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寺
作者:不详
















栖霞山为金陵第一风景佳处,推为金陵四十八景之首。每值深秋,漫山枫叶红遍,层林尽染,如霞栖山,“霜叶红似二月花”。 栖霞山又名伞山、摄山,栖霞山之名源于栖霞寺,栖霞寺之名又源于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隐士明僧绍之号栖霞。现寺门外尚存明征君碑,全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建于唐高宗时期,即为纪念栖霞寺的始建者明僧绍。此碑是江南现存唐碑中的珍品。远望枫叶丛中,青瓦重檐围于红墙白壁之中,气派非凡,这就是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栖霞寺。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四八九年),由明僧绍捐宅为寺,名“栖霞精舍”。唐代扩建,改名功德寺,增建大小殿宇四十九所,规模宏伟,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现存寺院建筑为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由寺僧宗仰重建。寺院倚山势而缓上,背倚千佛岩,四周层峦拱萃,万壑堆石,雄奇肃穆,气象万千。进山门拾级而上为弥勒殿、毗卢殿、法堂,最高处为藏经楼。藏经楼佛龛中供奉一尊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的玉佛,据传来自缅甸,极为珍贵。藏经楼中尚存七十二函匣,内藏《大藏经》。 栖霞寺舍利塔为南唐遗物,是长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建于隋代,隋仁寿二年(六○二年)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寿舍利塔,栖霞寺有其一,十世纪南唐时重建,是栖霞寺内最有价值的古建筑。石塔八角五级,高约十五米。基座围以勾线造石栏杆,为近代发掘五代原物复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龙凤鱼虾等图形,现仅残存一部分。塔身下须弥座各面浮雕释迦八相。第一层塔身特别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门,东北及西南为文殊(已毁)及普贤像,其余四面为天王像。其上为密檐五级,其间刻有小佛龛。各檐仿木构瓦面,角梁端有环寺铃铎,尚存少数。塔顶原为金属刹,有铁链引向脊端重兽背铁环,后世改用数层石雕莲花叠成的宝顶。宝塔图像严谨自然,形象生动,雕刻十分精致,构图颇富有中国画的风格,为中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历经千年风雨,虽有部分石檐毁坠,仍巍然屹立,成为金陵佛气极盛的见证。 舍利塔东有大佛阁,又称三圣殿,供无量寿佛,为南齐时弋开凿。佛像坐身高十点八米,连座高十三点三米,观音、势至菩萨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风格,颇似大同云冈石佛。现在大佛阁前立的两尊石佛,原为舍利塔旁的两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与洛阳龙门石佛相似,亦为中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绝世珍品。 栖霞寺为唐代鉴真和尚足迹所至之处,寺内藏经楼院内设“鉴真和尚纪念堂”,供奉着一九六三年曰本代表团访问南京时赠送的一尊鉴真和尚脱胎塑像,还陈列着鉴真和尚有关史迹资料多种。 千佛岩造像 大佛阁后,舍利塔东,是千佛岩。据《栖霞寺碑》载,南朝齐代明僧绍死后,其子仲璋与沙门法度首先在西峰两壁上镌造无量寿佛及观音、势至两菩萨。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放出光彩,于是,齐、梁的贵族仕子,风闻而动,各依山岩的高下深广,在石壁上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龛,号称千佛岩。共计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龛,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续有开凿,共计佛像七百尊。