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蒙古族天籁之音:呼麦

 宝轮散人 2014-04-20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25个项目里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音乐形式,这就是被人们被誉为活化石的新疆蒙古族“呼麦”。它是有身怀“绝活”的蒙古族演唱艺人用特殊的技巧和发声方式演唱的神奇音乐艺术,如天籁之音令人倾倒,各种自然界的声音模仿的惟妙惟肖,气势恢宏,聂人心魄。

这种与众不同的演唱形式至今还流传在阿勒泰等地区的蒙古族群众中间,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奇葩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呼麦演唱大师哈丹巴特尔

阿勒泰文化局的朋友在两年前就邀请我,说有机会一定要去他们那里欣赏呼麦表演,还不厌其烦的向我介绍有关呼麦的艺术魅力和迷人风采。我多次爽约心里一直觉得愧对朋友的盛情,暗下决心在不久的一天踏上这块美丽富饶的边城,一睹呼麦的艺术魅力。

我是在金秋十月来阿勒泰的,车马劳顿一路颠簸终于在太阳下上之前到达了目的地,不巧的是朋友去了基层检查文化站的验收工作,我只好在招待所等他第二天赶回来。

天还没有亮,有人来敲门,赤裸着拉开门站在面前的果然是半夜赶回来的朋友,光着膀子和他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你真没有福气,前天我们刚刚举行完一次大型的呼麦巡回演出,这次还邀请了内蒙古的呼麦艺术家一同演出,你来的太不是是时候了,错过了难得的机会,以后恐怕很难再有机会看到如此高水平的演出了!”朋友还没有坐下就大发感慨。我求朋友,无论如何也要让我见识一下呼麦和演唱呼麦的大师。哪怕是一个极短的即兴表演也行,最主要的是能见到呼麦表演艺术家。

朋友拗不过我的死缠烂磨最终答应,带我去见呼麦演唱大师哈丹巴特尔,只不过要走几百公里的路,因为哈丹巴特尔去禾木给徒弟们上课了,我们得去那里见他。

一路上朋友给我介绍有关呼麦的情况,我都牢牢的记载了心里,这也让我对呼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一边听他的介绍,一边在心里打腹稿,想着见到大师改提什么问题,也在心里描画大师的样子。在我的意识里呼麦的演唱大师应该都是体型较宽大的人,我认为呼麦演唱和美声演唱应该有相同之处的。

我们在哈丹巴特尔徒弟的家里没有见到他,说他们去草原上练习发声了,一个小姑娘自告奋勇的要当我们的向导,我们笑着夸奖他是个好孩子,我把包里的一袋绿箭给了她做为奖励,她不知道怎么吃,我们一边走,一边给她较吹泡泡。孩子很聪明,不一会就能吹出泡泡了。

突然,我们听到了一阵山林呼啸,牛羊嘶鸣的声音,我吃惊的看看左右,并没有发现近处有树木和牛羊。朋友看看我的样子忍不住大笑起来道:“这就是大师在演唱呼麦”。我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我多次在网上听过呼麦的曲子,知道一些呼麦的演唱风格,但,我还是第一次真正听到真人演唱,我的血液一下子沸腾起来。

绕过山坡,我们来到了几个人的近前,朋友给我们做了介绍之后,我仔细的端详起面前的这位老者:四方的脸庞,白净的皮肤,和常年在草原上行走的人有很大的区别,一米七八的身体站在我们面前就像一堵墙挡住了我的视线。果然和我想象的不相上下。

朋友说哈丹巴特尔已经快八十高龄了,而在我的眼里他大概只有六十多岁,健壮的像一头拉勒勒车的骆驼。

在看看他的几个徒弟,让我大惑不解的是竟然还有女孩子。我问朋友不是说呼麦传男不传女吗!怎么还有女孩子学呼麦的?

哈丹巴特尔哈哈一笑说:“那是以前的规矩,现在的女娃了不起,有的学的比男孩子还好,几年前的一次全国大赛上就有一个叫文丽的蒙古族女孩得了金奖”。

在我一再请求下哈丹巴特尔大师即兴演唱了几段呼麦曲子,他的演唱壮阔激荡,时而号角齐鸣,时而风吹草鸣,时而牛羊欢叫,让仿佛身临其境于辽阔的内蒙大草原,其演唱技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孩子们去不远处玩了,我们席地而坐开始了交流。

哈丹巴特尔说他从五岁开始就跟父亲学呼麦演唱了,父亲对他要求特别的严厉,有时一种发声要学几个月,他比较贪玩,父亲看自己不用工就用赶马的鞭子打他。父亲说他是五个孩子中唯一能学会呼麦演唱的人,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了他的身上。

那时小不懂事常常在心里记恨父亲,但是,还得学,结果自己就在不断的练习下,终于在父亲去世前的前一年,完全掌握了呼麦的演唱技巧,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呼麦演唱者。算起来他已经演唱呼麦有七十多年了。

哈丹巴特尔的父亲是当时新疆阿勒泰草原有名的呼麦演唱大师,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演唱呼麦的人中间年龄最大的。他的父亲在八十六岁的高龄还能完整的演唱《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等曲目。

老人比较健谈,看我在用心的听,也知道了我将把这些内容写下来,神情变得越加严肃,他的讲述把我带到了一个久远的时代。

呼麦产生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他说他特别的敬佩自己的祖先,认为只有他们蒙古族的祖先才是自然界的聆听者,也正因为这样祖先们才发现了美,创造了富有天籁之音的呼麦艺术。

他说古代先民长期生活在茂密的山林中,到处是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小溪在山涧哗哗流淌,发出悦耳的流水声,最后汇集到一起,在悬崖峭壁飞流直下,形成波澜壮阔的瀑布飞泉,声如沉雷,气壮山河,在山谷和森林里久久的回荡,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音在几十里之外都能听到,于是就萌发了模仿这种声如洪钟的声音。

