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古诗词背默与高考作文升格

 最阅读网上图书 2014-04-22

一、采撷诗词名句

    我国的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许多诗词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采撷一些诗词名句,会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了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

   一片诗词,缠绵绯测之间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一片诗情到碧霄。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

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波澜;历史,因你留下了空白,才会有了青冢空留,遐思不断。

                           ——2006年高考福建佳作《拣尽空白  终见风景》

【点评】五句诗,五个段首语,构成段落排比,描写了五道各具特色的风景。原来,作者笔下奇丽的“风景”,便是浩瀚悠久的中华文化。构思巧妙,结构整齐,描写生动,引人联想,极富个性和魅力。

二、点击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型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瞩目的生命历程,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经典论据。点击历史人物,就如同给作文注入了新的活水,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比如: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的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途泥”,为的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

   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

                                     ——2006年高考安徽佳作《读·感悟》

  在作者笔下,一个个历史人物信手拈来,庄子的空灵澄净,李白的潇洒不羁,司马迁的刚直坚韧,李清照的凄婉哀伤,犹如一束束生命的花朵,散发着古典的芬芳,沁入读者的肺腑,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迪。

三、链接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泛指神话故事、小说传奇、诗词歌赋、寓言童话等等,合理地链接文学作品,会使高考作文增强文学底蕴,产生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请读下面的文字: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2006年高考北京佳作《老舍与北京》

   在这里,作者大量地链接了老舍先生的作品,如《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断魂枪》等,用来说明“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概括性强,文化底蕴深厚,耐人寻味。

【满分美文赏析】

                 读,让我解开诗人的心思

   古往今来,伟大的诗人们都在用自己内心的语言抒发他们的情思,有豪放的,有婉约的,有凄凉的,也有赞美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读懂了苏东坡的豪迈,读懂了他的内心,更读懂了他的胸怀。但是坚强的背后也有泪水,“十年生死两茫茫”以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他的泪是对爱妻的怀念,是读让我认识了苏东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读懂了李太白的信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他只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读懂了他的怀才不遇,他的心痛。“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李后主只能“问君能有几多愁”。他的江山,此时都正在灰飞烟灭,只能“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他的治国无能只能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从此,我读懂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呐喊,读懂了李后主的割心之痛。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读懂了屈原的精神,他的爱国之心。所以,他留给后人的只是《离骚》,这是读懂屈原的更好的诠释。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我读懂了他“拜迎官场心欲碎”的清高,正因为他的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读懂了陶渊明的伟大。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我读懂了李清照的寂寞、孤独。以致每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她的感伤都化作相思泪,我读懂了她的才华,她的无奈,她的寂寞。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读懂了海子的痛苦,所以他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他渴望做一个自由的人。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读懂了康桥的美景,也知道了诗人的向往和追求,所以我从徐志摩身上了解很多。

    是读,让我知道诗人们的一切,我读懂他们的心声。

    是读,让我知道诗人们的无奈,我读懂他们的一切。

    是读,让我们解开诗人的心思。

【分析】本文选材广泛,作者对诗词名句的引用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在不到千字的作文中,引用的诗词名句有十几处之多!苏东坡、李白、李煜、屈原、陶渊明、李清照、海子、徐志摩……作者引用的范围涉及古今中外。作者根据突出中心的原则,对诗词名句等素材通过定

引用诗词名句  升格作文语言

1、用古诗词名句的可行性

  《考试大纲》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要求文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可以满足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表达(论证)效果。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词名句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有人说它是古人用文字摄下的一张没有冲洗的底片。掌握好“冲洗底片”的技巧,在文中引用诗词名句,是作文最重要的写作技巧。

2、用古诗词名句的必要性

  中学生如何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诗词名句,增加文章的人文内涵,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增强表达效果,一直是高考作文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优秀的高考作文在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或多或少体现了古诗词名句的特有功能。

  引用诗文是一个对诗词理解、记忆、鉴赏、加工等再创造的过程,是作文由单纯追求文采到谋求立意深刻直至表现个性创新的过程。它对学生的感悟、审美、探究有着直接影响。

一、巧用古诗句拟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拟好文题很重要。你可适当引用、化用、反用诗词拟出好题,增添诗意。

2007河南考生“暖风吹人醉,疾风见劲草”

2006高考全国卷考生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004高考湖北考生 “矮纸斜行闲作草”

2004年上海考生“忙兮忙兮奈若何”