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饰,金碧焕然,千佛岩位于南方,与云冈石窟南北遥遥相对,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无量殿为千佛岩最早最大的佛龛。无量寿佛居中,两侧分侍观音、势至,造像身段匀称,线条流畅。三佛衣褶作风与云冈石窟酷似,而开凿年代比云冈石窟还早十七年。造像精致古朴,可与大同、龙门比美,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韵,在江南尤其罕见。 千佛岩有一尊“佛”,绝无仅有,即三圣殿左侧的“石公佛”。相传在雕凿最后一尊佛像时,锤轻,石纹丝不动;锤重,石块崩裂;不轻不重,仅冒火星,老是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为免众人杀身之祸,便纵身跳进龛内,成了一尊一手举锤、一手拿錾的“石公佛”。这个传说体现了后人对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寿的尊敬怀念之情。 三论祖庭 栖霞寺不仅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而且还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声名显赫,栖霞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之一。 三论宗的根本论典是印度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故名。又因注重宣扬“诸法性空”,亦称法性宗。此宗以“二谛”和“八不”之说为中心,发挥宇宙万法“缘起性空”之理。在中国的渊源自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即为僧睿、僧肇、僧导、昙影等相继研究,其中以僧肇最为出名,与鸠摩罗什并称为“什肇之学”。什肇之学,原流行于北方,后得僧朗传播,流入南方。僧朗住在钟山草堂,遇见隐士周颙,即传授所学,周颙因而著《三宗论》。当时江南成实宗很盛,三论的玄纲几乎断绝,僧朗来到江南,非难成识大乘师,破斥从来认为三论与成实一致的旧说,使三论学重旧纯粹。在栖霞山,僧朗游于法度的门下,后继承法度的栖霞寺法席。梁武帝很器重他,遣僧怀等十人到栖霞山从他学习三论大义,其中僧诠学有成就。嗣后数代相传,遂有“摄岭相承”的宗派。 僧朗受学之后,始终隐居栖霞山,住止观寺,故有山中师、止观诠等称号,一生精研三论,成就卓著。僧朗的门下有兴皇寺法朗,长干寺智辩,惮众寺慧勇,栖霞寺慧布,称为诠公四友。由于他们的宣扬,摄岭三论之学越发恢宏。其中传承学统而开辟后来一宗规模的是法朗。法朗弟子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者当数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吉藏。藏七岁从法朗出家,勇猛精进,成为修持有道的高僧。隋朝平定江南后,吉藏往越州(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说法,听众踊跃,世称嘉祥大师。后又应隋炀帝之请,住长安日严寺,完成三论注疏,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法尊,又使栖霞山与三论宗紧密相联,栖霞寺也以三论宗的祖庭而名扬天。
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主峰凤翔峰西麓,坐东朝西,南有龙山,北有虎山,远离市区,环境幽静,且交通便利,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明焦?《栖霞寺修造记》谓:“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古高人胜流,率栖迹于此。” 南朝刘宋泰始年间(465~471),山东鬲县(今山东平原县)居士明僧绍(自号“栖霞”)在摄山结庐而居,“抗迹人外”,“不事人事”20余年。刘宋末年(479),“备综众经,而专以苦节成名”的法度禅师来到建康(今南京),在摄山讲授《无量寿经》,明僧绍与法度禅师相友善,有师友之谊。在法度禅师影响下,明僧绍舍宅礼佛,名为“栖霞精舍”(即栖霞寺),请法度禅师主持。 自唐至明初,约700年间,寺名先后更换8次,朱洁轩《栖霞山志》云:“寺额名称,往往随帝王私意而更变之。”唐代,高祖武德年间(618~626),下诏栖霞寺改名为功德寺,增建殿宇49处;高宗上元年间(674~676),敕改功德寺为隐君栖霞寺;武宗会昌五年(845),排斥佛教,寺被废;宣宗大中五年(851)重建栖霞寺。