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奇才黄仲子
黄仲子,1947年出生于望城茶亭镇西湖寺村。小学毕业时,由于其父黄耀坤被错划为右派,受其牵连辍学,回生产队放牛。1964年,进铜官陶业子弟学校半工半读,终因家庭生活困难,就学一年后被迫中止。
1965年10月,18岁的黄仲子经人介绍,到湖北省蒲圻县拜师学习木工手艺。其师王绍云,系当地远近闻名木工名师,技艺高超。黄仲子在门下学徒,刻苦勤奋,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和总结。每遇师傅与其它同行切磋,凡有关木工工艺行话、心得,无不认真听取,默记于心,晚上再在灯下归纳整理成技术资料予以保存。故3年学徒期间,黄仲子不仅学会了一般木工制作手艺,还对圆木工艺、木工雕刻等专业技术有所钻研。
黄仲子学成归乡,开始沿门从艺,因学有所长,做出的家具、农具中规中矩,颇获好评,以此四乡八邻,多来延请。黄仲子工余,将全部精力放在木工手艺的研究和改进上,某次,他为生产队修理风车,大着胆子作了部分改良,风车的实际效果即有大幅提高。黄仲子从中受到启示,觉得艺无止境,遂萌生出将木工在家具、农具制造和维修方面的积累经验写成一本专著,使它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有益于农民兄弟的科普读物。
想事容易做事难,等真正投入创作,黄仲子便立即感到困难重重,他因读书不多,无论是制图、计算,还是语言文字描述方面,都遇到了各种头痛的难题,进展十分缓慢。但黄仲子并不气馁,一有时间,他便就近到西湖中学向老师请教写作,专业技术方面的疑难则请教同行师傅,对于介绍农具的维修与使用,则请有经验的老农座谈,补充订正。白天劳动,夜晚写作,寒暑不辍。乡间夏天蚊子极多,为防叮咬,便用塑料袋裹住双脚。深夜瞌睡难禁,便用冷水洗头或嚼上几口生辣椒以清醒头脑。由于他全身心地投入写书之中,以至白天干活几次弄出笑话,挑粪下田,倒掉一半又挑回一半。入园栽菜,竟把菜秧栽到邻家地里。妻子骂他疯疯癫癫,不少好心朋友也劝他说:“现在写书或投稿,听说没有稿费,你写的书即算能成书出版,你也拿不到一分钱报酬,这又何苦呢?象这样把自己身体拖垮了,今后老人和孩子靠谁来养活?”黄仲子回答说:“我写书并不是为了钱,木工行业几千年了,仍然没有一本这方面的专业书,虽然传说有《鲁班书》,也没谁见过。木工工艺全凭一辈一辈的师父口传心授,如何发展?”黄仲子下定决心要编写出首部木工工艺书籍,因此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也毫不动摇,始终坚持不懈。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6月,一本20万字、150多幅插图的木工专著终于脱稿了。不久,署名黄仲子编著的《农具制造与修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于时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写书的确没有稿酬,黄仲子仅得到出版社免费赠送的该书一百册样书。
是年8月,有关部门推荐他上大学,却终因父亲“右派”问题的株连,未能通过。后经多方联系,方得以进入湖南农学院农机系旁听。其间,他上午听课,下午至晚上为学校制作教学模型,或外出干木工活,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那时外出手艺人,每月要向生产队交款记工分,遇上农忙季节,还得回乡干农活。1976年冬,公社(当时属西湖公社)全民动员兴修水利,黄仲子被迫结束在农学院旁听的校园生活,回乡参加劳动。
1980年10月,黄仲子应湖南科技出版社之约,又着手编写《木工工艺》一书。经过两年多日夜奋战,写出了一本45万字,含工艺剖析图500多幅,内容全面,通俗易懂的木工工艺专著。该书自1983年6月出版,曾先后再版四次,累计销售达12.75万册。
1982年底,黄仲子父亲黄耀坤的“右派”错案得到平反,黄仲子办理顶职手续,成为望城县第三中学木工厂工人。翌年2月,共青团湖南省委推荐他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8月赴京出席青联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12月,当选为长沙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会议。
1984年春节过后,黄仲子又开始第三本书《木工雕刻》的编写工作。
由于长期为写作冥思苦想,劳累过度,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86年6月,经医院诊断,患有多种疾病。1988年8月,黄仲子从县三中病退回家后,因身体状况不得不中止了《木工雕刻》的写作。1990年2月14日,黄仲子因病逝世,时年43岁。留下未写完的《木工雕刻》遗稿2万余字。他的前两本著作因填补了木工专著的空白,被载入史册。这位有理想、有抱负的茶亭农民,用他有限的生命,抒写了自己的辉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