2003高考文题《感时花溅泪》《只缘身在此山中》《怎一个情字了得?》《莫让浮云遮望眼》《海棠依旧?绿肥红瘦?》都很富有诗意。

2003年广东考生“此时有声胜无声”反用《琵琶行》

二、巧用古诗句开头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

2007高考湖南考生开头

【开头】 “诗意地生活,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桀骜,是王维既知“都护来燕然”,还有心品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旷达,还是听凭“云卷云舒”的闲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诗人一样记录美好的生活,但每个人都有权诗意地生活”。

   考生先用排比句式入题再引用李白和王维诗句提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诗人一样记录美好的生活,但每个人都有权诗意地生活”的观点,以诗意解读诗意,可见作者的灵活与作品的灵动。

三、巧用古诗句收尾

【结尾】李商隐有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惊讶于他的洞察力,然而,夕阳下互相搀扶的老夫老妻却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河南卷《最美丽的风景》)

【结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淡淡的月光中,听喜鹊喳喳,品夜半蝉鸣,心中总是溢满喜悦和幸福。(湖北宜昌卷《我的梦中小屋》)

【结尾】走进桃花源后,诗人最为兴奋。晨光中,他漫步桃林,看到含苞待放、娇颜尽展的桃花,赞叹道:“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月夜时,他顺着小溪而行,望着蜿蜒的小溪,听着潺潺的水声,不禁吟诵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湖南长沙卷《走进桃花源》)

2006江苏考生《转弯,再走》结尾:

   扼腕而叹,孔明若能转个弯便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落寞,三分归晋的历史或许会因此改写;柳宗元若能转个弯,便不会“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苦闷,中华文化史或许会多一些收获。隔着泪眼,望不到未来的曙光,再打个转弯,你会发现,太阳让泪珠幻化成你眼前的彩虹。

【点评】结尾引用诸葛亮《蜀相》和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反面作结,巧妙扣题,体现考生灵活机敏。

四、巧用古诗句拟写分论点

   古诗文言简意丰、音韵和谐,套用古诗文来铺设文章的行文结构,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新颖活泼。

2007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一、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二、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点评】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丰厚的材料积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自始自终妙用诗句,或直接引用,或化用,以诗解读人物,是一篇颇有韵味的考场作文。

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妙在直接套用白居易诗的结构形式,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直接抽取出来,编织出全文的行文结构: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三、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

【阅卷评语】本文构思巧妙,巧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小标题,既独立成段,又浑然一体。所选用的诗句又组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把自己从小到大成长中得到的父母之爱尽情抒发,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2008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

 “中庭月色正清朗,无数扬花过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朦胧之美。

 “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婉约。

【点评】作者确立“距离会产生美”的写作中心,用一组诗句构成文章主体,论述我们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巧用诗句说明了我们的“隐约之美”“朦胧之美”“含蓄之美”也是因距离而产生的。

五、引用诗词造美句

   在行文中巧妙地引进古诗词名句点缀一下语言,就会化平庸为神奇,化枯燥为隽永,增添作文的文学色彩,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007年以“季节”为题的福建高考作文

   春,是情人的眼眸,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那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与怅然;冬,是勇士的信念,那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义无反顾”。

【点评】作文紧扣四季特点,用古诗名句注解春夏秋冬的内涵,让我们深深体味到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古诗词名句的情韵。

【例文赏析】             无尽的牵挂

     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长长的丝线,牵挂有如瓜豆的藤蔓绕着篱笆,牵挂有如涓涓细流,连续不断敲击那游子的心灵…… (比喻排比使牵挂披上了美丽形象的外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母亲的牵挂。(引用诗句,立)游子在外漂流,总有一颗心在无形中紧随着,那是母亲的泪,那是母亲的心,那是母亲的牵挂。母亲可以为子女心力交瘁,可以为子女不顾一切,母亲的心通过牵挂的线而系在子女身上。(用排比比喻的形式摆),母爱诚可贵,牵挂价更高!(化用诗句)母爱因牵挂而伟大。(点题,升华,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恋人的牵挂。(引用诗句,立)爱情,自古到今被人类所追求、所向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她无时无刻不在牵挂远游的他。牵挂是幸福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起在朝朝暮暮”因为彼此的牵挂,两颗心彼此紧紧相连;牵挂又是痛苦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爱情的牵挂是如此的漫长,她那紧锁的心扉不知何时再被开启。(引用诗词,正反对比摆)爱情因牵挂而永恒。(点题,升华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朋友的牵挂。(引用诗句,立)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在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永不变。回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景,谁又不会想起你身在远方的朋友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那皎洁的月光传达着朋友间无尽的牵挂。冬季是结冰的季节,但那友谊之河因彼此的牵挂而永不结冰。(引用歌词,诗词,运用比喻,摆)友情因牵挂而真挚。(点题,升华,议)

