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人们总会说,要去藩台衙门买东西(久而久之,老昆明人都讲成了“房头衙门”)。不懂事的我每次都感到纳闷:怎么到衙门里购物?大了才知道,这衙门位于今天的威远街上,相当于市府,是在总督衙门(旧时的省府)之下,与巡抚署(今如安街一带)平行的布政使司署的别称。
威远街最有名的莫过于菜市。大概是光绪32年(1906年),时任藩台的沈秉琨突然下令,把原来在正义路上的菜市场搬到所在衙门的辕门内。从此,后来被称为昆明“第一菜市场”的威远街菜市场就成了昆明人的主要蔬菜肉蛋基地。美、英、法等国的洋行也相继靠拢,颇具云南特色的生意场便日益兴旺了起来,上个世纪40年代,省内外闻名的“第一香芝麻酱”、“赵老香”香肠、经销宣威火腿的“忠信祥”、以玫瑰黑大头菜著名的“允香斋”酱菜铺、以及“永香斋”干果铺、“仁和园”、“再春园”等餐馆也纷纷落脚此地,顿时威远街成了昆明城里数一数二的美食王国。
看来,藩台大人那时就很重视舌尖上的昆明,否则,他不会将菜市场建到自家门口。后来省主席,被称为“云南王”的龙云也在威远街上修起了自己的公馆,大概也是图买东西方便,能够一出门就尝遍天。龙先生在昆明有三处公馆,除威远街外,还有震庄和西郊海源寺的龙源别墅。据说住的最多的还是威远街。抗日战争时期,他将公馆内的东院慷慨借给南迁的北京大学做办事处用,使原来的财盛巷因为教授们到来,人才济济而改名为才盛巷。当时北大校长蒋梦麟乘坐的深兰色福特牌轿车,也是龙先生送的。走在今天已经建起高楼的公馆旧址,依然可以想象到昔日官员与教授摩肩接踵的场面。
自然,威远街的喧闹与繁荣也拉动了毗邻的正义路,其中,规模最大、最富有名气的,就是位于街口的“国货公司”的迅速驰名。这家三层楼、四间铺面的大型商店,因为主要经营上海货,质量好,样式新而深得人们宠爱,市民经常到此购物,加之正义路、威远街、光华街口是城里有名的“三牌坊”,四周店铺鳞次栉比,整天顾客盈门,热闹非凡。随着富滇银行的入驻,这里很快就成了昆明商业的地标。
某日,有前辈指着一家院坝告诉我,里面出过一位名人。后来知道是号称“歌王”的李家鼎,他一生以“为革命教导唱歌,以歌咏推动革命”为己任,他与聂耳交际颇深,是用歌声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功臣。那时,这户挂着70号门牌的大院还是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活动点。中共省工委书记马子卿就住在这里领导革命。1915年生人的李先生最后是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的身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的。可惜,许多昆明人不知道他要不是因为威远街,我也不一定知道他和他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赫赫有名的“一菜市”被拆迁,昆明人失去了他们城里的最后一块可以讨价还价的阵地。很快,威远街的熙熙攘攘也消失了。乃至如今走在这里,很难相信当时它曾经的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不过,街道的热闹、寂寞、消失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威远街。诚然,生活需要灯红酒绿,人声喧腾,但其中必然不乏捧场和虚假,有时候,热闹后的冷清看似失落,却因为宁静而可能造就一方净土,为你带来心灵感念,让你享受生活的安宁,此乃宁静致远之另解。
背 景:威远街长500米,东至青年路,西至正义路。清代西段曾名藩台衙门、东段叫白鹤桥。1912年以“衙门威震远方”改名为威远街。1997年前后,此街经改扩建,老街全拆,街道拓宽,新建楼房,变化较大。

上世纪40年代的威远街第一菜市

上面两张照片均为上世纪80年代时的威远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