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叹为观止

 神天马腾空 2014-04-20

 

    我一直以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观街已不复存在。因大观楼名气而曾经令人叹为观止的老街,如今很难再看到其本来面目,一座横亘在街中的建筑,堵死了它的古朴鲜活岁月。

    大观街塑造的是老昆明独特的韵味,全城中,似乎难有那条街可以相比、如此大观:多为木框架结构的街边建筑,在钢筋水泥作品日益增多的都市中,炫耀着历史特色和文化风度。在没有汽车的年代,滇池周边农人进城,乘船是最便捷的方式。从滇池进入大观河,直至篆塘码头靠岸,下船便可进入大观街。农人们卖掉的是自家种养的粮食、家禽、土特产,买走的是布匹、盐巴、用具等生活品,舟楫朝来夕往,民风古韵寻常。

    这样的境况甚至延伸到上世纪80年代。我认识一批滇池船工,他们拉来的是滇池畔的河沙石料,运走的是城市里的粪便和自家需要的日用品。这些自称水上人家的农民最大的兴趣,就是每次抵达新篆塘码头就直奔大观街,虽然蓬头垢面,赤足露背,可是穿行在街市,休闲于饮食摊点上,却给老街平添了另外一种情调:雅俗相济,城乡共处。

    那时的大观街,商机人气皆旺。从街头到街尾,终日叫卖声、喧哗声不断。人们需要的所有日用品,都能从这里满足:小百货、小五金、服装、蔬菜肉食、米面油盐应有尽有;饭馆酒店、小吃摊点食色飘香。最记得的是大观牛菜馆的清真食品,每到下班时分就购者如云。与西安马路交叉口的马老倌烧饵块,口味地道,一元一套,倍受欢迎。一家蒙自人开的过桥米线馆则货真价实,信誉颇好。上世纪80年代兄弟部队来滇,因军区招待所就在附近,每有客来,我都习惯请他们到这里品尝,街上风俗画般的场面,成为他们昆明之行的难忘记忆。热闹非凡的拥挤程度在城里堪称一绝。因为人多,自行车很难通过,自行车保管站常常车满为患,形成一道在那个年代也很抢眼的特别景观。

    大观街的名气还在于他是云南第一条公路的起点。1925年10月10日,从这里至西山碧鸡关的近15公里公路,激活了老街的神经,从此,通过公路进入省城的物产旅人使它的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1998年,在我的一位书画家战友题写的“大观商业城”几个雄健大字的招摇下,大观街的人气与日陡增,包括一家大型超市在内的许多商家的生意竟然出奇的好。而住在本街某楼盘的他的创作也如鱼得水,水平攀升,近几年其作品创造了多项吉尼斯记录,在拍卖场上价位不菲。有名家或政要看了他的作品,连呼:精湛之作,叹为观止!

 

    背景:大观街东起东风西路,西接环城西路,全长458米。明清时期,是出入府城的重要通道之一,街南的仓出里原为西城埂的运粮河码头,俗称老篆塘。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取名永丰街。1933年前后以大观楼命名为大观街,1937年延伸至大观楼,并改街为路。1949年后,环城西路以东复称大观街,以西称大观路。两廊多为中式土木结构建筑。1982年建成综合小商品市场,后为商业区,机动车不再通行。位于原武成路(现人民中路)西口的城门就是小西门,名为威远,城楼则叫康阜。根据阮元声所著的《南诏野史》、《云南备征志》中记载,昆明城(云南府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周围九里(华里)三分。四周城墙共开了6道门,其中一道就是小西门。每道城门都筑有城楼,城门和城楼都取了名字。

 

叹为观止 <wbr>—— <wbr>随笔昆明老街道之大观街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观街,自行车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叹为观止 <wbr>—— <wbr>随笔昆明老街道之大观街

 当年我在大观河篆塘码头认识的一批船工,不知道他们现在还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