还有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亲人的深深的牵挂,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家乡浓浓的牵挂,那“国破家还在,城春草木深”对国家无尽的牵挂,还有那……(以少胜多,使牵挂之情具有了普遍性)

   母亲的牵挂,就如花儿对大地的依恋;恋人的牵挂,就如鱼儿对大海的追求;朋友的牵挂,就如鸟儿对天空的执着。(用排比,比喻照应文章的主题部分,过渡点题)

   牵挂多多,思念悠悠,情意绵绵,人因牵挂而天涯咫尺,世界因牵挂而多情,多彩!

总结写作此类作文的方法和要求

1.正确理解原诗,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对其人其作及其生平经历作一番研究学习。

2.充分利用原诗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设定具体的人物、情境等,通过描写环境、景物、人物神情、动作和心理等,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

3.还可借用其他诗人的诗句或化用诗人的其他诗句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4.不拘泥于原诗的束缚,甚至可以将不同时代的作品联系起来,可以突破历史的真实,大胆想象、创造,赋予它新的内涵(当然也可以将诗人的多篇作品联系起来)。

5、需要强调的是,古诗新唱不是无聊的改写诗歌,也不是大话西游,你必须得表现出一定的意义,或吟唱古今相通的情感,或折射现在的社会现实。

               古代诗词文在写作中的引用方法

1、局部妙引

     即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来头引用: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出师非凡。

收尾引用: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引作题记。

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  

   作者用了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一古词作题记,并借这一题记以从容的气度,信手拈来李白、苏轼、辛弃疾三位诗词大家的词句,用简练而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传神地勾勒出了这三位历史文化名人背离他人期望,守护自我认识、超越凡俗、遗世独立的不朽风骨,使人啧啧称叹,回味无穷。

2.全篇引用
  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于古典诗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量、多处的引用,将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趣味.充实文章的底蕴。如2003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可称得上是典范之作了

该文以苏轼名句作为标题,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开篇引用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自然引出对“情感与认知”关系的认识,确立文章主旨。

主体紧承首段,引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从几个角度来进一步阐述主旨,形象生动而不乏理性。

结尾再以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收结全文。

3、直接引用

即直接引用。在文中变化形式很多,如“人物+名句(诗词)”,“名句(诗词)+人物”,“名句(诗词)+名句(诗词)”,“名句(诗词)+后缀”,或是直接嵌入表述语句中。直接引用诗词名句主要可以增加“发展等级”分,即文章显示出“丰富”、“深刻”、“有文采”。

午后捧一杯香茗,微风拂过,撩起页页泛黄的扉角,感受书的香韵,这是何等惬意,何等闲暇。是这传人经典,授人美德的书教会我们孔子的谦虚为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这传人傲骨、给人热血的书呐喊出树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热血沸腾的革命情结,激励着多少热血青年,鼓舞着多少澎湃的心。

是豪放与婉约这对孪生姐妹,教我们吟唱出易安的种种凄迷:“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教我们审度了东坡的傲岸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的,这人类的精神食粮,母语的精髓浑厚,我们不能遗弃。

【提示】节选自《深浅结合,相得益彰》(2010年全国卷Ⅱ),其中直接引用了孔子、鲁迅、李清照、苏轼等历史文化名人的诗词名句,读来颇感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饶有情趣。

4、排比引用。

    既能显示意蕴深厚,内容丰富,又能张扬文采和感情气势。例如:《早》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志,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与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这种语段的构成主要是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总提句或总结句。例如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色彩,瑰丽、灿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形象,清新、明丽;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排比)

吟着谪仙的“清溪似我心”,我看到了溪流的清亮;读着王维的“清泉石上流”,我感到山泉在泠泠作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江水的怒吼;“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大河的歌唱——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百川总是要归海的。

                                     ——《面对大海》

“水可干而不可夺湿,火可灭而不可夺热,金可柔而不可夺重,石可破而不可夺坚”,这是一种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一种人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更是一种人格。人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美德。人格是人的灵魂,它让人有了重量;人格是人的脊梁,它让人有了高度。

