在最后。在“有些人”的眼里语文谁都能教,而成为笑柄。   

语文教师应该是厚重文化的积淀者,生命中不乏激情和诗意,具有强烈的言语生命意识,在读写之中传达言语人格魅力,激活学生的言语能量,唤醒学生的言语表现,解放学生的言语诉求。

2、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课改已经十多年了,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变换角度,静下心,冷眼看语文教学,还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语文本来就是积累和感悟的学科,在积累中感悟,悟课堂之道、悟阅读之道,悟写作之道,并且在感悟中运用。语文教师就是在感悟之中成长。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语文教师太熟悉了。可是有多少人真正解读得深刻?大部分语文教师忙于授业,传道解惑的人少,传道和授业缺一不可,不然,无法解惑。语文教师心中不能无“道”,但有的教师将“道”当作训练,将“解惑”当作考试成绩好。语文教师感慨忙于训练的时间不够用,哪有心思去琢磨“道”之涵义!“道”是什么?是思想、是理念、是规律、是方法,“道”是语文的气质,“道”得于教师心中。想得“道”自己必须厚重,厚重从学习中来,从研究中来,从积淀中来,从感悟中来,缺一不可。

“传道授业解惑”任重而道远,吾辈将上下求索,须改革创新。

改革来之迅猛,发展之迅速,有的语文教师感慨万千,成为弄潮儿;也有的跟不上形势,目不暇接难于应付;有的困惑、迷茫,跟着感觉走。

时代发展势不可挡,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既要传承文化,又要革弊出新。

现在,高效课堂的做法之一:建模式,用学案,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整合。课堂热闹了许多,学生确实积极主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有的语文教师失去了自我。

学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一切以学案为中心,没有了板书,教师不再用粉笔。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运用好了确实能起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以提高。但是学案不是练习卷子,有的教师一节课用学案提问,对答案,教学原有的环节、过程全省略,直到学生的答案靠近教师的唯一答案,才算了事。

多媒体设备也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课堂容量确实大了,学生学习确实直观了,效果也明显了。但是有的教师将多媒体当作一种技术显现在课堂上,扰乱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培养,多媒体不能不用,但是要用于关键之处,用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之时,不在多而在精,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多媒体和教学内容要整合适度,运用有方,既高效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教材的运用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高考不考教材上的内容,所以有些教师完全抛开教材,叫学生去做大量的试题,认为教材没有多大的作用。但是教材是例子,应该用好教材。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大量的阅读之中提升的,不仅仅要阅读教材,还要扩大阅读、延伸阅读。无论什么课都要有一个教材回归的环节,这是规律。

教学改革不是热热闹闹的表演,而是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的高效教学;真正挖掘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管怎么改革,不能失去自我的文化。说到底,就是要高度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叶澜老师以自问的形式告诉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做什么:“当学生茫然无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我能否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野敞明……”叶澜老师虽然以自问的形式说出这番话,但是不难看出是对语文教师的感慨,希望语文老师融入课堂与学生之中,师生的精神和脉搏一起跳动,谱写教育的新篇章。

3、对阅读和写作的认识

经典诵读、绿色阅读、随笔化写作、智慧课堂。开辟教师书吧,学生读书室。开放图书馆,将阅读延伸到教学楼的楼道,学生自主管理,不但没有丢失图书,而且发挥了学生随时都能读到书的作用。

“读”和“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而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读”和“写”会伴随一个人的终生,所以这是一项潜移默化、奠基的工程,否定了急功近利,需要坚持做下去!读写能力可能会成为一个人胜任力的组成部分。

现在读书的的人越来越少,浮躁之气有蔓延之势。读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是对自己的能力的担心和怀疑。但是教书之人不能不读书,而且要读书涉猎广泛,诚恳地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探索之路上不断提升自己。读书必须沉潜于书籍之中,吸取与自己口味适和的书籍套餐,扩充脑容量,丰富自己,使之底蕴逐渐深厚。

我喜欢读一些文学名著,还有一些流行的杂文及时文选粹,短而精彩,读后不忘。教育理论当然要读了。还要读点人文著作,应该说,人文的书对我影响很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思考了一些问题。

