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天堂之名远播,外国人就混淆了,误把苏城作杭城,于是成就了这一个小插曲。 说起虎山桥,光福人不会陌生。然而,今貌绝非旧颜。更何况,当年此桥的风华,又有几人知? “悠哉游哉”收藏了不计其数的苏州老照片,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资料库。 他很吃惊,从清代晚期到民国,老照片里居然常见虎山桥的踪影;再往前,沈周和文征明的画里,也真真切切有此桥踪影。遥想当年,虎山桥该是光福,甚至是整个苏州西部多么重要的一个“地标建筑”啊! 前人笔下,留住了虎山桥尊贵且诗意的过往。乾隆皇帝来了,作有《游虎山桥》一诗。清初吴中诗僧释德元去玄墓山赏梅时,乘兰舟经过此桥,乘兴而归后说“还拟放舟明月夜,虎山桥北太湖东”。清人缪宗俨写过《虎山桥玩月》,有“山白月当空,平波乍摩莹。入云淡欲无,荡水光难定”、“桥下渔舟归,棹歌入清听”之句。冥想置身其中,远山塔,近水桥,洞中月,三相辉映,波光荡漾,暗梅幽香,渔舟唱晚,该是多么诗情画意。 只是,这一幅虎山桥月下之景只能尘封在美丽的诗句中了。 苏州的桥,当年占尽风流。一条条的水路,在城市乡村间沟通了人的足迹与思绪。到了今天,放眼皆是通衢大道的今天,精致优雅的小桥不再辉煌,或浓缩为一幕幕小小的风景,或拆而重建之,为了更宏远的使命。比如,虎山桥。 这两年,“悠哉游哉”几次去光福虎山桥遗址,他不是一般的拍照,而是寻找老照片之“今日视角”。同样的拍摄角度,同样的地理方位,同样的山和塔的位置,一切几乎严丝合缝。愈是如此鲜明的比对,愈令人生起沧海桑田之叹。 虎山桥遗址唯独剩下的,是一块桥头碑,碑上依稀可辨认“明万历甲午八月吉日”“重建”…… 巧啊,与今年相同,那也是一个甲午马年。 虎山桥挪了个位置,承载起现代文明时代的汽车轮子呼呼而过。 无论是事或是物,过去的终究要过去。只愿我们莫忘却,因为一切美好的记忆,都曾是文明的痕迹。 位于光福镇西北,跨虎山、龟山之嘴,连接光福东西崦湖。建于宋嘉泰年间(1201-1204),元泰定中(1324-1328)改为三圆洞桥。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里人徐应祥等重建仍改为五孔拱桥,故有一塔两山五桥洞之称。 清顺治初,释某募建,又改为三孔桥,但在桥北堍还假设两孔,以保五孔原数,改称为虎山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里人徐坚、李肇修等倡捐募建。民国26年(1937年),虎山桥塌毁,翌年,将原环龙桥改为三孔木桥。 1956年,重修虎山木桥。1963年,光福人民公社将三孔木桥改建为水泥拱桥。1989年10月,虎山桥再次重修,予以加宽加长。2006年,移址到桥西,再建新桥。 明 南人相见诧杭州,自料西湖让一筹。 天为渔家开下崦,晚宜书舫驻中流。 新诗已判纵横写,佳境须教次第游。 孺子歌声何处起,落霞孤鹜水悠悠。 虎山桥 吴宽 南人相见诧杭州,自料西湖让一筹。 天为渔家开下崦,晚宜画舫驻中流。 新诗已判纵横写,佳景从教次第游。
清 邓尉光福相连延,白银界里青峰攒。 虎山溪亦得名虎,石桥仿佛三啸传。 水光山色淡容与,云帆月舫常留连。 欲缘清吟掳逸兴,飞据高峰塔影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