                                ——《人格的魅力》

5、重组词句

   重组词句,指的是打碎原有诗文中的名句,重新加以组合或取出诗文中的一部分字词来表意,从而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我驾过李白的轻舟,骑过义山的青鸟,朝发于白帝,一夜越过了巴山,犹留有几分豪气。”(虞翔、陈洁《我们这样学语文》)

这句话中“轻舟”“白帝”与“青鸟”“巴山”分别是李白和李商隐诗文中的内容,这里作者先分别截取原诗中的这些词语,再重新加以组合,从而很好地表达了作者阅读古典诗词过程中的那份激情和喜悦。这种间接性的引用,其文字内容别开生面,有一箭双雕之效。

6、化用诗词

  所谓化用,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自己的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而使语言变幻多姿,情韵悠悠。就是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或拆散重新组织,或是化用其意境,手法多变。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意蕴深刻为文章主旨服务,二是保留原句中的关键词,让人一读就能想到原句。

【例如】《千古心情》

    “千古心情,是慈母手中的针线,是游子身上的衣裳。夕阳西下,枯藤老树残阳斜挂,小桥流水,风儿吹散屋顶的缕缕炊烟。鸟儿都归了家,而脚下的路却依旧连着天之涯。无边无际的远方呀,今晚我将会魂归何处?孤独的旅人,守望着满月的宁寂与苍凉:遥远的家乡,母亲是否依然伫立门前等候,温馨甜蜜的家是否也已燃起了炊烟?

千古心情,是临行前母亲密密麻麻的一针一线,是临走时念念叨叨的叮咛嘱托;千古心情,是离别后游子声声深切的呼唤,是内心深处无数次的魂牵梦绕。

   千古心情,是母亲斑白的鬓角,是等待孩儿归来的瘦小的身影,是游子留恋的步伐,是频频顾首的期盼……

   千古的心情啊,这千年不变的永恒。”

【简评】这个片段化用了孟郊《游子吟》和马致远《天静沙·秋思》的意境,将游子对故土和亲情的思念表达得细腻深婉,典雅蕴藉。

【例如】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会喜欢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欣喜;会喜欢在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会喜欢在雪夜神游,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深阅读,让我们在忙碌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动,深阅读的幽远与闲适,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着尘世的感动。

【提示】节选自《深阅读之美》(2010年全国卷),文中化用了古代名人的诗句,使文章既显文采,又有文化底蕴。

【再如】《中秋思月》的片段: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又怎能总是完美无缺?人有离合悲欢,又岂能奢求永久的团圆?婉转悠扬的笛声伴水飘来,圆月清风中的大地显得格外清宁冷静。“闭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大观园的两位女儿啊,虽是锦衣玉食,无奈寄人篱下,父母双亡,中秋之夜孤单的身影,更显感伤。面对万家团圆,湘云、黛玉的联诗又显得如此凄美悲凉。

  中秋赏月,月亦可读,可思,可品。……

  中秋思月,让我们像月一样晶莹坦荡,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简评】这篇文章的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是它化用了许多诗词名句。“月有阴晴圆缺,又怎能总是完美无缺?人有离合悲欢,又岂能奢求永久的团圆?”这是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化用。“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则是对“宠辱不惊,闲看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的化用。这一切,都符合文章的意境而使文章增色。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凄惨的分数,敢于正视凄惨的人生。”(改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分不在高,有权就行;才不在多,有钱就灵。”(改自《陋室铭》)

“请问钞票哪里有,牧童遥指美利坚。”(改自杜牧《清明》)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常下乡看看。”(改自歌词《常回家看看》)

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

房价大涨泪纷纷,家中亲人欲断魂。借问廉房何处有?商家遥指虚无村

沁园春仿写

    股海风光,千点狂泻,万民血漂。 望沪深两市,跌停莽莽; 大小炒家,逃之夭夭。 宏观调控,物价飞涨,欲与嫦娥试比高。 须几日,看全盘绿裹,分外萧条。 人气如此稀少,引无数庄家竞折腰。 惜新进散户,尽输家财; 资深基民,同样被套。 一代股神,杨氏百万,只识局中马后炮。 俱完矣,数口袋余钱,还剩零钞 

沁园春
   
 桃李春风,四季花红,百代育人。 谢先师孔子,屈原明志,渊明淡泊,杜甫清贫。 醉舞东坡,狂歌李白,千古江山锦绣文。 沧桑逝,念风光依旧,华采昆仑。 光阴不负耕耘。笑看去风云万里尘。 有莘莘学子,浦东创业,关西立志,南北新军。 学海无边,书山求径,独领风骚九州晨。 青春梦,道风流无限,再拜师恩!

