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30年代手绘地图

满铁中央实验所今天是大连化物所办公楼

曾经:南满工业专门学校

今天: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主楼

电气游园

当时的伏见台寻常小学

现在的大连实验小学

伏见台水源地
每年5月中下旬,槐花盛开,清香四溢。
1980年,散文家陈从周亦为此留下了《十里槐香过大连》的美文:“旅大市绿化有成绩,路上槐阴夹道,初夏时万树槐花,如缀玉钿,香飘十里……”据老人讲,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大连道路两旁的槐树比现在多得多。曾几何时,滨城还命名了几个槐花社区,其中之一便是同庆街:同庆街自北向南穿越黄河路,一直落于中山路,在日本统治时期,又名“伏见台”——即如今的一二九街区域——其在当时被誉为文化区域,曾有7个学校,5000多名学生,多年来培养了大量人才。
□记者胡慧雯
伏见台:以日本亲王命名
乍一看,“伏见台”这个地名让人不能理解。之前,我们也介绍过,在日本占领时期的大连,很多街名都是以日本王公贵戚的名字命名的,而伏见台也是其中之一。根据记载,1904年,伏见宫亲王(当时任第一师团长)的军营曾在此地驻扎。而日本人喜欢把开山平坡以后建成的区域称作台,比如,秀月台(今秀月街)、青云台(今青云街)、桃源台(今桃源街)、车家台(今车家村)等等——故而,后来这里就被称为“伏见台”。
从1930年的手绘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并列的三条街,分别是“惠比须町”、“大黑町”和“千岁町”——而“惠比须”、“大黑”和“千岁”其实是日本的神仙名字,而这几个“神仙”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咱们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八仙”。
再比如,紧挨着千岁町的博文町(今欢胜街),就是以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名字命名的。大连老建筑保护志愿者海南丢介绍说,1909年秋,春风得意的伊藤博文在殷勤的地方官员陪同下,漫步于这条洋槐成林的街道。当时,街上仅有零星几栋洋楼,异常恬静,飘荡着卷卷书香。老暮之年的伊藤博文禁不住感怀起人生的短暂,便抚着洋槐凝目东望,但见夕阳已然西落。秋风漫起,槐叶飘落,冥冥中似乎有某种暗示。果然,这里成了伊藤博文的绝望之地。
当时,伏见台地区被誉为“文化圣地”:这一地区学校汇聚,有7个学校,5000多名学生。当时分别是:大连一中,伏见台寻常小学校,南满工业专门学校,羽衣女校、大连商业学校,南满工专的附属职业学校,伏见台公学堂和家政女学院。
伏见台小学:大连最早最大的小学
今年33岁的李杨回忆说,自己的母校旁,有一棵巨大的古槐。“很粗,很高。那时候,我很淘气,经常放学后和几个小伙伴去爬树,一旦被老师知道,就得挨顿批。
”李杨的母校,叫“大连实验小学”,位于今天的西岗区欢胜街3号。这所学校无论是历史还是学校建筑本身,都比自己的爷爷还“老”很多——是大连历史上第一所6年制小学校。
据日本《大连市史》载:1906年3月,日本人建立的大连第一所6年制小学校,在俄国教会堂(位于露西亚町,今胜利桥北)内开学。到了1908年1月,这所学校被迁移到当时的大广场小学校校址(今大连市第十六中学校址)。
1918年4月,这所“大连第一小学”又迁到了伏见台(今天欢胜街的位置)新建7310平方米的校舍。1928年3月,学校的名字确定为“伏见台寻常小学校”。
根据记载,1948年3月,大连市实验小学由今东北路小学迁入该校,并将当时的大连第一完小、第二完小合归本校。分初级、中级、高级3部,设80个班,学生3600余名,教职工110名,是当时大连市最大的一所小学。解放后,实验小学先后被定为省、市重点小学。
“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大概是1986年到1992年期间,还记得教室里装了木地板,还涂着红色的油漆。门窗看起来很高大……”李杨回忆道,记忆里,学校地上有二层、地下一层。教学楼的两边对称、中央突出。
35岁的张强说,自己在实验小学读书时,最喜欢的就是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据了解,实验小学的踢球习惯已经沿袭了一百多年。所以,这里出了很多著名的国脚和球星。
海南丢介绍说,历史上,实验小学还涌现出了许多和平的使者,比如,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便是其中之一。“村山富市一直奉行和平外交。在任期间,他发表了著名的村山谈话,勇敢地承认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并道了歉。”
除此之外,日本田中内阁时的参议院议长木村睦男也是恋槐的大连之子。据海南丢介绍,木村睦男幼时家中非常贫困,几乎难以维持家计,哥哥就带着他来到大连打工谋生。当时,他就在伏见台小学(即今实验小学)读书。吃中午饭时,别的同学都有家人把面包牛奶送到学校,而木村睦男却要快跑回家吃一口冷饭。读书期间,他曾得到过很多老大连人的照顾,因此他一直将这份友谊牢记在心,并成为和平的使者。多年后,木村睦男曾深情地说,“是当时的中国人把我养大,所以我有两个故乡。”
公学堂:关向应的母校,他在这里接触新思潮