后来祖先们已不再满足于单单模仿流水的声音,凡是在他们活动范围之内,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飞禽走兽的声音都模仿,就连风吹草动的声音也加以模仿学习,时间久了就把这些所学的自然界的声音连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完整的曲目,这些曲目他现在还在演唱,同时自己根据多年的经验加以改进,比起父亲那时要丰富的多,好听的多。

老人突然不再说话了,我们都在猜测他此时在想什么,气氛变的有些尴尬,但谁也没有打破这种沉闷。过了有两三分钟的时间老人终于开口说话了,这一番话说的让我对老人又产生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老人说:“ 古代蒙古族人作战前和战后胜利都要高声歌唱潮尔合唱,狩猎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潮尔声浪中,自然产生出缥缈的泛音效果。他们试图将潮尔合唱艺术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

呼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蒙古音乐发展进步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在探求声音奥秘的道路上,蒙古族人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相传,早在13世纪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时 呼麦就已十分盛行了,而据音乐学家考证,我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就是浩林·潮尔的原始形态。 因此,呼麦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此推断如成立,人类复音音乐文化发源地将被改写”。

“仅从潮尔的蒙语发音与西方复音音乐的合唱、和声和弦诸多民族文字对比即可窥见其内在联系。潮尔,蒙语准确发音为“chor”;而与其相关的欧洲诸国的和音、和弦、合唱、众赞歌等术语分别是chorus(英)、 chord(法)、chor(德),其词根如此惊人地相同,绝非巧合。但迄今为止,中国音乐的历史却从未记载有关中华民族自身的复音音乐起源。那么,究竟复音音乐是由西方传入中国,还是由中国阿尔泰地区(新疆)辐射到西方的呢?西方复音音乐最早产生于1100年前的9世纪。合唱、众赞歌的兴盛则已到了14 世纪~17世纪”。

可见,一向被视为无复音音乐的中国,很可能就是西方欧洲复音音乐的母体和发源地。                  

我看到老人此时的脸上露出一种满足和骄傲的神色。

老人抬头望着远处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回忆,突然说:“其实,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呼麦的意思。我迷茫的问他这是什么意思,老人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是蒙古族图瓦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村子的名字“禾木”早已经是家喻户晓,“禾”和“木”我们蒙古族的意思就是熊标,它的语音其实就是所谓的呼麦,这说明呼麦和模仿熊叫等有关,所以,这里也就是呼麦的发源地“。

老人接着又说,只可惜,因为呼麦演唱技巧比较特殊,难度较大,在我们新疆蒙古族遗留下来的曲目实在是太少,呼麦的曲目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只有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等;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等,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古代山林狩猎和游牧文化时期的产物。

呼麦演唱的技巧和魅力

我惊叹老人对呼麦深入细致的研究,还没等我问,他又给我讲起了呼麦的特点和魅力

“呼麦,有个小名,又叫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发自喉咙的唱法,也就是喉音艺术。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已有千年历史,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在新疆主要流传在阿勒泰、伊犁、塔城、巴音郭楞、博尔塔拉等地区。                              

从发声原理来看,呼麦应看作是潮尔的特殊形态,是浩林·潮尔合唱艺术发展和升华的必然结果。
   
“呼麦是一种喉音演唱艺术,演唱时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高音部的高音与口形有直接关系,口形扁音就高,口形圆音就低。”

“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的距 离有时可以达到六个八度音程,高音声部的旋律有时类似口哨声或金属声。呼麦演唱时的方法是首先把声带放松,利用口腔内的空气振动声带产生共鸣,发出基础低音,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于是形成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地产生高音区的曲调。”

“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即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

我有一个困惑,从见到哈丹巴特尔大师的那一刻起就有了,只是不好问,当他说完这些话,我还是提出了我的质疑。

“呼麦是我们平常见到的口技表演吗”?

大师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反问我:“口技演奏的人是不是特别的多?”我不置可否的点点头。

“口技是靠嘴来发声的,只有一个声区,呼麦是靠喉、鼻、胸腔等发声的,两者有天壤之别,几乎没有可比性”。
   
技术高超的呼麦演唱大师可以用二声部来演唱徐缓的长调、急速的快板或世界名曲。

一般来说,呼麦的低声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但有时也可变化音高,而高声部是一条波浪起伏的旋律线,它有时有词,但常常是无词的。
   
呼麦的艺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在接近采访结束的那一刻,我看到大师的神情再次表现出一种失落和无奈,他重重的叹了一口气,眼睛看着远处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沉思:“呼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早我们阿勒泰蒙古族里,只有几个老人会演唱了,真怕这门来之不易的艺术会消失”。

大师现在有五个学生,他看好的没有几个,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已经离开了,毕竟,学呼麦演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要说在这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了。光有信心和热情也是不行的,是要有天份,再加勤奋的努力才有可能有所突破。

大师说,他现在除了叫学生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工作,这个工作就是把自己一生所学的东西整理出来留给后人,让后来的人在这些资料里找到呼麦演唱的技巧和感受,把呼麦演唱的技艺一代一代的延续和流传下去。
   
正因如此,当代蒙古民族继承并传播开来的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而且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受到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呼麦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只有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还在流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也濒临失传的危机。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新疆蒙古族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区,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的蒙古民族声乐艺术,更是责无旁贷之事。

可喜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阿勒泰艺术界有志之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及唱得最好的呼麦王,政府每年给他们补助,让他们专心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同时广收弟子传授技艺,让他们参加节庆演出,通过多种途径呼唤和学习呼麦艺术并有了较快的提高。但愿这支蒙古族音乐之花在祖国的百花园里大方异彩,更加绚丽夺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