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惠公园的精华,就在于那几处老祖宗遗存的小园子了 只是,3月底的机缘不巧,不少小园子都挂着横幅说:抓紧修缮进度,确保“世博”......;园子里头,也是东一处西一处地搭满脚手架,严重妨碍参观 唉...... 锡惠公园 简介2: 锡惠公园的精华部分,是文物名胜区,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8处,占整个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的23%,荟萃了无锡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品类齐全、颇具山麓园囿特色的风景资源,时跨数千年,一直享有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区内有明代二泉书院、碧山吟社、点易台;有华孝子祠、钱王祠、顾宪成祠、李纲祠、张中丞庙;有惠山寺、龙光寺、忍草庵等佛教遗迹;还有玉皇殿;头茅峰等道教仙踪,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聚集地和沉淀区。诗书礼乐,晨钟暮鼓。泉流淙淙,松涛阵阵。古柯乔木遍布区内,鸟虫鱼兽,出没林泉。名山、名泉、古园、古寺汇集,实为文化昌明、风景优美的首善之地。 “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祠为教孝寺教忠。”惠山寺门口的对联确切地反映了锡惠名胜区的教谕作用。
【五】天下第二泉,想起了二泉映月,想起了阿炳... “惠山泉” 小介绍: “天下第二泉”,即惠山泉,又称陆子泉。此泉开凿于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777年)。水质甘香重滑。我国古代著名的茶道专家,唐朝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称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宋徽宗时,此水成为贡品。唐宋以后,一些著名的诗人常来此游历,留下了许多盛赞此泉的诗句,从此,天下第二泉闻名天下。泉上有“天下第二泉”石刻,是清代吏部员外郎王澍所书。 此泉共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水质最好,斟过杯口数毫米而茶水不溢。水色透明,甘洌可口。中池方形,筑有泉亭。下池长方形,凿于宋代。 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曾在此作《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曲调悠扬,如泣如诉,更使二泉美名远播天下。 (请忽略PP里的 三池中的中池,有一只龙头口“吐”泉水~~~ 瞎子阿炳和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瞎子阿炳经常在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六】惠山寺,乾隆的匾额没拍到... “惠山寺” 小介绍: 江南名刹之一,始建于南北朝。前身为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年,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 清乾隆皇帝南巡几次游惠山,于漪澜堂品泉,休憩于秦园(即寄畅园)和竹炉山房,书写了不少诗词和匾额,并亲书“惠山寺”匾额,香火旺盛。同治二年,李鸿章军和太平军激战于惠山,惠山寺被毁,仅存寺门匾额,寺也被改为昭忠祠。 主要游览点有唐宋经幢、金刚殿、雪花桥、日月池和御碑亭等。 寺内香火已闻,但寺侧的园子很寂幽,一个人都没......享受幽静一刻
惠山寺的香火依旧旺: 门楼上,有精美的砖雕,镂空手法,很棒!忍不住咔嚓两张 放生池,有新石条修补过,红灯绿荫相映在睡莲的池中,倒也很美!
【七】寄畅园 & Copy不走样的北京谐趣园 北京的皇家园子“颐和园”里头有个“谐趣园”,就是抄袭的无锡寄畅园喔, “寄畅园” 小介绍1: 该名园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在元朝时为二僧房,名“南隐”、“讴寓”。明正德年间,当时兵部尚书秦金(为宋代秦观秦少游后裔)罢官后,回乡将此处开辟为园,名“风谷行窝”,初创之时园景简朴而有野趣。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此园已茺芜不堪。 他的后代间任右副都御史兼巡抚湖广的秦耀,在万历二十年被革职回乡后,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7年时间重新设计改造,得20景,到万历二十七年,旧园换了新貌。因秦耀十分欣赏王羲之写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这首《答许椽》诗,要以涧濑之清白,松竹之高洁自况,不以处平易冷落而惧悔,故把此园改名为“寄畅园”。 到了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在造园方面名垂青史的张南垣设计改造(张是清代最有成就的造园叠石艺术家,事迹被列入《清史稿》),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鉽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延山引水,点缀园景,并让名泉之水弯弯曲曲流入园中。通过这次存精删芜,仔细改造,寄畅园更趋完美,名声也更大,四面八方的诗人墨客、社会名流到无锡,必一游为快,甚至在园中徘徊题咏,留连忘返。
“寄畅园” 小介绍2: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一百年间,他们祖孙俩分别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此园游览。康熙帝特地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乾隆帝为寄畅园专门写了20来首赞美的诗篇和匾联。他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真是“清泉白石是仙境”。因此特地命如意馆宫廷画师把寄畅园秀丽景色描绘成图,带回京城,不惜耗费巨资下旨,在北京万寿山麓按照寄畅园图专门造了一个园林,取名“惠山园”,就是目前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至今,“寄畅”、“谐趣”两座名园,一南一北互相辉映。小小的寄畅园受到这两位帝王的如此厚爱,这在我国园林史上是少有的。
看得出来吗?下面这幅长廊框进来了锡山龙山塔,就是中国园林中很厉害的“借景”造园手法喔 这个view也是典型的借景手法: “寄畅园” 小介绍3: 寄畅园造园艺术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之胜,在园内采用借景、缀山、引泉、理水,使只有15亩的园地,经过精心布局,收纳了锡山、惠山秀丽景色,使满园青山绿水,朱栏曲槛,清泉幽谷,野趣横生,因而具有古朴、幽静、清旷、疏朗的独特风格。 数百年前一代名家张南垣精湛的造园艺术,以完整的实物保存在江南的,现在只有寄畅园了。寄畅园与惠山九峰、锡山龙光塔连成一片,也成为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的成功范例。
【八】惠山大门,江南第一山~~~ 最后俺们从惠山侧的古华山门走出来了 上书“江南第一山”
to be continued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