南唐时(937~975),高越奉诏主持重修栖霞寺,改称妙因寺。北宋太宗太平兴五国年(980),下诏更名普云寺;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又诏令更名栖霞禅寺;哲宗元?八年(1093),皇太后听政,下诏改称严因崇报禅院,直至元符元年(1098),哲宗亲政,又下诏改名景德栖霞寺、虎穴寺(因栖霞山又名虎穴山)。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兵占建康,全寺毁于战火。至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得以重建并恢复栖霞寺名称,沿用至今。 南朝时期,王公贵族大多崇神佞佛,对栖霞寺大加营构,并开凿了千佛石窟,栖霞寺成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著名寺庙。梁元帝萧绎为湘东王时,撰《摄山栖霞寺碑铭》,将栖霞寺描摹得仿佛化外仙境。梁时,僧朗及其弟子弘扬“三论”,栖霞寺因而被视为“三论宗”祖庭。陈时,后主与宠臣江总游历栖霞山,江总更是钟情栖霞寺。隋文帝立诏建塔置舍利,诏曰:“分道送舍利,先往蒋州(今南京)栖霞寺,洎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栖霞寺列为榜首,足见其声望之隆。唐初,扩建栖霞寺,增加殿宇,“楼阁延袤,宫室壮丽”,与长安慈恩寺、荐福寺同为天下名刹,又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明代,栖霞寺为灵谷寺统辖下的次大刹,有山门一座,天王殿等七殿堂共36楹,僧院31房,僧众百余,寺基7.99万平方米(120亩)。据葛寅亮《金陵梵刹志》载:“东至葛家巷,南至金石冈,西至本寺官街,北至摄山官路”,规模甚为庞大。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诏赐赡僧田山86.6万平方米(1300亩),统辖小刹衡阳寺。明成化、嘉靖年间(1465~1566),栖霞寺荒败凄凉,香火几至断绝。明万历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1600~1606),住持明通对栖霞寺进行历时七年的大规模修复,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藏经楼、韦驮殿、接引殿、三圣殿、地藏殿、鹿野堂、碧霞元君殿等建筑鳞次栉比,金碧辉煌,明朝葛寅亮《金陵梵刹志》有详细记载。当时进入山门,天王殿列四天王;再进为大雄殿,正面为释迦三身像,其背后为观音三身像,两侧回廊为16尊佛像,皆庄严壮丽。寺庙庭院中两株高大古老的银杏树,浓荫蔽日。寺内还有居士吴彬绘的五百阿罗汉画像。当时著名文士焦竑、董其昌、顾起元对画像均有极高评价。清顺治五年(1648),对栖霞寺进行修葺,高宗南巡,建栖霞行宫,栖霞寺因帝王驾临而增辉添色。咸丰年间,寺院遭战火毁坏。民国初,宗仰、若舜相继修缮庙宇,使栖霞寺重现生机。 栖霞寺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屡毁屡建。除受历代君主兴法、灭佛的影响外,还由于栖霞寺所在栖霞山临江屏立,地势奇险,成为金陵防卫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建寺以来,屡遭兵燹。梁南朝太平元年(556),陈齐之战,寺宇小受损伤。南宋建炎四年(1130),完颜南侵,与宋军大战于栖霞山,是役,栖霞寺全部毁废。清咸丰五年(1855),清军与太平军大战于栖霞山,得失数次,形同拉锯,是役,栖霞寺再次毁废。民国16年(1927)8月,国民革命军与孙传芳军血战于龙潭、栖霞山一带,寺又遭兵火损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栖霞寺经书法器亦多遭破坏,寺内佛像无一幸免,寺僧散于四方,所幸后有解放军进驻,寺内建筑方得以保存。 70年代末,市、区人民政府屡拨巨款对栖霞寺重新进行修缮。寺前有仿古牌坊、千禧钟楼、白莲池和千佛斋素菜馆,山门右侧有明征君碑亭,左侧有赵朴初先生重修栖霞寺记碑亭;寺内有弥勒殿、毗卢宝殿、藏经楼、玉佛楼、鉴真纪念堂、宗仰上人纪念堂、多宝阁、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寺后有舍利塔、千佛崖等。栖霞寺建筑皆依山势,层垒而上,殿宇楼阁极其宏伟,殿西摄翠楼,遥对栖霞山东峰,凭栏远眺,风景如画。 【仿古牌坊】 位于栖霞街北端东侧、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入口处,直对栖霞大道。 牌坊建于1992年。