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三原来是个小职员,但他觉得自己混的不好,便走上了从商之路,开了一个酒庄,经营酒类批发和零售。 猫三做这一行,他有自己的考虑。 他觉得,中国的酒文化比儒家文化还要发达。 他知道,在中国,无酒不成席。办红白喜事的,拉关系走后门的,亲朋应酬的……都离不开酒。明知“看起来像水,喝起来辣嘴,喝到肚里闹鬼,走起路来绊腿,半夜起来找水,白天醒来后悔。”可大家仍然使劲喝,喝出了水平喝坏了胃。 他深谙,对于不少公务员来说,喝酒是一项工作技能。因为,“能喝半斤喝三两,这样的干部要掂量;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有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要提升;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干部要调走。” 猫三的思路是对的,加上他能说会道,酒生意很快红火起来。日子也开始渐渐滋润。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猫三认识了同行狐四。 同行见到同行,话题离不开“酒”。 狐四问猫三:“兄弟,你这个酒庄一年净赚多少钱?” 猫三如实回答:“20万吧。” 狐四摇摇头:“太少。兄弟,不瞒你说,我的酒庄规模与你差不多,但我一年赚至少是这个数……” 说着,狐四做了一个“100万”的标准手势。 “一百万?”猫三惊讶。 “愿意向兄弟请教秘籍。”猫三崇敬地望着狐四,仿佛红卫兵遇上了毛主席。 “狸猫换太子。”狐四压低声音说。 聪明的猫三很快明白了怎么一回事。 之后,猫三如法炮制。他与地下假酒制造商“联姻”。多少个不眠的晚上,他们用高档酒的酒瓶,装上低档酒。用低档酒的酒瓶,装上劣质酒,有时甚至直接兑上酒精。 于是,在猫三的酒庄,一百来块成本的“高档酒”,通常能卖到几千甚至上万块。几块钱成本的“低档酒”,卖几十甚至上百块也不是问题。 猫三发了。 一次,猫三参加亲戚家的聚会。 那次酒席上,猫三开怀畅饮。 酒席结束后,参加聚会的十人疑似甲醛中毒,入院接受治疗。 猫三喝的最多,送进医院时,已经不省人事。 猫三不治身亡。 猫三死都没有料到,酒席上的茅台,是亲戚从某商场拿的,而货源,正来自他的酒庄。本来这瓶茅台,他打算用低档酒装上的,谁知在制作的某晚,鬼使神差,却兑上了酒精和香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