沁园春
   
 日本风光, 千里病疯, 万里血漂。望倭岛内外,废墟莽莽;四海九洲,顿时逃逃。你拜鬼庙,我舞桃剑,欲与中华试比高。 须他日,看广岛长崎,又见萧条。 东海石油本少,引无数倭猪竟掠枪。惜小犬一狼,缺乏文采,狗爹布什,太过风骚。一代天骄, 老弟,只识劫机撞世贸。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是老毛!!

    洞庭湖西,九都山下,宝塔湖旁。观七彩之塔,绚烂夺目,清风拂过,水波荡漾,鱼儿欢跃,行人惬意,好一番湖面风光。望星空,问浩瀚星际,谁最闪亮。忆多年求学路,道路坎坷风雨飘零。奈少年雄心,勇往直前,披荆斩棘,意气奔放,激扬青春,勇攀学识之巅峰。望它曰:天下之壮景,尽收眼底。

沁园春
    
 三国风光,四台联播,亿元打造。 望新三内外,怨声载道,收视直下,观众狂逃。 上施阴刀,下使冷套,八零九零多中招  只数日,看吧内评论,分外萧条。 诚信如此多狡, 引无数良民百姓竞掐腰。惜吕蒙饮鸩,英年早逝;庞统自裁 鲲鹏折翅。 一代庸导,瞎编胡造,只会骗钱鼓腰包。 俱完矣,数下流人物,还看高导。

7、诗词对引。

   在一个相对语言表达单位里两次引用对出,显得工整有力。例如:

   晏子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司马迁曰:“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乞食,积威为之势也。”可见,内因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外因也对此有着深远影响。    (高考作文《得佳境得成功》)

8、诗词仿用

   仿用即在习作的过程中,模仿古诗句,尝试自写诗句来表情达意。从而较好地提炼习作的情与意,增强习作的表达效果。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写道:“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绿草话斜阳”这句话既表现了蒙汉两民族的深情厚谊,又再次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情景交融,展现了一幅依依惜别的动人画面。因此,这种仿写诗句,巧妙运用的方法也值得借鉴和尝试。

综上所述,介绍的是巧用古诗学作文的几种方法。把古诗中的经典名句迁移到习作实践,要避免生搬硬套。诗句的运用在习作中往往起到是“点睛”的作用,要建立在“画龙”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装点门面”,甚至弄巧成拙。

9、诗词借用 
   在说话作文中,直接引用名句,以印证、补充、对照自己的本意,是为“借用”。诗词名句都是古今作者锤炼过的语言精华,如能围绕文章中心,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古诗文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定能为文章添光彩,语句更富表现力。

 请看作文《感受节日》的两个段落: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伴随着一声声爆竹的炸响,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象征,每一个春节都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容;每一个春节过去,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春节到来了,便是我们人生的又一个新陈代谢,又一次除旧布新。生命在成长,世界在变迁,年的远去又重来,就像接力似的又开始了下一段赛程。所以,在春节时节,人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管钱多钱少,不管顺境逆境,感受春节,感悟那份“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激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人团圆,深深勾起客游异地他乡的人们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一个漫漫长夜,苏东坡长叹一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唉,故国啊,亲人啊,感受中秋,感悟那思念故国,牵挂亲人的情思。 
  这两段文字多处借用饱含哲理、为人传诵的诗词名句,不仅点出话题,提领全文,而且精警动人,韵味无穷,让人呼吸到了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读完余香满口。

10、诗词套用 
  套用就是模仿着应用,即套取或活用前人的成句而改变句法、变换字面而为我所用。大家熟知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变来,宋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对隋炀帝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改造,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仿作的典范。

如作文《读书乐》的片段: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东坡居士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我觉得:无肉无竹均可,不可一日无书。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各种蠢事,在每天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我真切感受到书籍是我最好的营养品。 
  作者模仿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仿写了“宁可无肉无竹,不可一日无书”,表达了对书籍的挚爱之情,颇有新意。

11、多向组合。

    诗词名句的引用往往是与人物和事件并在一起的,有时以诗为主,有时以名言为主,有时是以人物事件为主,有时是两者兼容,各有千秋。如果能够将诗词名句和有关的人物、事件、民俗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往往会体现出更加高远的境界。例如:

