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常用穴位与疾病(自用常看)

 汶河畔 2014-04-21
    一、掌侧相击(小鱼际穴):防治耳鸣、耳聋。
    二、掌根相击(手腕大陵穴):防治心肌炎、失眠。
    三、大鱼际穴相碰:防治咳嗽、气喘、咽喉炎。
    四、拍击合谷穴:防治便秘、胃疼、肠胃炎。
    五、虎口相搓:提高甲状腺、淋巴细跑的免疫功能。
    六、手心手背相击:防治肠胃病、手指麻木。
    七、十指相交(也叫八邪相交):双调血压。
    八、敲打食指尖:防治脑萎缩、中风、老年痴呆。
    九、十指相压:提高供血供养的能力。
    十、以拳击掌心:对五脏六腑起调理作用。

   五指养生速查
   手部有6 条经脉循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沟通,大约有99 个穴位(区),可以反映全身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按摩或按压这些穴位,几乎可以缓解全身疾病。
   五指     对应经络      对应器官
   拇指     肺部经络      心脏和肺
   食指     大肠经络      胃、肠和消化器官
   中指     心包经络      五官、肝脏
   无名指    三焦经络      肺和呼吸系统
   小指     心、小肠经络    肾脏、循环系统


     养生十要 十忌 十伤 十多十少 
     十要: 
     头要常梳  面要常擦  目要常转  耳要常揉        
     齿要常叩  津要常咽  腹要常摩  腰要常动          
     足要常搓  性要常动    
     十忌: 
     忌晨裸头  忌湿地久坐  忌汗出扇风  忌冷着汗衣     
     忌憋尿便  忌烫澡      忌蹲便     忌独脚穿裤    
     忌头部急转  忌熬夜不眠
     十伤:     
     久视伤眼  久行伤筋  久坐伤腰  久卧伤气       
     忧极伤心  多食伤胃  久立伤骨  遇悲伤肺      
     暴怒伤肝  久听伤神
     十多十少: 
     少肉多菜  少说多做  少盐多醋   少糖多果       
     少衣多浴  少酒多水  少食多嚼   少车多行       
     少虑多笑  少药多练
 
   穴位就是药。人体经络是个大药库。总的思路是经常按摩穴位.尽量用人体大药库自己的药,减少对药的依赖.其实吃药就是通过药的各种性能,通过胃的消化,肝肾的解毒,肠的吸收,提供脏腑特别缺少的各种营养物质元素,使人体阴阳平衡.