高11.4米、宽12.45米,单檐四柱三开间,由大理石建造,牌坊额书“栖霞禅寺”四个鎏金大字,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中间两根楹柱上,镌刻茗山法师题写的楹联:“千佛名蓝朗公说法宗三论,六朝胜迹仰祖印心属二伽”;两旁楹柱镌刻雪烦法师撰文、圆霖法师书写的对联:“隋塔唐碑留胜迹,龙蟠虎踞护名蓝”。两只石狮雄踞牌坊正门左右,背面衬有一对坤石。 【千禧钟楼】 位于景点“彩虹明镜”东南侧。该楼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而建造,由东南大学杨德安教授设计,于1999年12月竣工。钟楼高16米,为两层飞檐斗拱仿古式建筑,由36根钢筋混凝土立柱撑托,二楼悬挂一只由南京晨光集团铸造的青铜大钟,钟直径2.2米、高3.2米、重6吨。一楼供奉一尊来自台湾的樟木鎏金地藏王菩萨像。 【白莲池】 位于栖霞寺山门前,呈半月形,又名月牙池,专供游人或佛门信徒放生之用,俗称“放生池”。 原池已毁,现池于1980年修建。沿池的汉白玉栏杆,雕刻水草花禽,栩栩如生。1999年7月,建造喷泉和苍龙吐水。三条苍龙时时吐出珍珠般的泉水。喷泉喷出数丈高的水柱,水雾蒙蒙,在阳光反射下,发出多彩多姿的霞光,为栖霞山之一景。 【山门】 山门由三门并立,中间是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大门额书“栖霞古寺”四个鎏金大字,两侧小门额书“六朝胜迹”、“千佛名蓝”八个鎏金大字,山门两旁深蓝色护墙上书写“阿弥陀佛”四个鎏金大字。 【明征君碑】 (详见本章第四节《石雕碑刻》) 【赵朴初重修摄山栖霞寺记碑】 (详见本章第四节《石雕碑刻》) 【弥勒殿】 步入山门,即为弥勒殿,殿内迎面一尊袒胸露腹、开怀畅笑的胖大弥勒佛箕踞而坐。弥勒佛背后是一尊巍然挺立、双手合十的韦驮雕像,两侧侍立护法神将四大天王,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叫毗琉璃,是南方增长天王;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叫多罗吒,是东方持国天王;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银鼠,叫毗沙门,是北方多闻天王;身白色,穿甲胄,臂上缠一龙,叫毗留博叉,是西方广目天王。 【毗卢宝殿】 出弥勒殿,过方形天井,拾级而上,是毗卢宝殿。殿内雍容典雅,富丽堂皇。迎面正中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金箔贴身,庄严端坐。佛像高约5米,连须弥座在内高达8.6米,左右侍立着梵天、帝释两天王,他们是“天龙八部”成员,佛教中的护法神。大殿两庑,分列20座诸天王木雕像,也是“天龙八部”成员,个个点金妆彩,光泽耀眼,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均高2米以上。毗卢遮那佛背后,是海岛观音群塑,表现的是观音普渡众生的32应身,形态各异,从容自若。海岛中塑造有数十个人物,中央是巨大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其左右胁持为善财童子和龙女。大殿前侧左右各有大钟、法鼓一面,大殿后侧有两座雕刻精细、妆金涂彩的大型豪华佛龛,原系北京紫禁城的清朝遗物,于1979年运至栖霞寺,佛龛内分别放有石刻观音像和阿弥陀佛像。石刻阿弥陀佛像头部为寺内收藏的旧物,躯体为南京艺术学院张祥水根据北朝石刻用石膏制作后着色仿旧,该石佛头部长颜广颐,疑为梁朝临川靖惠王萧宏所造无量寿佛石像遗物,石刻观音像头部较小,疑为唐代遗物。 【藏经楼】 从方丈室入内,上台阶,是藏经楼,为全寺最高处。楼下为住持和尚起居办事的法堂,也称狮子座,供宣讲佛法之用。法座后挂有白龙山人所绘的达摩画像,画像两旁悬挂着1979年重修栖霞寺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对联一副:“创业溯南朝想当年花雨六时朗公讲席弘三论,分身还故国喜此日海天一色鉴师行踪重千秋”。法座前面设有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象征听法诸佛,台下设香案,两侧置听法席。楼上为藏经之处,室内正中佛龛内供奉一尊释迦玉佛,用整块白玉精雕细琢而成,形象颇异,为缅甸僧人所赠。室内两侧放置着整齐的经柜,按《千字文》字序,存放经、律、论三大类佛教经典著作,多达8000余册,其中最名贵的为“贝叶经”,是在娑罗树叶上烙印梵文,相传为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带回,因其时代久远,弥足珍贵。