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园:一条柔美的春蚕
程秋生
位于闹中取静之地的朱家园,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这里有我童年的足迹,苦难的生活,失学的痛楚,更有永不磨灭的朱家园记忆。 在司前街文化市场北侧有条不起眼的小巷,那就是西善长巷,走到巷子中间向左拐弯就是朱家园。静谧的朱家园犹如司前街、道前街大血管中的一根弯曲无度的毛细血管,更像一条无比柔美的春蚕,长年累月静静地默默地躺卧在苏州小城,只有在这里居住过的人们才知其幽雅与可贵。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日本侵略军盘踞姑苏,此时的朱家园酷似一条暗无天日的阴森森弄堂,终日不见一抹阳光,更难听到欢声笑语。不过,由于朱家园的小巷又窄又深又长,日本鬼子的军车开不进来,住在这里的百姓又以贫民居多,日伪军很少涉足于此,所以对于朱家园的孩子来说,影响甚少。而走出朱家园,正北方向就是道前街。昔日的道前街十分热闹,有熟肉店、菜馆、南货店、金子店等。我对熟肉店的印象最为深刻,一个高大的斩肉墩后站着一位胖胖的切肉师傅,在斩肉墩上方的一根竹杆上,铁勾子上挂满了浓油赤酱、香味扑鼻的酱鸭、酱鸡和酱方肉。其画面其神态,宛如颜文樑画笔下的那幅脍炙人口的熟肉店油画。道前街上唯一的一家菜馆也是举办喜庆婚礼场所,每当有结婚喜事,菜馆里便会挤满男女宾客和看热闹的群众。作为孩童的我们有时也去看看热闹,末了在地上捡一大把五颜六色的纸带〔注:抛向新郎新娘头上的彩色纸带和纸屑〕回家。 我七岁时也算读了一年书,学校是道前街附近的清微小学。后来,因家庭极度贫穷而失学了,直到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父亲又去了上海江南造纸厂工作,这样,十二岁的我才去清微小学读二年级。不过,令全家人为之高兴的是,期终考试我在全班级考了个第一名。 从清微小学到朱家园路程很近,只要穿过道前街就可到家了。那个年代的小学生作业很少,而且大部分在课堂完成。挎着书包回家的一段路程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就在通往朱家园路边的小石桥〔今吉利桥〕旁常有一些小摊贩,有的卖削皮荸荠,有的卖小段甘蔗,也有的卖五香豆白糖。还有个老头别出心裁,在一个圆盘上划了二十多个小格子,做成一个转盘,每空过几隔就有奖品。一分钱转一次,只要指针指到哪个格子,就有可能获得诸如铅笔、橡皮、棒糖、卷笔刀等奖品。同学们口袋里仅有的几分钱往往都在这里被转掉了。我虽分文没有,但站在一旁看看热闹也有很多乐趣。 静谧幽深的朱家园偶尔也能传来阵阵叫卖声,有些吴侬软语的叫卖声,仿佛是在哼唱江南小调,又宛如在演唱水乡吴歌,委婉入耳,娓娓动听,"阿要买菜花塘鳢鱼?"、"阿要买新鲜嫩蚕豆?"、"阿要买水红菱?"、"阿要买白兰花玳玳花?"……这不计其数的"阿要卖",牢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至于"笃笃笃,卖糖粥"的,卖油豆腐线汤的,卖摇白果的小担子,那些年也经常出现在朱家园的小巷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