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河南省地方课程设置方案
2014-04-22 | 阅:  转:  |  分享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

《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

教基[2002]517号



各省辖市教育局:

现将《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并定于2003年秋季开学后在国家和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试行,请结合本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实际组织试行。在试行过程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请及时上报我厅。

附件: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二OO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



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为适应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工作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我省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试行)。

一、地方课程的目标

1.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目标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和完善我省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提高我省基础教育质量。

——加强课程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优化义务教育的课程结构。

——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课程管理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教育目标

——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热爱河南、振兴河南的责任感、使命感。

——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地方课程设置的原则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增强对地方的适应性,突出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1.系统性原则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地方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课程门类和安排教学内容。

2.独立性原则

地方课程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和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共同构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相辅相成,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选择性原则

地方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本土化,在课程设置、课时比例上有一定弹性,给学校自主选择的空间,以增加地方课程对不同地区的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适应性。

三、地方课程设置及有关说明

1.我省地方课程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国家规定地方开发和管理的课程,主要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是我省自主开发、管理的课程。

2.我省自主开发的地方课程设置了省情、礼仪、心理健康、书法艺术、新科技、综合知识讲座等方面的内容(见附表1)。

——省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河南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艺术以及河南省的社会发展等广泛内容,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形成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礼仪教育选取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礼仪常识,对中小学生从坐、立、行、语、体态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演练,使广大中小学生尽快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懂得生活、体验幸福,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书法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书法艺术水平,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新科技教育着重向学生介绍影响人类现代生活、有代表性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让学生逐步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综合知识讲座中安排的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国防教育、禁毒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等内容,着重发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在复杂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中身心健康发展。时事政策教育主要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重要会议、阶段性的中心工作进行专题教育,让学生及时学习和了解国家重大事件和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

3.我省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共安排了1009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10.59%,其中地方课程占2/3左右。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也可以跟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

4.按照《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农业厅转发教育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基[2001]420号)的要求,从2002年起,在省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区进行试点。

为了便于省级实验区中的广大农村初中在实施“绿色证书”教育中有所参考,我厅结合当前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了《河南省“绿色证书”教育教学内容设置方案(试行)》(见附表2),供各地农村初中学校选用。

四、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要求

——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教育质量。

——增强课程对我省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河南省地方课程管理权属河南省教育厅。省教育厅负责地方课程的规划、设计、审定与管理,制订地方课程标准。省辖市及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负责落实国家和省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及省制发的地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并指导学校科学开设学校课程。

——地方课程教材开发实行立项、核准制度。省基础教育教研室要尽快制订地方课程标准,经省课改领导小组审定后颁发。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立项和核准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教基C2002]70号)要求,各教材编写单位和个人须依据地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按照有关程序申请编写有关教材,经省教育厅批准后方可启动。编写的教材通过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在实验区试用。

——地方课程的教材应按照地方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学科的课程的需要开发不同性质的教材,如读本、指导手册、学习包、光盘等。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要控制地方课程教材的分量和数量。小学一、二年级除书法艺术课程外,一律不允许编写学生用书,只编教师指导用书。

五、地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地方课程的实施

从2003年秋季开学起,国家实验区金水区范围内的一、二、三、七、八年级和省定实验区的一、二、七、八年级执行本地方课程。之后,逐年推行至各年级。为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学校可采取讲座形式,弥补非起始年级未讲授的内容。由于本文下发后,地方课程标准的制订及相关教材的编写还需一段时间,因此在2002—2003学年,各实验中小学校要按照本文所提出的地方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等,结合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及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

地方课程是必修课程,各地要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和学校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克服单一知识灌输式的接受学习的弊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有些内容可以讲座的形式集中进行,如综合知识讲座中的环境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禁毒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有些内容要和活动结合进行,如礼仪演练、国防教育等;有些内容可以跟学校课程结合起来开设,譬如各种专项训练,省情教育中的热爱家乡、热爱河南方面的内容、环境教育中的社区环境、乡村环境方面的内容等等。要注重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可采取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交往式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讨论、调查、考察、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具体活动。地方课程的实施,要注重与相关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注重各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要构建以实践活动、个人探究为主的实施形式。

2.地方课程的评价

对地方课程的评价应建立以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的督导和评价,督促学校落实地方课程计划,切实开好地方课程。要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估指标之中,将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计人教师工作量,并纳人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内容。各地要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地方课程的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取考试、考察、演示、竞赛、成果展示、论文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要重视对地方课程实施中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积极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办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六、加强对地方课程的科学研究工作

地方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各高等师范院校要组织有关力量,积极进行地方课程的研究、咨询、开发和指导。各级教育科研、教研部门要将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来抓,教科研人员要经常深人到课程改革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了解课程实验工作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征求广大师生对地方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我省地方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2002年10月29日印发



?

?



附表1:自主开发、管理的地方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学年课时

备注











省情教育

1-6年级8课时,7-8年级16课时,9年级14课时







礼仪教育

1-6年级10课时,7-9年级12课时







心理健康教育

1-6年级12课时,7-9年级14课时







书法艺术

1-6年级20课时,7-9年级10课时







新科技

7-9年级8课时







综合知识讲座(其中包括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国防教育及演练、禁毒及防止艾滋病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138课时(以集中讲座形式进行教学)





年课时

总计

64

64

64

64

64

64

78

78

76

九年课时

总计616







附表2:“绿色证书”教育教学内容设置方案

课程名称

课时设置



《优质农作物栽培与管理》

共300课时,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中安排。其中60%用于理论课,40%用于生产实习课。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所列课程或增加新的课程。



《名优林果栽培新技术》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花卉栽培与营销》





《经济动物饲养》





《小型农业机具的使用与维修》





《常用农副产品加工技术》





《电工技术与家电维修常识》





《初中升学与就业指导》









? ?

献花(0)
+1
(本文系雪拥蓝关2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