《语文:表现与存在》是一套上下两卷的大部头的专业书,也要读一读,自己的专业不能丢。读了这部书,使自己的专业深化了、发展了,更有利于自己把控教学管理及教学指导。

该书以“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强化了语文的表现是内外结合,内为“生命”,外为“生活、社会”,两者同致,以内为主,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实际上就是在语文教学上要提倡“以人为本”,“本”就是“言语生命”。尤其给了我更大的启发就是真正认识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都要发自内心,防止伪化、虚假。之所以要设置阅读课和随笔写作课的目的就在这里,要改变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写作,就是写出来也都是假话连篇,成为伪作文的现象。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要从言语动机入手。

我的观念是读书要用心读,能真正读进去,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切忌浮躁和功利。谈读书,必然要涉及到写作。书必须得读,适当地要写点东西。写点读书摘抄,写点论文,积累多了也可以编本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反思、总结、积淀,更关键写作能力会逐步提高。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意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实践中使自己的阅历更加丰富。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习,而且要用心去学习,更比别的学科教师会学习。向理论书籍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有必要啃一些有分量的、极有价值的书。有的书必须置于语文教师案头,像一些经典、名著、哲学、文化之类的。有些书会给我们更为广阔的背景,提高我们的认识。只有将所读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自己经历了,观察了,视野广博,才会发现生活的真谛,妙笔生花,语文教学会更加厚重。

4、对语文研究的认识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与生活、文化联系密切,语文课堂总是氤氲着浓浓的生活与文化气息。课堂不能死水一潭,教学过程要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师生形成心灵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融。

纵观百年语文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别管如何评价,语文在批评声中行走和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的教育。

我们这群工作和生活于中学的“小”语文教师,没有“大”语文教师的高深理论,也更没有充沛的时间系统地研究语文理论,更不可能全面研究语文与同一领域其他方面的各种关系、以课程为代表的各种体系、各种实验以及什么考试体制等等。只能从微观的角度入手,实实在在的搞好校本教研,“语文教学研究不能天上飘,要在地上爬”,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爬”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小”语文教师是用放大镜谛视一颗颗沙粒,而“大”语文教师是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银河星空。我们只能“爬”,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群活生生的学生,以及语文书、作业本、作文本。每天都要用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生怕雷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创造写作的情景;呵护学生写作的热情,使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尽量地让学生从语文走进生活,用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尽管我们搞课改已经有十年多了,我们也很努力,思考、探索,尝试着走一条既能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又能在考试时取得优异成绩的路子。虽然新课程标准弱化了技能训练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仍然摆脱不了应试的指挥棒。我们只能按着学情设计语文教学,语文与生活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并加以指导,探索新的作文思路,让学生拥有读与写的兴趣。随时随地以多样化的活动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创造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觉得语文有意思、愿意学,学了还能考得好。

好在这个时代正处在信息容量极大的高速发展之中,信息源广泛,快速而高效。你只要登陆因特网,世界一览无余,可谓“一指知天下”。新课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的,语文教师这个群体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语文人,开始思考,积极探索。语文也随着社会发展走向多元,这多元的辐射将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量,倘若学生吸收了方块字所赋予的审美能量,言语生命必将充满诗意。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研究虽然步履蹒跚,但是逐渐走上新的轨道,教与学趋于和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授之以渔,动态生成;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都成为当前教与学的渠道。我们学校也摸索出适合本校的语文教学方式——语文生态园建设,其中包括:绿色阅读、随笔化作文、智慧课堂。体现了语文的多元,在多维的视野中发展,追求田园诗般的语文教学,还原语文的本色,融合于学生具有审美的“诗意人生”之中,为语文涂上生命的亮色。

语文研究还是要立足课堂教学,我认为,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改没有终点,只有起点,这个起点同样是课堂。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从课堂中找到症结,几乎所有的教改实验都必然发生在课堂,并在课堂上得以验证。所有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和课堂教学有关。

毫无疑问,要想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应该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如何。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改必先改课”;“对于每一位行走在课改旅程中的实践者而言,坚持是一种品质,坚持就意味走向突破”; “课改就是让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后不恨同学、不恨老师、不恨学校”;“好的课堂就是让学生不瞌睡的课堂,就是让学生不厌学的课堂”。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反思型的语文教育学者,要善于对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普通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和研究。进行研究便意味着自身的存在。不想研究,不会反思,除了为了评职称、晋级才不得已写论文的教师,只会重复别人,照搬教参讲课的教师,是不会走远的。

愿天下所有语文老师,在清寂的讲台上,在孤独的求索中,升起精神生命的太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