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土话:“窝脖儿”的来历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4-22


北京土话:“窝脖儿”的来历

   北京有一句土话:窝脖儿!这个词儿是从旧社会的一种工作行业上得来的。解放前, 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 背着东西健步疾走。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这种行业叫"扛肩"的, 也叫"窝脖儿"。

 过去, 北京殷实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 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 由人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 以示阔气。可穷人家嫁女, 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 所以, 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因此, 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帐。"窝脖儿的"代人搬家, 又须交车脚业包运人二成。因为, 那时搬家多由车脚业包运。另外, 还有些"窝脖儿的"专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这些人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可实发不过八钱银子。

"窝脖儿的""窝"法是:先将物品摆在一长二尺五寸、宽一尺七八, 用软线绳捆好的长方木板上, 然后请二人抬起, 放在"窝脖儿的"肩上。"窝脖"人要在脖子上垫好一根板条(这条板的下面铺有棉布垫), 蹲身低头将物件"窝"起。走时, 他只用一手扶大木板边, 一手前后甩动, 二目向前平视, 迈大步急行。到地方后, 下肩时也由二人抬下。 

"窝脖儿"也须有一定的技能, 没有技能就"窝"不了那些又长、又高、又重、又易碎的物件。比如"窝"夹几案, 一条案有一丈三尺四长, 外行人确是"窝"不走的。从前, 有个干了三十多年"窝脖儿"业的老人范茂贵, 曾为清室的某贝勒"窝"运六尺高的古瓷瓶到六国饭店。"窝脖儿的"还得善走, 有健步如飞的本领。范茂贵曾为慈禧太后陵墓运六十斤重的铜狮子。他分四站, 连续走了四天, 就把铜狮子运到了地方。另外,"窝脖儿的"还须有拆装各式硬木家具的本领。如果不会拆, 有些东西就"窝"不走。像"罗汉床", 不拆开运, 扛在肩上,就像"窝"着一个小房子。

 

这个行业干久了,"窝脖儿"人都留下残疾。这就是脖子都有一个大包。有的人还被压成驼背(北京人叫"罗锅子"),患肺病的也不在少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