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缬、绞缬、夹缬

 水西公主 2014-04-20
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缬、绞缬、夹缬
2008-12-15   来源:看中国网   作者:   责任编辑:景晶
  镂板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

(北宋)王谠《唐语林》

    利用矿物、植物对纺织物进行染色,在中国已有很长历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红。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劳动人民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当时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染人”、“掌染草”等专职官吏来管理染色生产。染出的颜色不断增加,这可从《诗经》中提到的多种织物颜色得到证明。

    汉代的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染色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先织后染,如绢、罗纱、文绮等;二是先染纱线再织,如锦。1959年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延年益寿”、“万事如意”等字锦,所用的丝线颜色有绛、白、黄、褐、宝蓝、淡蓝、油绿、绛紫、浅橙、浅驼等,充分反映了当时染色、配色技术的高超。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发展,纺织品颜色不断丰富。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品五光十色,颜色可多达24种。很多丰富多彩的间色是在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再经过套染而得到的。

 

 

东汉蓝白染花棉布,残长86厘米,宽45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云南大理白族蜡染作品。

    现存最早的印花织物,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印花绸被面。长沙马王堆和甘肃武威磨咀子的西汉墓中,都发现有印花的丝织品。其中马王堆出土的用两块凸版套印的灰地有银白加金云纹纱,工艺水平相当高。但奇怪的是,这种工艺在西汉以后几个世纪的印花织物中没有再发现过。在中原地区,印花技术的再度复兴是从缬开始的,所以后来也把缬作为印花织物的通称。到了唐代,印染工艺就已经十分发达,著名的有蜡缬、绞缬、夹缬,这是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清代苗族蜡染刺绣女衣的正面和背面。

    蜡缬又称蜡染,实际上是“蜡防染色”,即先用蜡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画图案,然后入染。蜡液浸入纤维后,有防水的作用,染液不能进入。经过热煮脱蜡,可形成白色花纹。蜡液的凝结收缩,往往会形成许多自然的裂纹,入染后图案中会出现独特而自然的纹理。蜡染作为中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代,西南地区的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

 

 

清代布依族蜡染花边。此布料由贵州

布依族手工纺织,并以传统手工方法蜡染。

 

    绞缬又称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民间印染工艺。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晕染效果。东晋时,绞缬工艺已在民间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古代最早的绞缬实物是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晋代绞缬绢,上面针眼和褶皱仍依稀可见。

 

 

唐代狩猎纹夹缬绢,残长43.5厘米,

宽31.3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夹缬在盛唐时期十分流行。它是用两块雕镂相同的图案花板,将布帛夹在中间,然后入染。夹缬的图案对称、均衡,在唐代常用作妇女的服饰,还作为家具的装饰品,例如夹缬屏风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