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田埂上的家风

 聂耳小书屋 2014-04-21

家风家教大家谈

关注田埂上的家风

程晓宇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1日   07 版)
  
 
      家风属于文化和道德范畴,亦属于精神文明范畴。自古道,“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富足的家庭自然注重家风的养成。古往今来,一些为人称道的家风多产生于望族之家。如《颜氏家训》,其著作者为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又如《诫子书》《训俭示康》,所立者为诸葛亮、司马光。这些望族的家风意境高远,理应成为我们关注、唤醒家风需珍视的富矿。

      但关注家风不能忽略来自田埂上、盛行泥土间的百姓家风,它们虽无华丽辞藻,但不乏为人处世的朴素哲理。正如草根出身的莫言曾说:“我们从小就没有过多体验到所谓‘家风’的熏陶,只有父母朴实的几句话语:‘好好学习、与人为善、不要干坏事、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在我国广大农村,如这般朴实无华的家风、家训随处可拾:“待人要讲礼,赛过吃大米”“吃饭要吃饱,干活要干了”“跟好人学好人”“好人有好报”“火要空心才能旺,人要实心才能强”等等。这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三言两语,看似不“高大上”,却一样朴素感人,既聚正气还接地气。

       农村家风是潜移默化于日常言行中的。农村人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不太讲究仪式与程序。一般人家既没有条件像“大家庭”般著书立说、撰文成章,也不会立于祠堂前手拿戒尺一字一句告诉下一代谨遵祖先训诫。但他们知道拿起“黄荆棍”培养“好人”,也知道往自己和子女衣裳上多打几个补丁教育子女勤劳持家。在广袤的农村,扛着锄头的汉子、纳着鞋底的妇女说不出平日有多少“亲子时间”,甚至搞不懂“亲子”为何物,却能在日常的一针一线一事一物中,教导子女向好、向上、向善。

        13亿多中国人口中,有9亿多农民。中华泱泱大国,首先是农业大国,关注农村家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农村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和名门望族的家风一道,汇集成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礼义文化。另一方面,农村家风对农村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作用巨大。当前,社会结构巨变带来的道德观念弱化等不良风气在农村并不少见,培植文明乡风刻不容缓,而农村家风与乡风休戚相关。

    唤醒更多田间地头的农村好家风,应成为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作者系重庆市委宣传部干部) 


用孝养之心对待天下父母

王玉琴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1日   07 版)
 
       从甲骨文中发现的“孝”字可知晓,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有了“孝”的观念。

    《论语》《孝经》中记载的孔子关于“孝”的言论,将“善事父母”提升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并把孝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观点,则进一步阐扬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的和谐社会理想。此后,“孝文化”美德,经年累世,延续至今。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几千年的农耕经济,发展出了中国完备的孝道体系。作为家庭伦理的“孝”,泛化到了社会伦理领域——以孝敬父母为基础、到孝敬祖父母等所有长辈,延伸到善待邻里以及天下所有老人。“孝”,进一步延伸至政治伦理领域,移“孝”为“忠”。

      不仅如此,中国人倡导的孝,还常常与“修身、齐家、平天下”联系在一起。无论大家族抑或小家庭,都以“孝”作为个人修身的基本标准。为孝者方有能力齐家,齐家者方有胸怀兼济天下。一个人,只有过了尽孝这一关,才能算是完成了修齐治平的初级功课。用今日之语审视,即一个人,如果尚不能报自己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能指望他尽到其他的责任?可以说,孝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文根基之一,透过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国人生命不息、文脉不断的历史意图和终极理想。

       眼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1世纪中叶老龄化人口将达到峰值。发扬与传承孝文化,对解决养老问题,建构现代家庭伦理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孝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弱化、老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几个方面。要传承与发扬孝文化,要以挖掘、整理、创新传统孝文化为前提,以感恩、养亲与敬亲为主要内容,以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为载体,以青少年为突破口,以家庭道德建设为基本途径。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中华孝文化丰富且博大精深。今天,我们不仅要孝养父母,还要以孝之心,对待天下所有为父母者。

    (作者系大连日报社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