   1、足三里=白术;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2、气海=当参;补中,益气,生津。 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
   3、太溪=熟地;养血、滋阴:
   4、照海=生地;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5、复溜穴=六味地黄丸。肾阴虚可以并能阴阳双补.
   6、太溪+复溜=十全大补汤.太溪、复溜两穴合用按摩法=十全大补汤.
   7、太冲穴+阳陵泉=逍遥丸:按摩患者肝经的太冲穴和胆经的阳陵泉=逍遥丸。
   8、神门+大都穴=牛黄清心丸:先按摩心经的神门穴,再按摩脾经的大都穴=牛黄清心丸。
   9、少府穴=牛黄清心丸。
   10、尺泽+复溜=麦味地黄丸。按揉肺经的尺泽,加上肾经的复溜=麦味地黄丸。
   11、风门+孔最=通宣理肺散:按摩膀胱经的风门加上肺经的孔最就是通宣理肺散=通宣理肺散。
   12、内庭穴=牛黄解毒丸。
   13、中府=补中益气丸。
   14、太白+商丘+太冲=补中益气丸:只要按么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合用=补中益气丸。
   15、太渊穴+商丘穴=参苓白术丸:肺经的太渊穴, 脾经的商丘穴=参苓白术丸(这两穴合在 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参苓白术丸,健脾止泻)。
   16、然谷=大补阴丸:不妨赶紧揉揉然谷=其功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
   17、大陵穴=吗叮啉。揉大陵穴可以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 为您增加胃动力。穴性属土,还有健脾的功效。
   18、曲泉=杞菊地黄丸。它是沟通肝肾的要穴。说到功效,曲泉可谓一穴两用=杞菊地黄丸。一方面,它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相当于吃了杞菊地黄丸。
   19、曲泉=二妙丸。另一方面它还是去湿的要穴,相当于中药“二妙丸”,可祛除湿热。
   20、商阳穴=开塞露:这个穴是一个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具体说来,点揉按摩商阳穴,就有排便的感觉。
   21、商丘穴=消炎大药:人体自有的消炎大药。
   22、申脉穴=纯阳大药。申脉穴, 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适用人群: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人。主要功效: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23、大都穴=补钙药。脾经大都穴=补钙要穴。(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
   24、百会穴=治百病大药:“百会穴“百病皆主”,意思就是什么病都能治。可以说,此穴百病都会治,所以叫“百会”。注意百会穴不能重力按压。
   25、太冲+太溪+曲池=降压药。
   26、人中=急救调气丸。按压人中可以调血气,阴阳结合,人就能醒。
   27、然谷穴=降糖药。降糖特效穴.
   28、人迎穴=速效降压药。按一边人迎穴10秒,仃10秒,再按10秒,共三次,再换一侧,不能二边同时按。如在外面没有速效救心丸的情况下使用最佳。有人血压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每次降压6-10汞柱。
   29、耳垂=急救药。与人中同样作用,因为按人中有后遗症。捏人中后人中处长期疼痛。可以调血气,阴阳结合,人就能醒。
   30、迎香+孔最=特效止鼻血药。如左鼻孔出血,用左手食指按左侧鼻迎香穴,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大臂中点的孔最穴,并将头抬起,1-3分钟内止血。如右鼻孔出血则反之。
   31、三阴交穴=补阴药。因为三阴交是三条经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处,等于三条地铁线在一个站点分上中下三层,可以换乘地铁线路。注意三阴交只能按摩。
   32、太冲+阳陵泉=消遥丸。
   33、神门+大都穴=牛黄清心丸。
   34、少商穴=金嗓子喉片。针刺少商穴排毒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5、极泉穴=速效救心丸。极泉穴在腋窝顶点。[操作手法]用手指弹拨左臂腋窝顶点极泉穴处的肌腱,酸麻感会讯速向手的方向放射,可以在几分钟内缓解心脏不适。极泉穴,放射到中指为最好,也有的放射到无名指或小指。如果不发麻只发疼,如一查冠状动脉堵塞了50%。我们称随身带的救心丸。
   36、二个合谷+二个太冲=柴胡。俗称[开四关]二个合谷+二个太冲,组合在一起真是绝了,就象柴胡一样,能疏肝理气,缓解压力。
   37、合谷穴=止痛药。[止痛取穴法]找到第二掌骨的中点,紧握着骨头中点的边缘就是合谷穴,与第一种取穴法相比,这种方法取出的合谷穴止痛效果更好。合谷是止痛的特效穴,可治经痛、牙痛;还有组合穴位,这是药与穴位的组合,真是绝了。
   38、肩井=[颈肩腰痛特效穴]。[拿肩井按揉法]肩井穴在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中点。和足底涌泉穴在同一条边线上。颈肩不舒服时可以用拿肩井的方法按揉,拇指和四指相对,放在肩正中,一边捏一边往上提,就可以让肩部放松,预防肩颈疾病。
   39、臂合阳穴+合阳穴=颈通康片。程氏经验穴治疗颈肩的疼痛。臂合阳穴。位置:在手曲内横纹下2-3指腹中间有缝隙的地方,如果点对了酸麻感觉放射到中指,只能治疗颈肩的疼痛。
   40、合阳穴=杜仲壮骨丸。[合阳穴:治疗腰背腿颈部疾病]。位置:在膝关节后小腿2-3指腹,如点对了酸麻的感觉放射到脚趾。中医理念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41、太徯穴:就是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
   42、三阴交:降糖丸、消渴丸。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的数目是单穴52 个,双穴309个,共361个,另外还有48个经外穴。
    全身每个经穴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主治功能,即局部治疗功能邻近治疗功能,远端和全身治疗功能。
    十四经穴中有一些常用的保健穴位,它们不仅具有医疗作用还具备保健作用,还可以增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防止头发脱落等。
    现将全身常用的60个保健穴位的位置、适应症分别介绍如下。