据大连作协成员、《大连掌故》作者韩悦行介绍,1920年3月,年仅16岁的关向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商科读书。正是在这里,他开始接触新思潮,并为日后积极参加反日爱国活动打下了基础。
不过,如今的伏见台公学堂已经在大连地图上找不到了。翻阅1930年的手绘地图可以发现,其位于当时的电气游园(今大连中心裕景)南侧,和当时的大连第一中学校隔街而对(大连第一中学校即为现在的大连理工大学成人学院的前身)。
根据记载,公学堂之前就在现在的大公街上。当时的校长和教导主任都是日本人,多是中国老师,还有少数日本老师。伏见台公学堂校舍不大,一个二层小楼,是学校教职员工办公室和高年级学生教室,楼前是操场,操场东面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室。两排砖瓦平房地板地,质量还不错,不过和西边的日本一中、南面的日本小学比就寒酸多了。
沿着公学堂向东走不远,有几栋并列的小楼,这里为“羽衣女学院”的旧址,根据《大连市史年表》记载,这所学校成立于1927年5月,后改名为羽衣高等女学校。学校设在当时的大连语学校内,招收日本女子。据记载,到1940年,这所学校就有班级18个,学生1067人,教职员35人。
和女校毗邻的“社会组”,在当时是一家职业介绍所。据说,当年日本人除了创办女子普通中学的同时,还辅之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如,开设家事、裁缝、商业、珠算等专业课程。
竞马会:如今变成15中的操场
在距离羽衣女学院不远的地方,位于当时的羽衣町上,有家“制冰会社”。据周科介绍,在当时的年代,人们没有冰箱,尤其是到了夏天,为了防止鸡鸭鱼等食物变质,只能用冰来保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大量的人造制冰。“这个厂一直到解放后还存在。”今年45岁的于先生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那里是个啤酒厂,就是“大连渤海啤酒厂”,“我有时候路过那里,经常隔着墙能看到里面堆得像山一样的桶……”啤酒厂搬迁后,这里建起了一座新的大厦:希望大厦。
从1930年的手绘地图上看,距离制冰会社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竞马会。“现在这里做了15中的操场。
”读者周科介绍说,“我就是15中的学生,上学时,老师经常讲。 ”
据《大连简明字典》记载,大连建市的时候就成立了关东竞马会,1900年曾举办过两次竞马赛事。比赛时除本地马匹外,还有来自烟台、天津等地的马匹。1904年,大连赛马活动因日俄战争停办。
1921年10月,大连竞马俱乐部成立,负责举办赛马活动。1938年6月,根据关东州厅赛马令改为关东州竞马会。当时,在大连、金州、旅顺分别设置赛马场。据今年82岁的孙奶奶回忆,“那时的竞马比赛与现在流行的赛马一样,每次比赛之前都要发行赛马券进行博彩。
”如此看来,当时的日本人实在是太悠闲了。
中央实验所:研究石油也研究酱油
距离制冰厂不远的,是南满工业专门学校。这是昔日大连第一所大专性质的日本人学校,成立于1922年末。当时学校是三年制,有45名教员。这所学校如今依旧保留着,就是位于今天一二九街的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主楼。
和南满工业学校隔街相对的,是“满铁”中央实验所——如今已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办公楼。
此前,本报记者曾采访了一位年过八旬、名叫李福锡的老人。他曾在“满铁”中央实验所当清洁工。据李福锡回忆,“满铁”中央实验所是一栋红砖楼。当时,他看到实验所里有三四百名穿着白大褂的日本实验员,“像医院的大夫一样”,每个房间里都有许多试管和做实验的玻璃瓶子。而且,实验所有4个锅炉,每天工人都将锅炉烧热,热气通过管道被输送到实验室里。“冬季里有一个锅炉用来取暖,其他三个锅炉用来做实验。
”
根据记载,中央实验所当时主要从事有关化学工业方面的技术和综合性研究。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冶金、燃料、农产、化学等课及特别研究室、物理研究室和开放研究室。根据原中试所研究人员阿部良之助的回忆录记录,其当年从事的研发业务中,既有石油、铝等军需物资的研制,又有酱油、日本酒一类民用品的开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接管,后来改为大连工学院。在这里,先后走出了很多著名的大科学家,如陈景润、张大煜等等。后来,这里又改成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日前,记者到这里探访时,发现这里已经悄然变成了若干家企业的办公楼。
广和配水池:大连最早的配水池
这里,还要提一个地方:在今天的大连36中学操场后身,有一个尖顶的建筑。周围熟悉它的人告诉记者,这叫“广和配水池”。但事实上,它的前身叫“伏见台水源地”。“是大连最早的自来水配水池,建于1899年,1902年建成。
”海南丢介绍说,日本人把它称作伏见台贮水池,当年这建筑的门顶端处还嵌着“1902”字样。
日前,记者看到它,土黄色的墙,尖尖的屋顶,门前还有一个7层高的台阶。据了解,这是由俄国人建造的。斗转星移100多年后,仍印着当年的痕迹。花园中还矗着一块石碑,细读上面的碑文,才知道1951年9月,周恩来总理曾来这里视察工作。他在藤架下小憩时,工作人员便打开喷水池。总理点头致谢,大连缺水,少打一会儿。这些历史的碎片恍若眼前,最温馨最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