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人力车和电车之前,北京人出行代步的工具最主要的就是畜力,除驴以外,骡车和马车都曾经非常盛行。即便有了电车以后,因为线路少和道路不平,畜力交通工具在民国期间仍然无可取代。
马车分为载客马车,质量好的叫“轿车”;运货的马车,俗称“大车”。
上世纪30年代,北京修了前门大街柏油路,而崇文门到东四这样的大街还都是卵石路,其他小胡同更是土路。传统的马车都是木制轱辘,外加一圈铁皮,走在卵石路上摇晃得非常厉害,因为长期走车,路面上都给压出深深的车辙,一不小心压到里面,很容易切轴。
清代北京的马车有官车和市车之分。官车为官员的代步交通工具。城中的贵族,富商、郊区的地主也有自备马车(类似现在的私家轿车)。只是在车的款式上,因车主的身份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分。
高级的载人马车叫做马拉轿车,简称轿车。(这就是今天我们把载人小汽车叫做“小轿车”的由来。)
以骡马牵引的“轿子车”是老北京城里的交通利器,它虽不如人力轿子排场,但速度却快得多。庚子战争期间,慈禧太后就是乘坐骡轿车逃出京城,一路跌跌撞撞地奔向西安。

(西洋四轮马拉轿子车--- 轿车)
四轮西洋马车,这种车都是充气胶皮轱辘,非常稳当,除一些达官贵人,老百姓是根本坐不起的。
(民国时期 北京城里的四轮结婚用马车)
(运货的马车,俗称“大车”)
(八匹马拉的大车,可拉重载。)
(看!1950年代天安门广场还允许大马车通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