    一、胸部穴位(中府、库房、周荣、胸乡、天溪、天突、天池、乳中、乳根、膻中、玉堂、中庭)
    1、中府
    位置:位于前胸外上方,乎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
    作用:咳嗽气喘,胸中烦闷,肩背痛,腹胀呃逆。
    2、华盖                
    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
    作用:咳嗽气喘,胸胁痛,咽肿。
    3、天突
    位置:在胸骨上窝中央。
    作用:咳嗽哮喘,咽喉肿痛。
  
    二、胸背部穴位
    4、肺俞
    位置: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咳嗽气喘,胸满,盗汗。     
    5、心俞
    位置: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心悸健忘,惊悸心烦,心痛。
    6、督俞
    位置: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腹满胀痛,肠鸣逆气。
    7、隔俞
    位置: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胃脘胀痛,呃逆呕吐。
    8、肝俞
    位置: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胁痛满闷,目疾,唾血疼痛,多梦失眠。
    9、胆俞
    位置: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口苦,饮食不下,咽痛咽干。
    10、脾俞
    位置: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胃脘胀痛,呕吐。
    11、肾俞
    位置: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月经不调,腰膝冷痛,咳喘气少,耳鸣目花。
    12、腰俞
    位置:在骶部后正中线上,骶管裂孔处。
    作用: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腹泻。
    13、命门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凹陷中。
    作用:腰痛虚损,五劳七伤,头晕耳鸣。
    三、颈肩部穴位(凤池、天窗、大椎、大杼、天髎、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
    14、大抒
    位置: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发烧咳嗽,背项强痛,头痛鼻塞。
    15、风池
    位置:在枕骨之下,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感冒中风。       
    16、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作用:肩背疼痛,手臂不举,诸虚百损。
    17、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作用:肩背疼痛,角弓反张,呕吐,中暑。

