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

 知天书斋 2014-04-21

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突出强调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

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 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宁谧而无邪扰,胆气不刚不柔,禀少阳温和之气,则得中正之职,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有决断。邪在胆,或热,或湿,或痰,或郁之扰,胆失清宁而不谧,失其少阳柔和之性而壅郁,则呕苦、虚烦、惊悸、不寐,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状。临床上用温胆汤之治虚烦不眠、呕苦、惊悸,旨在使胆复其宁谧温和之性而得其正

六腑之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