    清醒总附丽于距离,美感也就出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启示我们不仅要跳出苦难,乐观地面对一切,更要超脱美好,感恩地面对你拥有的一切。春色迷人,走近它却害怕消失;海水蔚蓝,亲抚一泉,它只是纯净无色。

李叔同一代才俊,本可锦衣玉食,却散尽家财,剃发归佛门。很多人不理解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人生百味,各有自己味道。看破红尘,“五色而目迷”,他有了高出一般的眼界,终成一代宗师。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自己的生命路上,有时很难看清自己是否走了弯路。只有跳出来,调准焦距,才能照出最好的生活。

(节选自高考作文《远近焦距》)

【再如】 烛影摇曳,深读着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那墨色的诗行流动成卷起千堆雪的黄河,仿佛看见一个戎装女子临河眺望,耳边也似乎响起木兰的幽幽长叹声。再深读,更觉万里黄河幻化成了沉沉暮霭,兰舟催发,戎装女子化作一介书生,羽扇纶巾,对着红颜知己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的词句便从记忆的水面浮显。再深读,又觉沉沉暮霭化作了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对痴情男女,眼泪汪汪长吁气。

那“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的曲调便在耳边回响。那莺莺别张生时的无限愁情,顿浸心间,令烛火也黯然失色。由不得我不想远方的亲友,由不得我不忆起那一次次属于自己的悲欢别离。

     这都是深阅读才能带给我们的无限联想啊!  (节选自高考作文《留住深阅读》)

【提示】本文作者多处引用或化用历史名人的事例和诗词名句,直接引用《木兰辞》的诗句,后化用了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诗句,构成了本文散文诗化的语言。

12.以诗句喻人

   借物喻人是古代诗人常用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借用古诗文的意象比喻身边的人,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位学生在《春雨》中这样写道:

   面对无声而降的春雨,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啊,我们辛勤的老师,不正像春雨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终于换来了桃李满天下。

【分析】其实,这样的比喻还很多,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等,均可用来刻画人物,如能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巧妙应用,便可点石成金,妙笔生花。

13.以诗句绘意境

  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练,往往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就蕴含着一片深情。借诗入文,不仅能增添作品的诗情画意,而且能给人美的享受。一考生在《把美带给人间》一文中这样写道:

  雨后的山乡,宁静祥和。我踏着蜿蜒的小路,缓步徐行。

  月亮升起来了,银白色的月光泻下一地的柔美,不甘寂寞的溪流在青石上淙淙流淌,丁丁,哗哗,当当,水珠敲击石板,弹奏着迷人的乐章。

“回家喽!”一群洗衣女嬉闹着回家去,银铃般的笑声在竹林中回荡,一只只渔舟悄悄驶向湖面,欸乃的桨声和着满湖月色……

   我陶醉在这迷人的月夜中,王维的诗句从心窝中飞了出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分析】考生借用古人诗句,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诗意盎然,文笔清新,让人耳目一新。

14.以诗句说理

    作文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文叙事说理、传道解惑,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断:

   早晨一进教室,我看到语文老师正在聚精会神地背诵英语单词,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便跑过去,问道:“老师,您是教语文的,怎么还背英语单词呢?”老师笑着对我说:“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也得不断充实自己呀!趁现在年轻,得多学点知识嘛!”我接着又问:“那记单词有什么窍门吗?”老师说:“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是读书的好方法,也是背书的好方法……

【分析】一件小事,用上一两句古诗文,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15.以诗句抒情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是文章的血液。“心”明才能“眼”亮,情真方可动人。灵活运用古诗文,既能巧妙揭示文章中心,又能恰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爱梅花》:有位学生是这样抒情的:“我爱梅花,爱它”一树寒梅白玉条”的纯洁,爱它”凌寒独自开”的坚韧,爱它”隔墙分送一枝香”的襟怀,爱它”为春传信息,不怕雪埋藏”的高洁,爱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韵致,爱它”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谦逊……

我愿做祖国大花园中的一朵小小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活用了古诗词中咏梅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赞美之情。特别是引用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句子,以梅言志,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此外,利用与古诗文相关的历史人物或故事进行故事新编(如张晓风《不朽的失眠》),借用古诗文的写作技巧表情达意,都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基本思路:本环节过渡到诗词阐释引用。阐释引用又分两部分(含三个层次),用自己的语言阐释和用诗词阐释。学生登陆博客,分析例句,概括诗词引用形式特点,探究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