    四 、腹部穴位
    18、四满
    位置:脐下2寸,腹中线旁开约0.5寸。
    作用:月经不调,阳痿,腰脊痛。
    19、中极
    位置:在脐下4寸,腹正中线上。
    作用:月经不调,阳痿早泄,水肿。
    20、关元
    位置:在脐中下3寸。
    作用:虚劳冷惫,少腹疼痛,消渴,阳痿。
    21、气海
    位置:在脐中下1.5寸。
    作用:绕脐腹痛,水谷不化,大便不通。
    22、神阙
    位置:在脐中央。
    作用: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小便不禁。
    23、天枢穴
    位置: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主治病症: 
    点压天枢穴治便秘。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按揉此穴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四、手及臂上的穴位
    24、少商穴【肺经】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②高热,昏迷,癫狂。
    25、商阳穴【大肠经】
    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26、中冲穴【心包经】
    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①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②热病。
    27、关冲穴【三焦经】
    定位: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②热病,心烦。
    28、少冲穴【心经】
    定位: 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近无名指】。
    主治: ① 心悸,心痛,癫狂;②热病,昏迷。③胸胁痛。
    29、少泽穴【小肠】
    定位: 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l寸。
    主治: ①乳痈,乳汁少;②昏迷,热病;③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
    30、劳宫穴: 
  位于手掌心横纹中, 
    仰掌握拳时中指尖所指处。按摩此处可以治疗癫痫、呕吐、口臭、呃逆、口舌生疮等。 
  31、鱼际穴: 
  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按摩此穴可理气、清肺利咽喉,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体炎、小儿疳积及咳嗽、咳血、头痛、胸痛等。 
   32、少府穴: 
  握拳小指尖下即是。可以治疗心痛、心烦、心悸、遗尿、小便不利等。 
    33、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 
  主治疾病: 
  合谷穴的主治疾病为: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拇指、食指上下捏压6秒钟,然后迅速离开,手指离开时,应保持气已吐尽状态。如此重复10次,扁桃腺疼痛就可渐渐消除。   
    34、尺泽穴
   尺泽穴位于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 
  尺泽穴的主治疾病为:喉咙疼痛、感冒、哮喘、肘部疼痛、手臂疼痛、心悸等。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35、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主治症状: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指压内关穴止呕吐 因小恙引起呕吐,可用中指压内关穴止呕吐,内关穴在掌后二寸处,在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己中穴位,约1分钟即可止呕吐。 
    治疗风湿疼痛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上半身疼痛,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外关”位于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内关”位于“外关”的反面。治疗下半身疼痛以指压“百里”最有效。 
    36、外关穴: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①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②热病。③胁肋痛,上肢痹痛。④瘰疬。
  操作:直刺0.5-1寸。
  配太阳、率谷主治偏头痛;配足临泣治疗耳聋、目痛、颊肿、项强、肩痛;配后溪主治落枕;配阳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37、列缺穴 
  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主治症状: 
  列缺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38、手三里穴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幅,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 
  主治病症: 
  手三里穴的主治病症为:指压手三里对精神镇定有效,可治疗精神性阳痿;此外,对齿痛、喉肿也很有效。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39、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病症: 
  神门穴的主治病症为: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40、中渚穴 
   中渚穴位于手背部位,小指与无名指指根间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处,用力按压,会有力量脱落的感觉。
  主治疾病: 
  中渚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站立时头昏眼花、耳鸣、肋间神经痛、后颈沉重感。该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41、少冲穴
  少冲穴位于左右手部,小指指甲下缘,靠无名指侧的边缘上。 
  主治病症: 
  少冲穴的主治病症为:心悸、喉咙疼痛、胸部疼痛等。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42、大陵
    位置: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作用:腕关节疼痛,胃痛。
    43、落枕穴
  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主治症状: 
  落枕穴的主治症状为:此穴是治疗睡觉时落枕的特效穴道,因而命名为落枕穴
    44、指间穴
  指间穴位于手背,各个手指的分叉处,稍靠手背侧之处。 
  主治疾病: 
  指间穴为人体手部的重要穴道。主治疾病:指压指间穴,可以治疗手脚冰冷。 
    45、太渊穴 
  太渊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即是。 
  主治病症: 
  太渊穴的主治病症为:指压太渊穴,对于腕部疾病有疗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五、腿及脚部穴位 
    46、环跳穴:
    位置: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3分之1与内3分之2交点处。
    作用:腰腿疼痛,瘫痪,半身不遂,闪腰。由坐骨神经引起来各种疼痛可以找这个环跳穴,上可以治到腰,下可以治到脚,所以在这里发生疼痛要考虑环跳穴。
    47、箕门穴: 
  位置:大腿内侧,血海上6寸,血海与冲门的连线上,当髌底内侧端上8寸凹陷处。
  功效: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通利下焦,利水,健脾渗湿。
  主治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遗尿,遗精,阳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阴囊湿疹。   
    48、血海穴:
  取该穴时候患者应采用仰卧或正坐、屈膝的姿势,血海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生理不顺、膝盖疼痛、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生理痛等。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49、承扶
    位置: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线。
    作用:腰、股、臀、骶部疼痛,大便难.
    50、殷门
    位置: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作用:腰脊强痛,大腿疼痛。
    51、阳陵泉
    位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
    52、秩边
    位置:在臀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53、委中
    位置:在横纹中点。
    作用:中风昏迷,筋挛急,下肢痿痹。
    54、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
    作用:腹胀呕吐,胃痛,消化不良。
    55、承山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
    作 用:便秘,腰背疼痛,疝气,痔疾。
    56、三阴交
    位置:在内踝窝点上3寸。
作用: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失眠,神经性皮炎。
    57、太溪、复溜 
     复溜 取穴: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要治疗: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足跟痛等症状。两穴用按摩法, 效果很好,也无禁忌,常相配而用,哪个穴位敏感就先揉哪个穴,然后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若再同时在肾俞、关元、气海等穴拔罐。 那就真成了一剂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补汤了。世人只知鹿茸、枸杞、虫草、河车为补肾佳品,岂知太溪、复溜、涌泉才堪称是生命至宝。 
    58、昆仑
    位置:在足部外踝的后方。
    作用:脚跟痛,腰痛。
    59、隠白
  足太阴脾经,此穴在大脚趾内侧,距指甲跟脚一分处。
  主治:舌本强、食则呕,善意、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大便溏泄、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
     60、涌泉
     位置: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作用:气短喘促、咳嗽咯血、头晕目眩、心如悬、惊恐、口干舌燥、咽干及肿痛,心胸烦闷疼痛、腹泻、腰疾疼痛、下肢无力、厥冷、足心发热、心痛、黄疸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