此外还有一本“血经”,系清末一位女信徒滴血抄写而成。 【玉佛楼】 该楼于1987年复建,在毗卢宝殿北侧补助堂二楼,匾额为赵朴初题写,黑底金字。楼内正中结伽趺坐的玉佛,高1.52米,供奉在玻璃柜中,由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敬献。玉佛左右分别为药师如来佛和阿弥陀佛。门左侧墙壁上悬挂着《佛成道在鹿野苑说法度生图--从度五比丘至涅槃相》等计19幅,另有一幅《四处纪念地(即佛祖诞生地、领悟四圣谛道地、初次布道地、涅槃之地)图》;门右侧墙壁上悬挂着《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共19幅。这些图片均由美国洛杉矶西来寺捐赠。 【鉴真纪念堂】 位于玉佛楼东面,又称“过海大师堂”,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和尚设立。据史料载,唐天宝七年(748),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日本时,由于迷失航向,漂流至海南岛。天宝十年,在登陆北返途中,途经江宁(现南京),由其弟子灵?迎到栖霞寺,逗留三日后,返回扬州大明寺。 鉴真纪念堂正中佛龛内供奉一尊鉴真和尚干漆夹ND245?塑像,为日本奈良招提寺八十一代森木孝顺长老亲自塑造,于1963年鉴真和尚圆寂1200周年之际,由日本文化界、佛教界、医药界联合赠送给栖霞寺。鉴真和尚端坐的佛龛,以扬州大明寺为模型,背景是惊涛骇浪,表现出鉴真和尚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气概。 纪念堂内,陈列鉴真和尚生平事迹文献及外宾赠送的礼品,包括日本友人所赠《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图》、《鉴真和尚纪念集》等。 【宗仰上人纪念堂】 紧邻“过海大师堂”,堂内正中为宗仰画像,画像两侧有题联一幅:“说法宗三论,印心属二伽。”堂内左右两壁悬挂有若舜、寂然、方廉、青权四位栖霞寺高僧的画像。堂内还陈列有翁同龢、章太炎赠宗仰的题字,以及宗仰手绘图卷和其它史料。 【多宝阁】 在宗仰上人纪念堂东边。匾额“多宝阁”三字为赵朴初题写,黄底黑字。阁内陈列有栖霞寺历代收藏的文物、字画、工艺美术品、书籍等。 第三节舍利塔【隋代木塔】位于栖霞寺藏经楼南侧。据《帝京景物略》载,隋文帝杨坚偶遇神僧,得舍利(佛骨)数百颗。登基后,重兴佛法,两次下诏,令天下八十三州,各选一处依山傍水清静寺院,建塔收藏舍利。同时,钦派高僧分道护送舍利子至各地入塔,并特别诏令首先送蒋州(今南京)栖霞寺。隋仁寿元年(601)建成的舍利塔,原系木构,因岁月剥蚀而毁于唐会昌年间(841~846)。 【南唐石塔】 南唐时(937~975),佛教又兴,高越和林仁肇奉诏主持复修栖霞寺,仿旧日木塔,改建石塔,竣工后,高越曾为之撰写《舍利塔记》一卷,叙述始末。建塔选用石灰岩和大理石两种石料,预先雕凿成配件,然后接榫安装,垒砌而成,至今,历经千年风雨兵燹而仍基本完好。 塔高18.04米,塔身为八面五级密檐式,立于八角形须弥座式的塔基上。塔基上下两层:第一层雕刻缠枝莲纹,第二层镌刻飞凤、莲花等图案。塔基之八面刻海水纹,并雕有龙、凤、鸟、兽、鱼、虾、蟹、鳖等图案,或腾云驾雾,或出没山林,或沉浮波涛。须弥座为仰莲花座,上为束腰基坛,角柱上各雕金刚、力士、立龙、怪兽,以承塔身。基坛八面浮雕刻有释迦牟尼八相成道图,依次为托生母胎、树下诞生、逾城出家、雪山苦行、降伏魔军、树下成道、鹿苑说法、鹤林入灭等,用艺术手法展现释迦牟尼富有传奇的一生。须弥座与塔身之间,雕以莲花露盘三叠,花瓣上阴刻宝相花纹。塔身由五层密檐式塔室构成。第一层塔室,八面刻有雕像。第一、三、五、七面为四大天王像,武士装束,披甲执戈,形象威严,并刻有雕刻者王文载、丁延规、徐知廉等姓名,第二面为普贤骑象,第四、八面为版门,门扉上有铺首衔环及门钉,作紧闭状,第六面已经毁坏,据考证,应为文殊像。其檐下的横梁处,每面刻有两“飞天”浮雕。第二层到第五层为塔室,四层八面每面均雕两石龛,每龛中坐一佛,计有64尊小佛像,象征着千佛世界。塔顶密檐成筒瓦状,叠石六重饰以莲瓣、束缨、云纹,意为覆钵、相轮和火珠。各层腰檐,略有缺损。 舍利塔代表了南唐时代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在中国佛教建筑史和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南京市栖霞山 电话:025—85761706 客堂(佛事接洽):025-85760585 办公室:025-85766328 邮编:210033
网址:http://www./index.html

























|